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必要的军事训练,在训练中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既是落实国家教委通知精神的要求,也是为国家长期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心理转变一般要经历军训前的迫切兴奋心理、军训初的艰苦矛盾心理、军训中的激昂奋进心理、军训后的久久回味心理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影响军训心理转变的因素,提出了针对大学生不同心理特征阶段搞好思想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军训;大学生;心理特征;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68-01
对大学生进行以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军训活动,不仅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必修课,更是高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托的重要教育环节。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心理是随着军训活动不断深入而逐渐变化发展的。因此,要结合大学生军训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大学生军训期间的思想教育。
一、军训期间大学生心理转变的四个阶段
大学生军训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包含了体能、技能、理论知识、集体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心理转变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一)军训前的迫切心理。
不少大学生从小就向往充满神秘色彩的军营生活和崇拜有着浩然正气的军人。因此,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将穿上橄榄绿,戴上贝雷帽,真正地体验一名军人的生活和工作时,内心大都无法平静,很多人对即将到来的军训生活充满了各种设想,迫切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二)军训初的艰苦矛盾心理。
正式进入军训后,炎热的天气、严格的纪律、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将同学们之前美好的设想击得粉碎。同学们也开始从军训前的期待很快转变为对现实困难的承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由兴奋心情转化成抱怨、排斥,某些同学甚至想到过要退缩,艰苦和矛盾是这一阶段军训生活的重要特征。
(三)军训中的激昂奋进心理。
在经历艰苦矛盾心理期之后,参训大学生心理就转变为激昂奋进期,这段时期也可以称为适应期。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参训者之间以及参训者与教官之间都产生了一定的情谊,那是一种同甘共苦的宝贵经历,他们也慢慢地适应了军训生活。同时,参训大学生开始对军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开展军训和实现自身价值进行思考,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投入训练。在此期间,青年人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得极为明显,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劲头表现十足,充分体现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
(四)军训后的久久回味心理。
军训结束后,面对新的生活,很多同学会理性地总结军训的收获。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军训使他们弄清了恒心和毅力的含义,体会到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的内在联系,领悟到攀登人生之路付出的艱辛。
二、参训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的几个原因
大多数参训大学生能很快度过艰苦矛盾心理期,积极投人到军训活动中,但也有不少同学对军训存在畏难心理,不能较好地实现心理转变,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日益增高,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上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 ,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不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军训大多在每年九月进行,天气非常炎热,同时又要经受紧张严格的军训所带来的疲惫,难免会对军训产生厌倦和恐惧。
(二)身体素质的不适应。
高考是每个学生必须冲过的一道关卡,所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没有太多的业余活动时间来锻炼身体,而像体育课这种虽然重要,但由于和高考关系不大,就被其他课程直接挤掉了,导致刚入学的新生身体素质普遍偏弱。在参加军训时,有的学生就难以适应军训中对体能、耐力的高强度要求。
(三)思想上的不适应。
年轻的学子们思想丰富,他们大多背负希望、怀揣梦想 ,希望可以在新的环境下一展宏图。对于即将到来的军训,他们也会充满想象和期望。在军训中,当他们被要求严格遵守 “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基本军事纪律,需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饭前、集会等场合还需要唱歌时,这些规定与他们想象的军人生活相距太远。因此,他们在执行这些命令时,很多人感觉这些行动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内心存在反感、抵触情绪。
三 、针对大学生 军训心理特征的思想教育
面对大学生军训中的心理变化,如果处理不好,我们的军训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因素,搞好思想动员和宣传,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保证军训的圆满完成。
(一)兴奋阶段,做好思想动员和发动工作。
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学生们明白只有胸怀祖国、居安思危,努力实现个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引导他们向教官学习,学习他们忠于职守、不怕困难、崇尚荣誉的优秀品德,并把他们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和独立生活能力。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大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从心理和身体上为即将到来的军训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疲劳阶段,施训者做好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作用。
军训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训练过程中,“从众”的心理起到很大作用。军训时,教官、各级组织者、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传”,一个好的表率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一大批同学共同进步。
(三)适应阶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对学生的关爱。
军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参训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 ,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首先要创造良好食宿条件,这是开展好大学生军训的必备条件;其次,仔细调查了解,解决好影响军事训练正常进行的突出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最后,对待身体素质条件相对较弱的同学,要“不抛弃、不放弃”,耐心教导,帮助其克服恐惧的心理状态。
(四)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把军训成果转化为生活经验。
经过一段时期的紧张艰苦的军训生活,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习惯了军人的那种令行禁止的生活,养成了能吃苦、能忍受的坚强品质。临近军训结束阶段,要将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表现;要引导他们把军训中养成的好习惯、好作风坚持下去,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支撑。
作者简介:刘兵,1978年5月出生,硕士研究生,现为长春装甲兵技术学院学生军训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
关键词: 军训;大学生;心理特征;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68-01
对大学生进行以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军训活动,不仅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必修课,更是高校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托的重要教育环节。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心理是随着军训活动不断深入而逐渐变化发展的。因此,要结合大学生军训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大学生军训期间的思想教育。
一、军训期间大学生心理转变的四个阶段
大学生军训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包含了体能、技能、理论知识、集体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军训期间,大学生的心理转变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一)军训前的迫切心理。
不少大学生从小就向往充满神秘色彩的军营生活和崇拜有着浩然正气的军人。因此,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将穿上橄榄绿,戴上贝雷帽,真正地体验一名军人的生活和工作时,内心大都无法平静,很多人对即将到来的军训生活充满了各种设想,迫切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到。
(二)军训初的艰苦矛盾心理。
正式进入军训后,炎热的天气、严格的纪律、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将同学们之前美好的设想击得粉碎。同学们也开始从军训前的期待很快转变为对现实困难的承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们由兴奋心情转化成抱怨、排斥,某些同学甚至想到过要退缩,艰苦和矛盾是这一阶段军训生活的重要特征。
(三)军训中的激昂奋进心理。
在经历艰苦矛盾心理期之后,参训大学生心理就转变为激昂奋进期,这段时期也可以称为适应期。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参训者之间以及参训者与教官之间都产生了一定的情谊,那是一种同甘共苦的宝贵经历,他们也慢慢地适应了军训生活。同时,参训大学生开始对军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开展军训和实现自身价值进行思考,找准自己的定位,主动投入训练。在此期间,青年人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得极为明显,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劲头表现十足,充分体现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
(四)军训后的久久回味心理。
军训结束后,面对新的生活,很多同学会理性地总结军训的收获。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军训使他们弄清了恒心和毅力的含义,体会到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的内在联系,领悟到攀登人生之路付出的艱辛。
二、参训大学生产生畏难心理的几个原因
大多数参训大学生能很快度过艰苦矛盾心理期,积极投人到军训活动中,但也有不少同学对军训存在畏难心理,不能较好地实现心理转变,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日益增高,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上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 ,多少有些心理准备不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军训大多在每年九月进行,天气非常炎热,同时又要经受紧张严格的军训所带来的疲惫,难免会对军训产生厌倦和恐惧。
(二)身体素质的不适应。
高考是每个学生必须冲过的一道关卡,所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没有太多的业余活动时间来锻炼身体,而像体育课这种虽然重要,但由于和高考关系不大,就被其他课程直接挤掉了,导致刚入学的新生身体素质普遍偏弱。在参加军训时,有的学生就难以适应军训中对体能、耐力的高强度要求。
(三)思想上的不适应。
年轻的学子们思想丰富,他们大多背负希望、怀揣梦想 ,希望可以在新的环境下一展宏图。对于即将到来的军训,他们也会充满想象和期望。在军训中,当他们被要求严格遵守 “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基本军事纪律,需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饭前、集会等场合还需要唱歌时,这些规定与他们想象的军人生活相距太远。因此,他们在执行这些命令时,很多人感觉这些行动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在内心存在反感、抵触情绪。
三 、针对大学生 军训心理特征的思想教育
面对大学生军训中的心理变化,如果处理不好,我们的军训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因素,搞好思想动员和宣传,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保证军训的圆满完成。
(一)兴奋阶段,做好思想动员和发动工作。
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学生们明白只有胸怀祖国、居安思危,努力实现个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引导他们向教官学习,学习他们忠于职守、不怕困难、崇尚荣誉的优秀品德,并把他们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和独立生活能力。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大学生参加训练的热情,从心理和身体上为即将到来的军训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疲劳阶段,施训者做好言传身教,做好表率作用。
军训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训练过程中,“从众”的心理起到很大作用。军训时,教官、各级组织者、负责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俗话说 ,“身教重于言传”,一个好的表率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一大批同学共同进步。
(三)适应阶段,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对学生的关爱。
军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参训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 ,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首先要创造良好食宿条件,这是开展好大学生军训的必备条件;其次,仔细调查了解,解决好影响军事训练正常进行的突出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急躁和畏难情绪;最后,对待身体素质条件相对较弱的同学,要“不抛弃、不放弃”,耐心教导,帮助其克服恐惧的心理状态。
(四)结束阶段,引导学生把军训成果转化为生活经验。
经过一段时期的紧张艰苦的军训生活,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习惯了军人的那种令行禁止的生活,养成了能吃苦、能忍受的坚强品质。临近军训结束阶段,要将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表现;要引导他们把军训中养成的好习惯、好作风坚持下去,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支撑。
作者简介:刘兵,1978年5月出生,硕士研究生,现为长春装甲兵技术学院学生军训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