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干象是我国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属于国内林木植物检疫对象之一。阐述了杨干象的分布、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方法,将其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杨干象;生学特性;防治
杨干象,昆虫名,属鞘翅目象虫科。主要以幼虫在树干内钻蛀危害,造成树木风折,生长衰弱,甚至大片死亡。扩散快,危害重,是杨树毁灭性害虫。
一、分布及危害特点
杨干象,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近几年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体长7.0~9.5mm。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板两侧,鞘翅后端1/3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较密,并混杂直立的黑色鳞片簇。鳞片簇在喙基部着生1对,在胸前背板前方着生2个,后方着生3个,在鞘翅上分列于第二及第四条刻点沟的列间部着生6个。喙弯曲,中央具1条纵隆线。前胸背板两侧近圆形,前端极窄,中央具1条细纵隆线。复眼圆形,黑色。触角9节呈膝状,棕褐色。鞘翅于后端的1/3处,向后倾斜,并逐渐萎缩,形成1个三角形斜面。臀板末端雄虫为圆形;雌虫为尖形。雄虫 外生殖器阳具端的侧缘几乎平行,先端不扩大,略似弹头形,但不隆起,先端边缘中央有一“V”形缝。其全体淡色鳞片带有显著粉红色,特别在鞘翅后端1/3斜面处更为明显。
卵:椭圆形,长1.3mm,宽0.8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0~13.0mm,胴部弯曲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形蜕裂線。无侧单眼。头部前端两侧各有1根小的触角。额唇基沟完整,唇基沟为弧形。唇基梯形,表面光滑,上唇横椭圆形,前缘中央具2对刚毛;侧缘各具3个粗刚毛,背面有3对刺毛;内唇前缘有2对小齿,两侧有3个小齿,中央有“V”形硬化褐色纹。其前方有3对小齿,最前方的1对较小,上颚内缘有1钝齿。下颚叶片细长,先端内侧有粗刺并列。下颚须及下唇须均为2节。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由2小节组成。腹部1~7节由3小节组成,胸部侧板及腹部隆起。胸足退化,在足痕处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
蛹:乳白色,长8.0~9.0mm。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末端具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三、生活史及习性
杨干象1年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韧皮部或木质部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经6~10d爬出羽化孔,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7月末羽化终了。成虫羽化后,到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在枝上留下针刺状小孔,在叶背啃食叶肉成网眼状。7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成虫假死性强,卵多产在树干2m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成虫寿命30-40天。
四、防治方法及措施
1.栽培抚育防治
(1) 采用多树种混合栽植,避免树种单一化,因地制宜选择抗性强的树种,加强抚育管理,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制,清理林木病虫枝,增强通风透光,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和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增强林木自控能力。
(2)加强对苗圃3年生大苗严格检疫,对幼林地及时进行跟踪检疫,对林地周围杨树作到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消灭虫源地。
2.化学防治
(1) 于4月中下旬树液开始流动时,用40%的氧化乐果50%的杀螟松30-60倍液或除虫脲(高渗氧化乐果) 特效王翿先甲50-100倍液点涂侵入孔,防治越冬幼虫。
(2) 5月上旬是防治初孵幼虫最佳期,可将40%氧化乐果,60%敌马合剂30倍液或2.5%灭幼脲号III号油剂用毛刷或毛笔点涂幼虫排粪孔和蛀食坑道,涂药量以排出气泡为宜,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3) 6月下旬至7月下旬是成虫出现期,用4.5%高氯菊酯、或25%灭幼脲油剂、或40%杀螟松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可以降低产卵量,100%抑制卵孵化率。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肿腿蜂对杨干象幼虫的最高寄生率可达60%, 兜姬蜂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因此, 有分布的省区要加强保护,其他地区可进行人工助迁和人工饲养工作。
4.人工防治
杨干象幼虫初期的防治也可采用人工方法,即用锤子敲击杨树树干上有排粪孔的部位,击死树皮内的幼虫。
5.物理防治
幼虫初期,用小毛刷沾油漆涂沫树干有排粪孔的部位,同时利用油漆的强烈气味,使杨干象幼虫窒息而死;将自动油漆喷在树干有排粪孔的被害部位,也可熏杀幼虫。
五、杨干象防治历
参考文献:
[1]孙玉剑、郭瑞、高俊崇 杨干象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 2010.5.
[2]艾云艳 杨干象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28.
关键词:杨干象;生学特性;防治
杨干象,昆虫名,属鞘翅目象虫科。主要以幼虫在树干内钻蛀危害,造成树木风折,生长衰弱,甚至大片死亡。扩散快,危害重,是杨树毁灭性害虫。
一、分布及危害特点
杨干象,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近几年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体长7.0~9.5mm。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板两侧,鞘翅后端1/3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较密,并混杂直立的黑色鳞片簇。鳞片簇在喙基部着生1对,在胸前背板前方着生2个,后方着生3个,在鞘翅上分列于第二及第四条刻点沟的列间部着生6个。喙弯曲,中央具1条纵隆线。前胸背板两侧近圆形,前端极窄,中央具1条细纵隆线。复眼圆形,黑色。触角9节呈膝状,棕褐色。鞘翅于后端的1/3处,向后倾斜,并逐渐萎缩,形成1个三角形斜面。臀板末端雄虫为圆形;雌虫为尖形。雄虫 外生殖器阳具端的侧缘几乎平行,先端不扩大,略似弹头形,但不隆起,先端边缘中央有一“V”形缝。其全体淡色鳞片带有显著粉红色,特别在鞘翅后端1/3斜面处更为明显。
卵:椭圆形,长1.3mm,宽0.8mm。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0~13.0mm,胴部弯曲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形蜕裂線。无侧单眼。头部前端两侧各有1根小的触角。额唇基沟完整,唇基沟为弧形。唇基梯形,表面光滑,上唇横椭圆形,前缘中央具2对刚毛;侧缘各具3个粗刚毛,背面有3对刺毛;内唇前缘有2对小齿,两侧有3个小齿,中央有“V”形硬化褐色纹。其前方有3对小齿,最前方的1对较小,上颚内缘有1钝齿。下颚叶片细长,先端内侧有粗刺并列。下颚须及下唇须均为2节。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由2小节组成。腹部1~7节由3小节组成,胸部侧板及腹部隆起。胸足退化,在足痕处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
蛹:乳白色,长8.0~9.0mm。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末端具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
三、生活史及习性
杨干象1年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韧皮部或木质部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经6~10d爬出羽化孔,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7月末羽化终了。成虫羽化后,到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在枝上留下针刺状小孔,在叶背啃食叶肉成网眼状。7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成虫假死性强,卵多产在树干2m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成虫寿命30-40天。
四、防治方法及措施
1.栽培抚育防治
(1) 采用多树种混合栽植,避免树种单一化,因地制宜选择抗性强的树种,加强抚育管理,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制,清理林木病虫枝,增强通风透光,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和天敌繁衍的生态条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增强林木自控能力。
(2)加强对苗圃3年生大苗严格检疫,对幼林地及时进行跟踪检疫,对林地周围杨树作到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消灭虫源地。
2.化学防治
(1) 于4月中下旬树液开始流动时,用40%的氧化乐果50%的杀螟松30-60倍液或除虫脲(高渗氧化乐果) 特效王翿先甲50-100倍液点涂侵入孔,防治越冬幼虫。
(2) 5月上旬是防治初孵幼虫最佳期,可将40%氧化乐果,60%敌马合剂30倍液或2.5%灭幼脲号III号油剂用毛刷或毛笔点涂幼虫排粪孔和蛀食坑道,涂药量以排出气泡为宜,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3) 6月下旬至7月下旬是成虫出现期,用4.5%高氯菊酯、或25%灭幼脲油剂、或40%杀螟松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可以降低产卵量,100%抑制卵孵化率。
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肿腿蜂对杨干象幼虫的最高寄生率可达60%, 兜姬蜂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因此, 有分布的省区要加强保护,其他地区可进行人工助迁和人工饲养工作。
4.人工防治
杨干象幼虫初期的防治也可采用人工方法,即用锤子敲击杨树树干上有排粪孔的部位,击死树皮内的幼虫。
5.物理防治
幼虫初期,用小毛刷沾油漆涂沫树干有排粪孔的部位,同时利用油漆的强烈气味,使杨干象幼虫窒息而死;将自动油漆喷在树干有排粪孔的被害部位,也可熏杀幼虫。
五、杨干象防治历
参考文献:
[1]孙玉剑、郭瑞、高俊崇 杨干象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 2010.5.
[2]艾云艳 杨干象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