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 故事讲述者、记者
乙 杨科璋
甲 话说这是一个深夜的凌晨2点,报社的老记者王立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起身披上睡衣坐到桌前拧开台灯铺开稿纸,他要写什么呢?原来呀,公安消防中队有位指导员杨科璋在一场居民住宅楼灭火救援中,为抢救一名两岁小女孩不幸从5楼坠落壮烈牺牲。老记者王立明深入当地做了采访,返回家中,提笔写报道却动不了笔了。王立明想啊:那天杨科璋救小姑娘坠楼的过程谁都没看见,当时火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杨科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大家现在说的都是推测,杨科璋,只有杨科璋自己最清楚真实的场景,哎,要是科璋还活着我能当面问问他该有多好啊。王立明右手攥着圆珠笔紧紧顶在眉心,微闭双眼揉啊揉啊……就在这似睡非睡冥冥之中,王立明产生了幻觉,他感觉身穿橘红色消防服的杨科璋从脑海中慢慢走了出来……
【舞台另一侧身穿消防服的杨科璋人物造型登场】
乙 “王老师。”
甲 “你是,杨科璋?”
乙 “对。”
甲 “真是杨科璋?”
乙 “是我。”
甲 “哎呀科璋,你可来啦!”
乙 “王老师,你好。”
甲 (白)杨科璋干净利落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好好好,快来坐。”
乙 “首长坐,我还是站着吧。”
甲 (白)杨科璋像个大男孩儿,又憨厚又腼腆。“小杨啊,你今年多大啦?”
乙 “27岁3个月零5天。”
甲 “你是八〇后?”
乙 “对,1988年5月20日生人。”
甲 “身上的伤口还疼吗?”
乙 “谢谢王老师关心,不疼了。”
甲 “那就好。我了解到你是个大学生啊?”
乙 “对,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入伍的。”
甲 “听说在学校咱可有个外号,同学们都叫你科长?”
乙 “嗨,那是我名字的谐音,大伙儿开我玩笑。其实我叫科―璋。”
甲 “对呀,科―璋,叫顺了口就是科―长。”
乙 “哈哈,王老师也爱开玩笑。”
甲 “呵呵,不是我,你那同桌蒋玲儿说话太有意思了。”
乙 “蒋玲儿?您见到蒋玲儿啦?”
甲 我们一起聊天:“科璋对别人的事都广(管)得哐(宽),叫他科长是褒奖的啦。”
乙 “哎呀,您学得太像了,蒋玲儿就是这一口南宁普通话。”
甲 “她告诉我呀,说你这个班长爱关心人,外出春游爬山,都是你站在陡坡上搀扶女同学,招呼大家注意安全。还说参加市里歌咏比赛你是又当导演又管服装又给大伙订盒饭,是吧?”
乙 “嗨,这事儿总得有人干啊。”
甲 (白)你看,他觉得助人为乐都理所当然。“那你们班王露露腿受伤是怎么回事呀?”
乙 “那天上体育课跳木马,王露露个高不是很灵活,脚一崴骨裂了。”
甲 “蒋玲儿说你背她从教学楼到宿舍楼,可都7层高啊,每天往返6趟,整整背了一个月。”
乙 “这蒋玲儿,高二的事儿也和您说啊?”
甲 “还听说呢,妈妈心疼了吧?”
乙 “啊,那天正好回家拿几本书,妈看我的腿有点肿,就在盆儿里放好多中草药,非脱了我袜子按在水里泡,每个脚趾头都揉……”
甲 “嗬,你看看這做妈的。”
乙 “嗯,妈对我最好。”
甲 “这我可知道,我去过你家了。”
乙 “您去啦?”
甲 “是啊,印花儿的铁皮门儿,就你妈妈来开的。”
乙 “那是村里统一给装的,您不知道,自从我当了兵啊,爸妈他们……”
甲 “怎么不说话了?科璋,科璋?”
甲 (白)说到家和父母,杨科璋久久没抬起头来。说实话,王立明也不知道该如何向杨科璋提及这令人伤心的事,因为杨科璋的牺牲,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悲凉凄苦时间之久、伤痛之深,是王立明没有料到的。一年过去了,杨妈妈一夜之间白了头,到现在还是提起科璋就哭,可没有一滴眼泪。杨爸爸话很少,反反复复就一句:“这孩子呀,他帮人,就是帮人啊……他,帮人啊!”大家听到了吗?帮人。为了帮人,杨科璋参军当了消防兵,四年时间他带领官兵参加了200多次灭火救援,救出160多个人,挽回财产物品1000多万元。
乙 “王老师……”
甲 (白)久久没有说话的杨科璋打破了沉默。
乙 “我救的那个小女孩儿怎么样啊?她受伤了吗?”
甲 “你放心吧,只是头上擦破了点皮,已经长好了,我去看她的时候,小丫头蹦蹦跳跳地给我拿糖吃,太可爱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啊。”
乙 “嗯,我也想抱抱她。”
甲 (白)接着这个话儿,王立明直扑主题:“科璋啊,能告诉我那天火场上救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乙 “一户民宅的2楼仓库起火,一直烧到5楼,楼道木梯全烧断了,有母子三人被困在5楼一个房间里,当时满屋子浓烟,直往上卷,我们救援组几个都把氧气面罩给她们母子戴上了。”
甲 “那个两岁的小女孩呢?”
乙 “她太小,不能用成人氧气罩,所以必须先救她出去。”
甲 “你们怎么商量的?”
乙 “我们都趴在那,脸贴在瓷砖地上,我让大姐把孩子给我,她抱得死死的不撒手。小女孩被烟呛得脸越来越紫,已经快没有呼吸了。我说你再不给我,孩子就没命啦。”
甲 “她给你了吗?”
乙 “还是拼命摇头。”
甲 “那你怎么办呢?”
乙 “我使劲儿摇她肩膀让她冷静下来,我说大嫂我保证一定让孩子活着出去……”
甲 “等一下,你再说一遍。” 乙 “我说我保证,一定让孩子活着出去。”
甲 (白)这就是承诺!“后来呢?”
乙 “她流着泪松手了。我把孩子抱在怀里出了屋子,火和浓烟更猛了,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甲 “你当时没氧气面罩了,是什么感觉啊?”
乙 “空气被火和烟烧得滚烫刺鼻,呛得喘不上气,我只有屏住呼吸摸索方向,可不知为什么,一脚踏空了。”
甲 “那是一个没有建好的电梯空井,你就是从这坠楼的。”
乙 “哦。”
甲 “科璋啊,你是个老消防员,平时训练过自救吗?”
乙 “训练过。”
甲 “身体意外悬空怎么自救?”
乙 “双手平行外撑,收腹提腿。”
甲 “还有什么办法?”
乙 “单手抓住突出物体,迅速转身。”
甲 “好,这个电梯井里从2层到5层,每层都有突出的钢筋。”
乙 “对。”
甲 “你看见了吗?”
乙 “看见了。”
甲 “你碰到了吗?”
乙 “碰到了。”
甲 “能抓住吗?”
乙 “能抓住。”
甲 “你手撑了吗?”
乙 “没撑。”
甲 “你手抓了吗?”
乙 “没抓。”
甲 “你不但没有抓啊,科璋!你还让身体平躺着那么摔了下去……为什么?”
乙 “我抱着孩子呢。”
甲 (白)当战友们发现杨科璋的时候,科璋平躺在电梯井底,浑身骨折内脏受到重创已经停止了呼吸,大家用力掰开他的胳膊,怀里的孩子也是杨科璋向她妈妈做出承诺的那个孩子,安然无恙。
乙 “王老师,我……”
甲 “还有什么事儿吗,科璋?”
乙 “……我爸妈还好吧?”
甲 “啊,都挺好,想他们啦?”
乙 “嗯。”
甲 “和爸妈说两句吧。”
乙 (摇头)“每次回家,爸妈最喜欢听我唱《说句心里话》,再唱一次吧。”
甲 “好。”
【杨科璋清唱两句……背景音乐起……】
甲 (白)采访结束了,科璋的背影渐渐远去,但是他的声音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久久回荡。
乙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我是杨科璋,一名消防战士。说实话我热爱生命,我也知道活着真好,但我不会因失去生命而改变初衷,更不会因离开这个世界而怀疑信念,我坚守我的职责我无怨无悔,因为:我27岁,永远27岁。”
【男生小合唱随着音乐声骤起,甲、乙演员向观众敬军礼致意。】
创作构想:
故事《一次心灵的对话》创作完成后,我随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团在全国各地已经演出了20多场,观众反响不错。在和随团采访的《求是》杂志《中国文艺报》《曲艺》杂志的记者、编辑的交谈中,我也在不断梳理着创作思路。
杨科璋的英雄事迹很多人都知道,如何写出故事,怎样表达才能塑造好杨科璋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没动笔。
前期采访的时候,我们到了广西玉林事发火场,查看了杨科璋坠楼的电梯空井,走访了被救的小女孩一家,慰问了杨科璋的父母,参观了杨科璋消防中队的荣誉室和依然铺在宿舍中的杨科璋的床和被褥,了解了杨科璋入伍前上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情况,询问得知了他的性格稟赋,这些真实的生活素材为我们的艺术虚构提供了依据和想象空间。杨科璋救小女孩意外坠楼牺牲的过程谁都没看见,我们虚构出一个载体平台,让老记者在冥冥之中与杨科璋交流,倾听杨科璋自己讲述人生故事,亲口还原火场上的真实场景。我们努力让自己的意念融入到杨科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用杨科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说话,让他自己去解答他在最后时刻的生命之问。力求说出来的对话是准确的,真实可信的,没有人为拔高的,像普通人一样自然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对话的过程,抓住杨科璋爱关心人、助人为乐、忠于职守的道德品行编排细节,为他最后的壮举做铺垫,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面对杨科璋这个人物,让观众自然而然地积蓄自己的判断、感悟,直至情节高潮的出现,观众的心被杨科璋一个普通消防兵不普通的行为深深触动。
我们这样写,就是要让杨科璋这个典型人物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我们越写他的普通就越凸显他的不普通,越写他的平凡就越衬托出他的伟大。因为消防部队中有千万个杨科璋,他们都随时准备为灭火救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写道德模范、写时代英雄的初衷,今后,我们会在写作不同的英雄模范中探索更多的路径,继续走下去。
乙 杨科璋
甲 话说这是一个深夜的凌晨2点,报社的老记者王立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起身披上睡衣坐到桌前拧开台灯铺开稿纸,他要写什么呢?原来呀,公安消防中队有位指导员杨科璋在一场居民住宅楼灭火救援中,为抢救一名两岁小女孩不幸从5楼坠落壮烈牺牲。老记者王立明深入当地做了采访,返回家中,提笔写报道却动不了笔了。王立明想啊:那天杨科璋救小姑娘坠楼的过程谁都没看见,当时火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杨科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大家现在说的都是推测,杨科璋,只有杨科璋自己最清楚真实的场景,哎,要是科璋还活着我能当面问问他该有多好啊。王立明右手攥着圆珠笔紧紧顶在眉心,微闭双眼揉啊揉啊……就在这似睡非睡冥冥之中,王立明产生了幻觉,他感觉身穿橘红色消防服的杨科璋从脑海中慢慢走了出来……
【舞台另一侧身穿消防服的杨科璋人物造型登场】
乙 “王老师。”
甲 “你是,杨科璋?”
乙 “对。”
甲 “真是杨科璋?”
乙 “是我。”
甲 “哎呀科璋,你可来啦!”
乙 “王老师,你好。”
甲 (白)杨科璋干净利落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好好好,快来坐。”
乙 “首长坐,我还是站着吧。”
甲 (白)杨科璋像个大男孩儿,又憨厚又腼腆。“小杨啊,你今年多大啦?”
乙 “27岁3个月零5天。”
甲 “你是八〇后?”
乙 “对,1988年5月20日生人。”
甲 “身上的伤口还疼吗?”
乙 “谢谢王老师关心,不疼了。”
甲 “那就好。我了解到你是个大学生啊?”
乙 “对,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入伍的。”
甲 “听说在学校咱可有个外号,同学们都叫你科长?”
乙 “嗨,那是我名字的谐音,大伙儿开我玩笑。其实我叫科―璋。”
甲 “对呀,科―璋,叫顺了口就是科―长。”
乙 “哈哈,王老师也爱开玩笑。”
甲 “呵呵,不是我,你那同桌蒋玲儿说话太有意思了。”
乙 “蒋玲儿?您见到蒋玲儿啦?”
甲 我们一起聊天:“科璋对别人的事都广(管)得哐(宽),叫他科长是褒奖的啦。”
乙 “哎呀,您学得太像了,蒋玲儿就是这一口南宁普通话。”
甲 “她告诉我呀,说你这个班长爱关心人,外出春游爬山,都是你站在陡坡上搀扶女同学,招呼大家注意安全。还说参加市里歌咏比赛你是又当导演又管服装又给大伙订盒饭,是吧?”
乙 “嗨,这事儿总得有人干啊。”
甲 (白)你看,他觉得助人为乐都理所当然。“那你们班王露露腿受伤是怎么回事呀?”
乙 “那天上体育课跳木马,王露露个高不是很灵活,脚一崴骨裂了。”
甲 “蒋玲儿说你背她从教学楼到宿舍楼,可都7层高啊,每天往返6趟,整整背了一个月。”
乙 “这蒋玲儿,高二的事儿也和您说啊?”
甲 “还听说呢,妈妈心疼了吧?”
乙 “啊,那天正好回家拿几本书,妈看我的腿有点肿,就在盆儿里放好多中草药,非脱了我袜子按在水里泡,每个脚趾头都揉……”
甲 “嗬,你看看這做妈的。”
乙 “嗯,妈对我最好。”
甲 “这我可知道,我去过你家了。”
乙 “您去啦?”
甲 “是啊,印花儿的铁皮门儿,就你妈妈来开的。”
乙 “那是村里统一给装的,您不知道,自从我当了兵啊,爸妈他们……”
甲 “怎么不说话了?科璋,科璋?”
甲 (白)说到家和父母,杨科璋久久没抬起头来。说实话,王立明也不知道该如何向杨科璋提及这令人伤心的事,因为杨科璋的牺牲,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悲凉凄苦时间之久、伤痛之深,是王立明没有料到的。一年过去了,杨妈妈一夜之间白了头,到现在还是提起科璋就哭,可没有一滴眼泪。杨爸爸话很少,反反复复就一句:“这孩子呀,他帮人,就是帮人啊……他,帮人啊!”大家听到了吗?帮人。为了帮人,杨科璋参军当了消防兵,四年时间他带领官兵参加了200多次灭火救援,救出160多个人,挽回财产物品1000多万元。
乙 “王老师……”
甲 (白)久久没有说话的杨科璋打破了沉默。
乙 “我救的那个小女孩儿怎么样啊?她受伤了吗?”
甲 “你放心吧,只是头上擦破了点皮,已经长好了,我去看她的时候,小丫头蹦蹦跳跳地给我拿糖吃,太可爱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啊。”
乙 “嗯,我也想抱抱她。”
甲 (白)接着这个话儿,王立明直扑主题:“科璋啊,能告诉我那天火场上救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乙 “一户民宅的2楼仓库起火,一直烧到5楼,楼道木梯全烧断了,有母子三人被困在5楼一个房间里,当时满屋子浓烟,直往上卷,我们救援组几个都把氧气面罩给她们母子戴上了。”
甲 “那个两岁的小女孩呢?”
乙 “她太小,不能用成人氧气罩,所以必须先救她出去。”
甲 “你们怎么商量的?”
乙 “我们都趴在那,脸贴在瓷砖地上,我让大姐把孩子给我,她抱得死死的不撒手。小女孩被烟呛得脸越来越紫,已经快没有呼吸了。我说你再不给我,孩子就没命啦。”
甲 “她给你了吗?”
乙 “还是拼命摇头。”
甲 “那你怎么办呢?”
乙 “我使劲儿摇她肩膀让她冷静下来,我说大嫂我保证一定让孩子活着出去……”
甲 “等一下,你再说一遍。” 乙 “我说我保证,一定让孩子活着出去。”
甲 (白)这就是承诺!“后来呢?”
乙 “她流着泪松手了。我把孩子抱在怀里出了屋子,火和浓烟更猛了,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甲 “你当时没氧气面罩了,是什么感觉啊?”
乙 “空气被火和烟烧得滚烫刺鼻,呛得喘不上气,我只有屏住呼吸摸索方向,可不知为什么,一脚踏空了。”
甲 “那是一个没有建好的电梯空井,你就是从这坠楼的。”
乙 “哦。”
甲 “科璋啊,你是个老消防员,平时训练过自救吗?”
乙 “训练过。”
甲 “身体意外悬空怎么自救?”
乙 “双手平行外撑,收腹提腿。”
甲 “还有什么办法?”
乙 “单手抓住突出物体,迅速转身。”
甲 “好,这个电梯井里从2层到5层,每层都有突出的钢筋。”
乙 “对。”
甲 “你看见了吗?”
乙 “看见了。”
甲 “你碰到了吗?”
乙 “碰到了。”
甲 “能抓住吗?”
乙 “能抓住。”
甲 “你手撑了吗?”
乙 “没撑。”
甲 “你手抓了吗?”
乙 “没抓。”
甲 “你不但没有抓啊,科璋!你还让身体平躺着那么摔了下去……为什么?”
乙 “我抱着孩子呢。”
甲 (白)当战友们发现杨科璋的时候,科璋平躺在电梯井底,浑身骨折内脏受到重创已经停止了呼吸,大家用力掰开他的胳膊,怀里的孩子也是杨科璋向她妈妈做出承诺的那个孩子,安然无恙。
乙 “王老师,我……”
甲 “还有什么事儿吗,科璋?”
乙 “……我爸妈还好吧?”
甲 “啊,都挺好,想他们啦?”
乙 “嗯。”
甲 “和爸妈说两句吧。”
乙 (摇头)“每次回家,爸妈最喜欢听我唱《说句心里话》,再唱一次吧。”
甲 “好。”
【杨科璋清唱两句……背景音乐起……】
甲 (白)采访结束了,科璋的背影渐渐远去,但是他的声音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久久回荡。
乙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我是杨科璋,一名消防战士。说实话我热爱生命,我也知道活着真好,但我不会因失去生命而改变初衷,更不会因离开这个世界而怀疑信念,我坚守我的职责我无怨无悔,因为:我27岁,永远27岁。”
【男生小合唱随着音乐声骤起,甲、乙演员向观众敬军礼致意。】
创作构想:
故事《一次心灵的对话》创作完成后,我随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团在全国各地已经演出了20多场,观众反响不错。在和随团采访的《求是》杂志《中国文艺报》《曲艺》杂志的记者、编辑的交谈中,我也在不断梳理着创作思路。
杨科璋的英雄事迹很多人都知道,如何写出故事,怎样表达才能塑造好杨科璋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没动笔。
前期采访的时候,我们到了广西玉林事发火场,查看了杨科璋坠楼的电梯空井,走访了被救的小女孩一家,慰问了杨科璋的父母,参观了杨科璋消防中队的荣誉室和依然铺在宿舍中的杨科璋的床和被褥,了解了杨科璋入伍前上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情况,询问得知了他的性格稟赋,这些真实的生活素材为我们的艺术虚构提供了依据和想象空间。杨科璋救小女孩意外坠楼牺牲的过程谁都没看见,我们虚构出一个载体平台,让老记者在冥冥之中与杨科璋交流,倾听杨科璋自己讲述人生故事,亲口还原火场上的真实场景。我们努力让自己的意念融入到杨科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用杨科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说话,让他自己去解答他在最后时刻的生命之问。力求说出来的对话是准确的,真实可信的,没有人为拔高的,像普通人一样自然流露内心的真情实感。对话的过程,抓住杨科璋爱关心人、助人为乐、忠于职守的道德品行编排细节,为他最后的壮举做铺垫,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面对杨科璋这个人物,让观众自然而然地积蓄自己的判断、感悟,直至情节高潮的出现,观众的心被杨科璋一个普通消防兵不普通的行为深深触动。
我们这样写,就是要让杨科璋这个典型人物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我们越写他的普通就越凸显他的不普通,越写他的平凡就越衬托出他的伟大。因为消防部队中有千万个杨科璋,他们都随时准备为灭火救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写道德模范、写时代英雄的初衷,今后,我们会在写作不同的英雄模范中探索更多的路径,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