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都的“祇园祭”与大阪的“天神祭”、东京的“神田祭”被并称为“日本三大祭”。京都的“祇园祭”每年从7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是京都最具特色的夏日风情诗。“祇园祭”起源于公元869年,当时京都的下水道设施不齐,水质遭受污染,且京都位于闷热多湿的盆地,瘟疫流行,于是人们将八坂神社内的神像搬出来,沿街巡行,祈祷祛病消灾。八坂神社在明治之前,名为“祇园社”,因此,这个因八坂神社而起的祭奠活动,也就被称为“祇园祭”。 据统计平均每年有40万以上游客观看“祇园祭”。
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五木宽之这样解释他如此描绘京都的理由:“为什么说京都很前卫呢?去看看京都的‘祇园祭’就知道了。在众人心目中,‘祇园祭’是日本的传统祭典活动,可是,你若仔细留意‘祇园祭’巡行用的山鉾装饰,一定会大吃一惊:那些绚丽豪华的装饰物中,既有来自中国的丝绸,也有来自欧洲各国的织锦,还有来自波斯和土耳其的地毯、葛布兰式花壁毯以及印度的刺绣……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工艺品和国际色彩,汇集成耀人眼目的京都‘祇园祭’。”
其实,即使无法走近巡回的山鉾,无法仔细地一一欣赏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工艺与色彩,只须留意一下参加“祇园祭”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种,也能从这个日本传统祭典活动中,感受到京都的世界性与国际性。
但为什么说京都的祇园祭,是“日本的气质与精神”呢?这儿要介绍一下京都的“祇园祭”,为何能从公元869年,千年来一直坚持至今的时代背景。
公元1864年,京都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政变事件,在日本史上被称为“禁门之变”或是“蛤御门之变”,想要夺回地盘的长州藩,率兵进军京都,与日本幕府军队展开激战,这场政变令京都损失惨重:整个京都变成了火海,被烧毁的民居有3万多户,动乱之中,还出现不少浪人武士,在街头杀人斩首如家常便饭。当时,与京都的悲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幕府据点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无血开城”。
而京都的伤痛,还远不止如此。在京都因政变变成一片荒芜之后,公元1869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一声不吭地离开京都,前往东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当时,每一个京都人都以为,天皇不过是去位于东京的行宫,马上就会回来的。但事实是,天皇从此一去不返,东京从此成了日本的首都,政治、经济的中心。明治天皇前往东京之后,所有的御用商人和王公大臣们,也都跟随着一起转移到东京。遭受政变被烧得一无所有的京都,紧跟着又失去天皇,一时之间,死气沉沉,毫无希望。京都的“祇园祭”,也因此一度中止。
然而,如果将京都比喻成一个女人的话,那么这个名叫“京都”的女人,温柔的外表之下,充满了反骨和叛逆精神。在江户改名为东京,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的一国之都后,遭受重大创伤的京都,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率先抢在东京前面,开始了重振京都的都市三大基本建设,包括琵琶湖水道疏通、电灯、交通整备等,并积极从欧美国家引进西洋的先进技术。当时的明治维新政府,颁布了一个“神佛分离”的命令,“祇园社”也因此被更名为“八坂神社”,许多神馆和社僧都被罢免。眼看作为京都人精神支柱的“祇园祭”,将从此完全从人们心中消失了,当时一位名叫土田作兵卫的京都人,意识到“没有祇园祭的京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为此积极呼吁奔走,终于在明治五年,将当时已经中止了8年的京都“祇园祭”重新复苏。重新举办的“祇园祭”,已经不再是过去纯粹祛病消灾的祭奠活动,而成为令京都人自豪的传统祭礼和夏日风情诗。
从京都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失败,以及因为失败所带来的“被抛弃”和“被遗忘”,最可怕的往往是失败之后的自暴自弃。人们往往喜欢寻找自己的对手或敌人,但却常常忘记:最大的对手和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品质是伴随着岁月一起内外兼修的,一座城市其实也是一样。
日本作家五木宽之在随笔集《日本人的心》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京都:“京都是日本国中的异国,是日本最前卫的都市。”五木宽之这样解释他如此描绘京都的理由:“为什么说京都很前卫呢?去看看京都的‘祇园祭’就知道了。在众人心目中,‘祇园祭’是日本的传统祭典活动,可是,你若仔细留意‘祇园祭’巡行用的山鉾装饰,一定会大吃一惊:那些绚丽豪华的装饰物中,既有来自中国的丝绸,也有来自欧洲各国的织锦,还有来自波斯和土耳其的地毯、葛布兰式花壁毯以及印度的刺绣……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工艺品和国际色彩,汇集成耀人眼目的京都‘祇园祭’。”
其实,即使无法走近巡回的山鉾,无法仔细地一一欣赏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工艺与色彩,只须留意一下参加“祇园祭”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种,也能从这个日本传统祭典活动中,感受到京都的世界性与国际性。
但为什么说京都的祇园祭,是“日本的气质与精神”呢?这儿要介绍一下京都的“祇园祭”,为何能从公元869年,千年来一直坚持至今的时代背景。
公元1864年,京都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政变事件,在日本史上被称为“禁门之变”或是“蛤御门之变”,想要夺回地盘的长州藩,率兵进军京都,与日本幕府军队展开激战,这场政变令京都损失惨重:整个京都变成了火海,被烧毁的民居有3万多户,动乱之中,还出现不少浪人武士,在街头杀人斩首如家常便饭。当时,与京都的悲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幕府据点江户(即现在的东京)的“无血开城”。
而京都的伤痛,还远不止如此。在京都因政变变成一片荒芜之后,公元1869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一声不吭地离开京都,前往东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当时,每一个京都人都以为,天皇不过是去位于东京的行宫,马上就会回来的。但事实是,天皇从此一去不返,东京从此成了日本的首都,政治、经济的中心。明治天皇前往东京之后,所有的御用商人和王公大臣们,也都跟随着一起转移到东京。遭受政变被烧得一无所有的京都,紧跟着又失去天皇,一时之间,死气沉沉,毫无希望。京都的“祇园祭”,也因此一度中止。
然而,如果将京都比喻成一个女人的话,那么这个名叫“京都”的女人,温柔的外表之下,充满了反骨和叛逆精神。在江户改名为东京,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的一国之都后,遭受重大创伤的京都,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率先抢在东京前面,开始了重振京都的都市三大基本建设,包括琵琶湖水道疏通、电灯、交通整备等,并积极从欧美国家引进西洋的先进技术。当时的明治维新政府,颁布了一个“神佛分离”的命令,“祇园社”也因此被更名为“八坂神社”,许多神馆和社僧都被罢免。眼看作为京都人精神支柱的“祇园祭”,将从此完全从人们心中消失了,当时一位名叫土田作兵卫的京都人,意识到“没有祇园祭的京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为此积极呼吁奔走,终于在明治五年,将当时已经中止了8年的京都“祇园祭”重新复苏。重新举办的“祇园祭”,已经不再是过去纯粹祛病消灾的祭奠活动,而成为令京都人自豪的传统祭礼和夏日风情诗。
从京都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失败,以及因为失败所带来的“被抛弃”和“被遗忘”,最可怕的往往是失败之后的自暴自弃。人们往往喜欢寻找自己的对手或敌人,但却常常忘记:最大的对手和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品质是伴随着岁月一起内外兼修的,一座城市其实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