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6日上午,正在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做期末复习的于闯接到老家四姑打来的电话:“小闯,你爸身体不太好……速归!”
撂下电话后,从成都到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辗转三千多公里,24小时之内,于闯的世界发生了180度大转折——年仅46岁的父亲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那个原本温暖的家变成了冰冷的灵堂。
两天后,1月8日,龙江县殡仪馆。于闯手捧着父亲的遗像低头抽泣,透过模糊的泪眼,他看到好多自己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在父亲的遗体旁哭喊着:“恩人啊,你咋走得这么早……”让他惊讶的是,有人竟哭得瘫倒在地。
在这之前,于闯只知道父亲工作很忙,半年前他暑假结束返校时,父亲都没能抽出空送他。此前,对于父亲一天到晚都在忙什么,他并不清楚。现在,听着前来悼念的人们对父亲的描述,那张黑白照片里的父亲,在他的心目中前所未有地高大起来。
沟深路远,他顶着风雨前行
于闯曾经问父亲,为啥要从县里到那么偏僻的农村工作。父亲只是笑笑,没说什么。
其实,参加工作20多年来,于文涛的人生轨迹从未脱离过农村——1994年从黑龙江省北安农业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龙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年走村串户为村民讲解农业知识;2004年,于文涛又奔波在动员村民外出务工的第一线;2010年,他被组织选派到山泉镇前太平村任第一书记,与村民吃住在一起,一干就是三年。
2018年,全县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于文涛又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到七棵树镇双龙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当时,包括于文涛在内,单位有两名同志符合选派条件。于文涛主动请缨驻村工作,背后有他的“小心思”。
县劳务经济服务中心主任邹继生还记得,2018年3月1日那天,于文涛来办公室找他说:“主任,晓峰(另一名同事)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我家里没啥负担,这次驻村还是我去吧!”
他总是替别人着想,自己有难处却从不吐露。于文涛去世后,昔日的工作伙伴才知道,他早在十年前就离婚了,这些年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将儿子拉扯大。他是个乐天派,无论心里有多苦,生活的艰辛从不展露在脸上,留给人们的总是乐观的一面。
2018年3月14日,于文涛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双龙村,开始了驻村生活。沟深路远,于文涛风里来雨里去,把630户人家走了个遍。
刚开始,有村民认为于文涛就是来“镀金”的,對他也没个好脸儿,让他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无论面对态度多不友善的村民,于文涛都能笑着做工作。
黄久春是双龙村危房改造中的“钉子户”,他家的房子已被鉴定为C级危房,但他却拒绝享受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我又老又聋,活都活不起,哪有闲心收拾房子!”一句话,就把于文涛怼出了门。
为了让黄久春安心,于文涛通过县残联为他配置了一款高档助听器,又耐心给他讲政策。最终,黄久春被打动了,同意改造房屋。
于文涛知道黄久春家里困难,便与村党总支书记王志民共同担保,从七棵树镇建材市场赊了价值一万元的建材。
2018年6月,黄久春的危房改造完成,喜迁新居。他拉着于文涛的手说:“自从住上这敞亮房子,做梦乐醒好几回。”
“明天再去落实一下胡凤君的危房改造事宜,骆洪斌的低保进度还要再催催……”在于文涛的工作日记中,记录了为村民办理的大大小小350多件事。因为无论大事小情,他都像自家事一样尽心,渐渐地,村民认可了他这个“村里人”。
为了成为这样的“村里人”,早在驻村之初,于文涛就立下了誓言。
一同驻村的队员于广成记得竖起工作队队旗的那天,于文涛对他说:“咱们不光要把队旗插下去,也要让自己扎根在村里。”如今,站在队旗下,曾经形影相伴的两人已变成孑然一人,于广成总是不经意间回想起两人在工作时的点点滴滴。他深知,于文涛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源于对农村、农民怀有的深厚感情。
不舍昼夜,他却笑着说“不累”
在七棵树镇的15个行政村里,双龙村是名副其实的后进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太差,全镇只有这里还是土路;村“两委”班子人员不全,直到于文涛来之前才配齐……
一手抓脱贫,一手抓党建,还要花心思治理村务,繁重的事务催着于文涛“跑步前进”。
2018年3月,正值春季秸秆禁烧期,于文涛白天忙着入户调查,夜里还要去地里巡逻排查火点。有一天,于文涛在巡查时发现了几处火点,一个人忙活了一个多小时才扑灭,回到村委会时已是凌晨2点多。更夫张会伍在睡梦中听到开门声,以为是进来了小偷,抄起棍子就下了地,定睛一瞧,竟是于文涛。
掌握了于文涛的作息规律,张会伍在他出去巡逻时总会给他留门;每次看他夜里加班弄资料,都会帮他把灯调亮。因为长期熬夜工作,于文涛的眼眶总是乌青,头发也大把大把地掉。
“早点儿睡吧,这么拼命,熬心血啊!”张会伍经常这样劝于文涛。可是,每次于文涛都笑着摆摆手:“我年轻,不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