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座航标灯,都有它的意义;每一块铺路石,都有它的价值。无论在水路,还是公路、轨道,我们在南粤大地安全踏过的每一步,对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交院”)的师生来说,也许都有他们要承载的使命。基于“三路”的行业背景,广交院探索出一条贯通学校专业、院系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三维立体的高速路,正带给学子们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的历史。
专业,就像高职院校的一座桥梁,这头连着社会,那头系着学生。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讲,专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
这正是广交院花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的最大动因,虽然过程很艰辛,前期调研事务多,撤改专业阻力大,但教务处副处长宁培淋在采访中就说:“这对学校来说是一时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
为了学生的成长,再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都是值得的。目前,学校历经6年,裁撤专业(含方向)34个,改造升级专业17个,新增对接新业态专业3个,组建交通土建、汽车、轨道交通等7个交通特色的专业群,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布局。
事非经过不知难,专业调整事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涉及众多教师和大批学生,如何对接过去,如何立足眼前,又如何面向未来,都是学校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任何一所学校所呈现出的专业格局,都存在于一纵一横的时空坐标之中——这也是广交院在多年的实践中遵循的基本原则。纵,即学校的办学传统;横,即现有的社会需求。
经过这一纵一横的碰撞,学校针对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交通强国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确保工科类和交通类专业达到70%,另一方面,关照行业企业需求,现有专业结构与广东省重点产业契合度提升到90%。学校在专业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行业需求为根本、办学定位为目标、技术基础为支撑、教学资源为基础,多向度测评专业发展状态的良性机制。
大步前进,就要持续破冰,学校专业优化的步伐,并不止于裁撤、改造、新增,而是形成了专业调整的快速反应机制,定期开展专业(群)的分类评价考核。目前,学校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专业群攀登引领类(A类)、发展支撑类(B类)、优化调整类(C类)的分类归属;以9个高水平专业建设为抓手,整体带动7大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和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轨道等综合交通运输行业及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从源头上确保了具备精准对接交通转型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需求的人才培养基础。
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一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立足教育规律办学,还要以超越学校围墙、跨越企业职场的眼光培养学生。几十年来,广交院在历史上形成了深厚的行业基础,今天,这种优势在新时代被进一步挖掘、放大。在学校新的专业格局逐渐形成的同时,一系列院系层面的深层变革也在发生——产教融合越来越走向深入和精细,人才培养的思路越来越鲜明和科学。
钟锡泉,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成立以来的第二位责任人,凭着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为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实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水域“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安全总目标。
区泽能,任职江门海关缉私局海上缉私处,长期在海上緝私基层一线从事艰苦危险的工作。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是他海上工作的最好注解。
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岗位,却有很多共同点,曾经,他们都是海事学院的普通学生,大海带给他们风浪与危险,也承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梦想起始的地方——海事学院,多年来围绕航海文化传承、海员精神塑造、工匠精神培育,着力培养学生具有“骨子里的海员精神”。
现在,海事学院“大国航海工匠”的培养工程更加与时俱进。根据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海事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对接国际、遵循规范、协同育人、服务社会”的专业群办学理念。
海事学院只是广交院的一个缩影,现在广交院各个院系深化产教融合的举措,已经落细、落小、落实到课程、课堂各个方面,确立了“三定、两重构、一融入”的统领思路:定规格、定能力、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实施方式,全方位融入交通行业技术进步新要求。这样,行业发展需求的渗透和融合,让学校的专业品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
2017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广交院视途科技团队紧紧围绕交通特色项目,在路演和答辩环节高水平发挥,荣获银奖。和985、211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并不容易,这次大赛全国共有4所高职院校获得银奖,广交院是其中之一,也是广东唯一一所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高职院校。
比赛获奖,只是创新创业漫漫征程的一小步。像视途科技这样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团队,广交院还有很多,并且已经开始反哺母校,回馈社会。无人机航拍技术达到业内高水平的衣谷传媒便是其中之一。团队核心成员都来自广交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他们参与了世界银行“绿色货运”示范项目的成果专题片《绿色货运 引领未来》、赤溪客家《擂糖糊》申遗纪录片以及中央电视台港珠澳大桥航拍。
“创新与人人相关,事事相连,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播下创新思维的种子。”广交院院长张俊平曾经这样说。为了这颗“创新思维的种子”,学校搭建了双创与素质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全校范围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就业指导》等启蒙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通识课,开设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跨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跨学科的交叉课程、专业技术前沿课程,并对有明确创业意愿、希望创业的学生开展专门化创业培训。
然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全方位的浸润与熏陶必不可少。广交院为此构建了实训室、科技平台、创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双创实践平台,建立技能大师室、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在这些平台和空间,学校做到了“时时、处处、人人”开展双创教育,力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双“125”目标:100%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20%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5%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100%的学生“明其理”,20%的学生“增其能”,5%的学生“扶其业”。
厚植行业沃土,广开教育视野,广交院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一幅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精美图景:学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学校有更好的价值体现,社会有更优的人力资源。
植入社会之需,专业设置精品化
专业,就像高职院校的一座桥梁,这头连着社会,那头系着学生。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讲,专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
这正是广交院花大力调整专业结构的最大动因,虽然过程很艰辛,前期调研事务多,撤改专业阻力大,但教务处副处长宁培淋在采访中就说:“这对学校来说是一时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
为了学生的成长,再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都是值得的。目前,学校历经6年,裁撤专业(含方向)34个,改造升级专业17个,新增对接新业态专业3个,组建交通土建、汽车、轨道交通等7个交通特色的专业群,形成了“公路、水路、轨道三路引领,机电信息、经济管理两翼发展”的专业布局。
事非经过不知难,专业调整事关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涉及众多教师和大批学生,如何对接过去,如何立足眼前,又如何面向未来,都是学校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任何一所学校所呈现出的专业格局,都存在于一纵一横的时空坐标之中——这也是广交院在多年的实践中遵循的基本原则。纵,即学校的办学传统;横,即现有的社会需求。
经过这一纵一横的碰撞,学校针对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交通强国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确保工科类和交通类专业达到70%,另一方面,关照行业企业需求,现有专业结构与广东省重点产业契合度提升到90%。学校在专业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行业需求为根本、办学定位为目标、技术基础为支撑、教学资源为基础,多向度测评专业发展状态的良性机制。
大步前进,就要持续破冰,学校专业优化的步伐,并不止于裁撤、改造、新增,而是形成了专业调整的快速反应机制,定期开展专业(群)的分类评价考核。目前,学校建立了由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专业群攀登引领类(A类)、发展支撑类(B类)、优化调整类(C类)的分类归属;以9个高水平专业建设为抓手,整体带动7大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和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轨道等综合交通运输行业及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从源头上确保了具备精准对接交通转型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需求的人才培养基础。
植根行业之基,产教融合精细化
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一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要立足教育规律办学,还要以超越学校围墙、跨越企业职场的眼光培养学生。几十年来,广交院在历史上形成了深厚的行业基础,今天,这种优势在新时代被进一步挖掘、放大。在学校新的专业格局逐渐形成的同时,一系列院系层面的深层变革也在发生——产教融合越来越走向深入和精细,人才培养的思路越来越鲜明和科学。
钟锡泉,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成立以来的第二位责任人,凭着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为这一世纪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实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水域“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安全总目标。
区泽能,任职江门海关缉私局海上缉私处,长期在海上緝私基层一线从事艰苦危险的工作。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海关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是他海上工作的最好注解。
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岗位,却有很多共同点,曾经,他们都是海事学院的普通学生,大海带给他们风浪与危险,也承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梦想起始的地方——海事学院,多年来围绕航海文化传承、海员精神塑造、工匠精神培育,着力培养学生具有“骨子里的海员精神”。
现在,海事学院“大国航海工匠”的培养工程更加与时俱进。根据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海事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对接国际、遵循规范、协同育人、服务社会”的专业群办学理念。
海事学院只是广交院的一个缩影,现在广交院各个院系深化产教融合的举措,已经落细、落小、落实到课程、课堂各个方面,确立了“三定、两重构、一融入”的统领思路:定规格、定能力、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实施方式,全方位融入交通行业技术进步新要求。这样,行业发展需求的渗透和融合,让学校的专业品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
植固人才之本,学生培养精准化
2017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广交院视途科技团队紧紧围绕交通特色项目,在路演和答辩环节高水平发挥,荣获银奖。和985、211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并不容易,这次大赛全国共有4所高职院校获得银奖,广交院是其中之一,也是广东唯一一所进入全国总决赛的高职院校。
比赛获奖,只是创新创业漫漫征程的一小步。像视途科技这样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团队,广交院还有很多,并且已经开始反哺母校,回馈社会。无人机航拍技术达到业内高水平的衣谷传媒便是其中之一。团队核心成员都来自广交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他们参与了世界银行“绿色货运”示范项目的成果专题片《绿色货运 引领未来》、赤溪客家《擂糖糊》申遗纪录片以及中央电视台港珠澳大桥航拍。
“创新与人人相关,事事相连,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播下创新思维的种子。”广交院院长张俊平曾经这样说。为了这颗“创新思维的种子”,学校搭建了双创与素质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全校范围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就业指导》等启蒙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通识课,开设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跨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跨学科的交叉课程、专业技术前沿课程,并对有明确创业意愿、希望创业的学生开展专门化创业培训。
然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全方位的浸润与熏陶必不可少。广交院为此构建了实训室、科技平台、创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双创实践平台,建立技能大师室、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在这些平台和空间,学校做到了“时时、处处、人人”开展双创教育,力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双“125”目标:100%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20%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5%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100%的学生“明其理”,20%的学生“增其能”,5%的学生“扶其业”。
厚植行业沃土,广开教育视野,广交院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一幅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精美图景:学生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学校有更好的价值体现,社会有更优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