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然而,在实际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偏离教育目标;过分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幼儿情感的激发和满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合理评价儿童作品。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美术教育是2—7岁幼儿所从事的造型活动,它通过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思想和体验,更反映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来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审美能力。纲要的基本理念表明幼儿美术教育最终是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审美教育,其实质是引导幼儿在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術教育是儿童自我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美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创作活动,在这里没有严格的对错好坏,它使得个人的表达表现受到尊重与理解,成为儿童自己、儿童与他人之间安全沟通的方式之一,也因此促进儿童能更和谐地与人相处。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二)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代表着我们祖国人民在历史渊源中的不同含义,将其和我们的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活动有选择的结合,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经验,更能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与众不同和骄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良好教材。儿童通过美术教育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三)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习惯
幼儿美育不仅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幼儿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催化剂,对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有促进作用。要发挥美术教育的功效,首先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扩大视野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才会激发幼儿对艺术的潜能。其次美术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的习惯,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好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使用美术材料和工具,培养幼儿养成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也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实现寓行为习惯教育于美术活动之中的目的等等。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对幼儿的能力发展影响很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儿童不仅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层面上,逐渐感受真善美,在对可见可触的外观的把握中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从而引起情感律动,使儿童得到美的享受,使其情趣得到陶冶。
然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美术教育目标错位,教育内容狭窄,教育方法失当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有失偏颇,影响到了美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
把幼儿美术教育当做是专业教育的教师,在绘画活动中一般都会采用临摹范画,以卡通形象等为主的成人化教学体系,甚至从点、线、面开始基础训练,要求幼儿掌握画线、画形的技巧。
持有这种教育观念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美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幼儿作品的优劣,要求绘画轮廓要画得准,画面干净,涂色整齐均匀,不涂出线外,线条整齐,临摹与范画相像,限制了孩子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活动过程枯燥无味,使幼儿缺乏绘画的乐趣和自信,不会主动去观察和创造,产生依赖性,成人不教就不会画,所画形象呆滞、死板,丧失了孩子最宝贵的童真和稚气。
(二)把幼儿美术教育与技艺教育混淆
教师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幅规矩板正的画,做出一件好看的美工作品就是完成任务了,错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请看一个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案例: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画房子,房子应该是这样画的(教师示范),线一定要画直,这样才好看。
(幼儿模仿)
教师:你怎么把房顶画成圆的,房顶是三角形的。
幼儿:老师,动画片里的房子是这样的。
教师:你看老师的和你的哪个像。
幼儿:老师的。
教师:对,既然你也感觉老师的像,那为什么不照老师的画呢?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回答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示范作画,一直强调要画直才好看,错误引导儿童反复画直线,过分强调绘画技能。第二,当幼儿说“老师,动画片里的房子是这样的”时,教师却说“你看老师的和你的哪个像”幼儿迫于权威,只能说教师的好看,再加上教师用像不像作为评价,这样的教育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谈何容易?
(三)在幼儿美术的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传统的灌输法
老师提供标准让幼儿临摹,教师始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这样的培养出来的孩子几乎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没有“自我”和“感觉”。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建议
要想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幼儿,思考美术教育活动的特质,真正以富有成效的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
幼儿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在美术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幼儿对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二)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绘画表现力。例如画小鸡,教师可用风趣的语言概括:小鸡有圆圆的头,头上有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头的下边有圆圆的身体、树叉一样的脚……这样即使不示范,孩子也会画,而且画的更加生动有趣。
(三)尽量从正面评价所有幼儿的作品
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和认知发展水平是做好评价的保障,不要用“一点也不像”或类似的话来做评语,其实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只要达到“基本像”就可以了。所谓“基本像”主要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画面中每个物体的形象应是一类事物形状的基本特征的反映;二是通过物象,可以看出画的是什么和要传达的意义,虽然画面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世界事物不相符,但却能使我们发生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联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在其形。这个“基本像”主要是针对3岁至6-7岁幼儿的美术作品中造型特点的一种认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更多地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评价。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幼儿美术教育是2—7岁幼儿所从事的造型活动,它通过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思想和体验,更反映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来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审美能力。纲要的基本理念表明幼儿美术教育最终是促进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审美教育,其实质是引导幼儿在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術教育是儿童自我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美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创作活动,在这里没有严格的对错好坏,它使得个人的表达表现受到尊重与理解,成为儿童自己、儿童与他人之间安全沟通的方式之一,也因此促进儿童能更和谐地与人相处。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
(二)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代表着我们祖国人民在历史渊源中的不同含义,将其和我们的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活动有选择的结合,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经验,更能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与众不同和骄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良好教材。儿童通过美术教育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三)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习惯
幼儿美育不仅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幼儿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催化剂,对德育、智育和体育都有促进作用。要发挥美术教育的功效,首先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扩大视野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才会激发幼儿对艺术的潜能。其次美术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的习惯,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好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使用美术材料和工具,培养幼儿养成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也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实现寓行为习惯教育于美术活动之中的目的等等。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对幼儿的能力发展影响很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儿童不仅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层面上,逐渐感受真善美,在对可见可触的外观的把握中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从而引起情感律动,使儿童得到美的享受,使其情趣得到陶冶。
然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美术教育目标错位,教育内容狭窄,教育方法失当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有失偏颇,影响到了美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
把幼儿美术教育当做是专业教育的教师,在绘画活动中一般都会采用临摹范画,以卡通形象等为主的成人化教学体系,甚至从点、线、面开始基础训练,要求幼儿掌握画线、画形的技巧。
持有这种教育观念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美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幼儿作品的优劣,要求绘画轮廓要画得准,画面干净,涂色整齐均匀,不涂出线外,线条整齐,临摹与范画相像,限制了孩子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活动过程枯燥无味,使幼儿缺乏绘画的乐趣和自信,不会主动去观察和创造,产生依赖性,成人不教就不会画,所画形象呆滞、死板,丧失了孩子最宝贵的童真和稚气。
(二)把幼儿美术教育与技艺教育混淆
教师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幅规矩板正的画,做出一件好看的美工作品就是完成任务了,错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请看一个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案例: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画房子,房子应该是这样画的(教师示范),线一定要画直,这样才好看。
(幼儿模仿)
教师:你怎么把房顶画成圆的,房顶是三角形的。
幼儿:老师,动画片里的房子是这样的。
教师:你看老师的和你的哪个像。
幼儿:老师的。
教师:对,既然你也感觉老师的像,那为什么不照老师的画呢?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回答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示范作画,一直强调要画直才好看,错误引导儿童反复画直线,过分强调绘画技能。第二,当幼儿说“老师,动画片里的房子是这样的”时,教师却说“你看老师的和你的哪个像”幼儿迫于权威,只能说教师的好看,再加上教师用像不像作为评价,这样的教育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谈何容易?
(三)在幼儿美术的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传统的灌输法
老师提供标准让幼儿临摹,教师始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这样的培养出来的孩子几乎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没有“自我”和“感觉”。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建议
要想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幼儿,思考美术教育活动的特质,真正以富有成效的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
幼儿美术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在美术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幼儿对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
(二)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高绘画表现力。例如画小鸡,教师可用风趣的语言概括:小鸡有圆圆的头,头上有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头的下边有圆圆的身体、树叉一样的脚……这样即使不示范,孩子也会画,而且画的更加生动有趣。
(三)尽量从正面评价所有幼儿的作品
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和认知发展水平是做好评价的保障,不要用“一点也不像”或类似的话来做评语,其实对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只要达到“基本像”就可以了。所谓“基本像”主要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画面中每个物体的形象应是一类事物形状的基本特征的反映;二是通过物象,可以看出画的是什么和要传达的意义,虽然画面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世界事物不相符,但却能使我们发生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的联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在其形。这个“基本像”主要是针对3岁至6-7岁幼儿的美术作品中造型特点的一种认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而应更多地从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