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十多年前在四川北部山区行医,曾遇见其家族成员个个舌红赤少苔,每患病时总易被误诊为火热炽盛或阴虚火旺,治疗往往矢不中的,甚或适得其反,延误病机,加重病情。如该家族一老妪胃脘痛,F344气呕恶,一医者见其舌红赤如杨梅,投泻心汤加味,服后呕恶稍减,脘痛仍著,次日便下黑瘀,胃镜检查见胃窦体红白相间,有糜烂和出血点,患者邀余诊治,观其形寒肢冷,神疲体倦,胃脘隐痛喜热饮,脉沉迟,但舌红有津,状若杨梅,舌象与脉证不符,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前贤明训,脉有假脉,舌无假舌;苔察胃气之强弱,质判五脏之虚弱。若拘泥于此,又似觉不妥,且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原则,乃舍舌从脉从证,辨证为脾胃虚寒,气不摄血,投以黄土汤,痛乍缓,四末复温,黑便止,病势得减,继以归脾汤调理收功。rn 此病例初看似觉蹊跷,实则不悖中医基础理论之本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方方面面,舌诊也不例外。舌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察五脏之寒热虚实,但也有例外,如本案患者一样。因为阴阳消长及其表现,寒热真假之表象和本质,绝对寓于相对之中,故不可单凭舌象一锤定死,当四诊合参方可。至于舌无假舌之说,也是相对脉证而言,因为在临床上假脉假证的发生频率多于虚假舌象,故不可把舌无假舌之说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