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林晓璐(1991.1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摘要:教育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事实上,脱离于外部世界的影响而仅靠单一国家和民族的努力而使其文明和发展立足于世界的现象已经终结,就此而言,这已成为一个值得以世界性的多元化的角度来讨论。面对不断发展的多元文化,课程教育应当如何应对,教育者应当如何构建我们的课程,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关键词:课程;多元文化教育;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71-02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1.美国:多元文化教育(multi culture education)思想一词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其核心是不论学生的性别、种族、宗教、语言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尊重和理解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增强不同背景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快掌握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态度与技能,促进社会的大融合。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汇合了四大人种的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度,直至今日还存在着种族间不平等待遇的现象,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仍无罪释放引发大众愤怒,所以,多元文化教育现已成为美国民族教育的主流,笔者认为,正由于其文化的特殊性,美国在解决其国内文化教育问题时采取了“尊重为前提,平等为基础,有目的性的促使不同文化群体间相互认知,均衡美国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人进行文化驯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英国: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人物詹姆斯·林奇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全球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将多元文化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承认对于人们尊重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反对不关心他人世界的文化课程,致力于重塑多元文化教育,其观点的提出,打破了西方强调以民族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理论视角。
(二)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更多的偏向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国民族是以黄河中游为起点,逐渐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形成的汉族为核心形成的民族集团为骨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并最终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形成的。其“一体性”指出各民族之间是相互发展的,但是之中的内在具有不可分割性,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因此,教科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应当发挥其作用。
(三)小结
在西方,多元文化课程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独特视角的方法论和思想;而在中国,多元文化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间不同的语言、特色等问题。然而,我们人类作为几千年来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适应者和生存者,应当规避自身走入“特化”(specialization)的不归路,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如此。
二、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课程思考
(一) 问题所在
与多元文化对立的是一元化课程观。一元化课程观是主流中心的课程观,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的群体。这不仅对主流之外族群的学生群体造成心理挫伤,对于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产生负效应,使他们错误形成自身优越感,对各族、群体的关系形成误解。①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教育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观也并非完全多元,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符合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框架下。
(二)变革
1.思维变革
思维方式,一般指的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认识、判断、处理客观对象的方式,在世界观最一般的方法论思想和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方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们最需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以绝对权威—教材谈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实施多元文化教育,首先要对课堂中使用的教材进行批判性思考,认识到教材所存在的微妙偏见。②如,施良方在《课程的基本问题-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谈到,我们的教材对微型文化的忽视。也就是,在教材中忽略女性、少数群体等,更多的是以男性为主导。我们应该以一种冷静的思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教学的缺失微型文化,但是教材还是可行的。一本教材有其自身的限制不能呈现所有的文化主体,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有这个意识,有批判的思维,有在教材之外关注多元文化的视角,并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索和思考。
2.课程建构的变革
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吃的冲突与挑战,我们应该在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体现多元文化。
(1)课程目标取向
多元文化的课程目标强调全面、民主、自由的教学目标。莫里等学者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应该不断修正,并提供适合多元文化内容、观点与策略的课程。教育者应该建立使学生们获得适应本体文化、非本体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发展他们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理解并尊重异文化,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在实践中提高多元文化交往能力。
(2)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内容的选择
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面临着文化选择的问题。由于文化积累至今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复杂得多,对课程文化选择要求更为严格。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纳入课程,虽然表面看上去是理想的,但这绝对行不通,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会导致课程量变大,学生负担过重。多元文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
认同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平等对待和欣赏本民族文化以及相异的文化。
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应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应该进行权力的下放。在当今的课程改革趋势下,各国都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立足点。我国的课程设置由国家中央统一的部门管理。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课程权力的下放,更有利于地方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是我国文化多元化贯彻的重要的制度保证。
三、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走向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
长久以来,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限制学生看问题的视角。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多元的视野,而易从单一、理所当然的角度看世界。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学生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彼此不同的见解,展开辩论,开阔学生视野。
(二)新媒体的合理利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网络的存在,缩短了时空的阻隔,减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限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技术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网络以迅速而短捷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多元文化信息,扩大个人的信息来源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98页
②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99页
参考文献:
[1](俄)O.B古卡连科,诸惠芳,梅汉成译.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姚冬琳.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穗港台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内容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1.
[3]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4]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5):1.
[5]李庶泉,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6]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研发[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7]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8]郝永贞.学会对话——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的新转向[J].教育观察,2012(9).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摘要:教育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事实上,脱离于外部世界的影响而仅靠单一国家和民族的努力而使其文明和发展立足于世界的现象已经终结,就此而言,这已成为一个值得以世界性的多元化的角度来讨论。面对不断发展的多元文化,课程教育应当如何应对,教育者应当如何构建我们的课程,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关键词:课程;多元文化教育;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71-02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1.美国:多元文化教育(multi culture education)思想一词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其核心是不论学生的性别、种族、宗教、语言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尊重和理解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增强不同背景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快掌握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态度与技能,促进社会的大融合。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汇合了四大人种的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度,直至今日还存在着种族间不平等待遇的现象,白人警察枪杀黑人仍无罪释放引发大众愤怒,所以,多元文化教育现已成为美国民族教育的主流,笔者认为,正由于其文化的特殊性,美国在解决其国内文化教育问题时采取了“尊重为前提,平等为基础,有目的性的促使不同文化群体间相互认知,均衡美国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人进行文化驯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英国: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人物詹姆斯·林奇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全球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将多元文化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承认对于人们尊重的承诺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反对不关心他人世界的文化课程,致力于重塑多元文化教育,其观点的提出,打破了西方强调以民族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理论视角。
(二)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更多的偏向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国民族是以黄河中游为起点,逐渐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形成的汉族为核心形成的民族集团为骨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并最终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形成的。其“一体性”指出各民族之间是相互发展的,但是之中的内在具有不可分割性,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利益。因此,教科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应当发挥其作用。
(三)小结
在西方,多元文化课程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独特视角的方法论和思想;而在中国,多元文化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间不同的语言、特色等问题。然而,我们人类作为几千年来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适应者和生存者,应当规避自身走入“特化”(specialization)的不归路,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如此。
二、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课程思考
(一) 问题所在
与多元文化对立的是一元化课程观。一元化课程观是主流中心的课程观,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的群体。这不仅对主流之外族群的学生群体造成心理挫伤,对于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产生负效应,使他们错误形成自身优越感,对各族、群体的关系形成误解。①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教育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观也并非完全多元,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符合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框架下。
(二)变革
1.思维变革
思维方式,一般指的是思维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认识、判断、处理客观对象的方式,在世界观最一般的方法论思想和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方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我们最需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以绝对权威—教材谈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实施多元文化教育,首先要对课堂中使用的教材进行批判性思考,认识到教材所存在的微妙偏见。②如,施良方在《课程的基本问题-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谈到,我们的教材对微型文化的忽视。也就是,在教材中忽略女性、少数群体等,更多的是以男性为主导。我们应该以一种冷静的思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教学的缺失微型文化,但是教材还是可行的。一本教材有其自身的限制不能呈现所有的文化主体,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有这个意识,有批判的思维,有在教材之外关注多元文化的视角,并带领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索和思考。
2.课程建构的变革
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吃的冲突与挑战,我们应该在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体现多元文化。
(1)课程目标取向
多元文化的课程目标强调全面、民主、自由的教学目标。莫里等学者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应该不断修正,并提供适合多元文化内容、观点与策略的课程。教育者应该建立使学生们获得适应本体文化、非本体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发展他们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理解并尊重异文化,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在实践中提高多元文化交往能力。
(2)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内容的选择
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面临着文化选择的问题。由于文化积累至今已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复杂得多,对课程文化选择要求更为严格。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纳入课程,虽然表面看上去是理想的,但这绝对行不通,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会导致课程量变大,学生负担过重。多元文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
认同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平等对待和欣赏本民族文化以及相异的文化。
多元文化课程内容选择应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实施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应该进行权力的下放。在当今的课程改革趋势下,各国都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立足点。我国的课程设置由国家中央统一的部门管理。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课程权力的下放,更有利于地方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体现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这是我国文化多元化贯彻的重要的制度保证。
三、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走向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
长久以来,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限制学生看问题的视角。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多元的视野,而易从单一、理所当然的角度看世界。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学生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彼此不同的见解,展开辩论,开阔学生视野。
(二)新媒体的合理利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给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网络的存在,缩短了时空的阻隔,减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限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技术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网络以迅速而短捷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多元文化信息,扩大个人的信息来源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98页
②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299页
参考文献:
[1](俄)O.B古卡连科,诸惠芳,梅汉成译.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姚冬琳.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穗港台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内容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1.
[3]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4]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5):1.
[5]李庶泉,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6]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研发[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7]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8]郝永贞.学会对话——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的新转向[J].教育观察,2012(9).
[9]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