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圣安德烈斯断层系具有大的走滑断错重复发生的特征。最近十年间,在已制图的圣安德烈斯断裂系迹线附近的一些断层上,发生过一些中强的冲断型和斜滑型地震。人们认为这些斜滑断层是调节板块边界斜向汇聚的。沿主要汇聚板块边界的滑动分配现象是早已熟知的,但是对查明沿走滑断层带的滑动分配几乎没有做什么工作,尤其是对圣安德烈斯断层。在这篇报告中,我们讨论了控制圣安德烈斯断层带滑动分配的因素。我们集中讨论了1986年7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安德烈斯断层系具有大的走滑断错重复发生的特征。最近十年间,在已制图的圣安德烈斯断裂系迹线附近的一些断层上,发生过一些中强的冲断型和斜滑型地震。人们认为这些斜滑断层是调节板块边界斜向汇聚的。沿主要汇聚板块边界的滑动分配现象是早已熟知的,但是对查明沿走滑断层带的滑动分配几乎没有做什么工作,尤其是对圣安德烈斯断层。在这篇报告中,我们讨论了控制圣安德烈斯断层带滑动分配的因素。我们集中讨论了1986年7月8日棕榈泉6.0级地震、1983年5月2日科林加6.7级地震和1989年10月17日洛马普雷塔7.1级
其他文献
阿普歇伦半岛是研究地壳现代垂直运动独特的,又是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它属于高地震活动带,且大量开采油气达百年之久。这些状况使查明油气田地区的人为地壳运动和地震构造运动过程愈加复杂。不久前,根据大地测量方法取得的地面总垂直位移速度,编绘出阿普歇伦半岛地壳地震构造运动速度图,那时没有考虑受人为影响的测标和基准点。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查明人为因素对地壳垂直运动速度的影响,也不能阐述所发生过程的真实情况。
1.引言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解释大地震重复发生于板块边界的运动学框架问题。此理论提出后不久,若干学者提出了地震空区假设。此假设利用过去板块边界发生的地震资料作未来地震发生的长期预报。遗憾的是各方面研究表明,相同俯冲带地段连续发生地震的时间间隔变化极大,达几十年之多。此外,地震破裂长度也不同,可差到几百公里。当地震空区假设它提
对浅田先生的问题概括以下3点,以个人意见答复如下。1.日本地质学者的"活断层与地震"观在断层地震理论确立之前的地形、地质学者的大多数,在1891年浓尾地震后不久,东大地质的小藤文次郎提出了"地震的原因是断层"的直观主张,虽然他对理论和机制未作详细说明,但是,还是被含糊地接受下来。
在1991—199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减轻地震灾害计划中,断层物理学研究是五个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目标是理解地震震源,也就是要搞清楚地震断层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它是怎样发生的,这是减轻地震灾害计划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以便为发展有效而可靠的减灾手段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知识,地震灾害评价方法必然是经验性的和现象学的。当以可靠的观测资料为基础时,这些方法可能是有用的;然而如果缺少资料或者资
活动断层是地壳构造运动留下的最新变形形迹,地震的发生与其密切相关。因而,查明活动断层是研究地震成因、地震预报、工程区划和建设以及抗震减灾的基础。地震从发生时间上可分为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古地震的研究依赖于调查活动断层,它延拓了地震活动的历史。现代地震是有仪器记录的地震,它记录了震源错动的信息,为研究断层的破裂和地震过程提供了依据。历史地震是连接现代地震和古地震的桥梁,使地震资料连续和完善。
约旦-死海裂谷区的长期地震活动表明,强震(M≥5.5)已重复发生,而且已引起了广泛的破坏和伤亡。最近几年来已经报道过一些地震前兆现象的实例。Arieh 和 Merzer(1974)分别观测到苏伊士湾石油涌出量的中期地震前兆。这一现象在两个强震前15个月都出现过。这两个地震都发生在苏伊士湾和埃拉特-亚喀巴交叉点附近,其一是1969年3月21日 m_b=6.1(M_s6.8)地震;其二是1972年7月
某些理论概念和可用的实验数据表明,继震源中发震能量积累过程之后有明显表现的地表形变现象,后者则含糊地表明岩体中积累着发震弹性变形。所谓应变正在积累的那一部分发震层继后发生弹性弯曲,这就是预示地震要发生的信号。在地壳强震(M≥7)孕育的初期阶段,地壳内的发震层(10~25km)沿整个厚度发生弯曲。地球表面与发震层一起弯曲,这意味着所表明的变化前兆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测量出来。实验数据证明,强震震源体的地
本文研究了理论断层模型上大震与小震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系列对大破裂前小震活动的统计测量,并讨论了这些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的关系,特别是我们研究了标量特性和活动速率的变化,以及应用这些变化来说明特定地震相关性的问题,包括震中位置、前震和宁静。本文所采用的模型是最近由 Carlson 和 Langer(1989)和 Carlson(1991)所研究的,属于一系列弹簧块体类型。此模型被认为是"自组织临界
地震的频度-震级分布中的常数 b 值已被当作为所有震级的自相似性标志。因而从小震到大震的地震特性应是以同一方式均匀标度的。然而,常可观测到,随着破裂长度的不同,小震的地震矩标度与大震也不同,小震和大震的过渡是按破裂尺度定义的,等于孕震带的下倾宽度。这种矛盾现象可解释为地震的频度一震级分布偏向小震一侧。由于全球地震目录涉及的时期短,其中小震占大多数。另一原因是大地震震级饱和。本文校正了 b 值的计算
地震断层是由一些破裂面或潜在破裂面复合而成,呈三维展布。而且,相邻地震的断裂面和滑移矢量经历了三维旋转,通常旋转量有限,有时则很大。这种旋转在震源机制图上是明显的(Goter,1987),因为相邻地震的震源机制可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方位。这种三维旋转已为地震及余震序列研究、震中分布和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断层带地质构造调查、以及基于连续力学第一组原理的调查结果所证实。上面提到的研究中,有些还强调地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