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然而当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趣,学生难以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求。首先,通过想象提升学生对背诵的兴趣。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爱上古诗文,而并不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读准诗意、读出诗境。其次,学习古诗文,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再次,运用品读法,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
关键字:主动索求 朗诵和背诵 兴趣 诗意 诗境古 诗词 节奏 韵律美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我认为诵读,包括朗诵和背诵两个方面。这也是读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可是,有的同学不爱诵读,老师布置点背诵,就死记硬背,当时应付了检查,可过后就忘,这是最不济事的,要下决心改正 。鉴于目前古诗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求。
首先,通过想象提升学生对背诵的兴趣。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爱上古诗文,而并不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读准诗意、读出诗境。通过诵读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诵读之后可让学生想象在茫茫大漠之中,远远的一缕烽烟冲天直上,随着视线向上推移,苍天、黄云、归雁尽收眼底;时值日暮黄昏,遥望蜿埏奔流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滚滚欲下,水天相接,泼光粼粼,一望无垠。给读者展示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使人更加领略塞上苍凉而又壮美的风光。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逐渐喜欢上古诗文。
其次,学习古诗文,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朗读时应注意字词的读音、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的意义,这些都是要通过读表达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古诗文中生僻字多,又有通假字、多音字等。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讀准。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
再次,运用品读法。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作者简介:张博(1981年2月)男、汉族、本科,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高庄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关键字:主动索求 朗诵和背诵 兴趣 诗意 诗境古 诗词 节奏 韵律美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我认为诵读,包括朗诵和背诵两个方面。这也是读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可是,有的同学不爱诵读,老师布置点背诵,就死记硬背,当时应付了检查,可过后就忘,这是最不济事的,要下决心改正 。鉴于目前古诗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求。
首先,通过想象提升学生对背诵的兴趣。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爱上古诗文,而并不是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读准诗意、读出诗境。通过诵读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诵读之后可让学生想象在茫茫大漠之中,远远的一缕烽烟冲天直上,随着视线向上推移,苍天、黄云、归雁尽收眼底;时值日暮黄昏,遥望蜿埏奔流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滚滚欲下,水天相接,泼光粼粼,一望无垠。给读者展示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使人更加领略塞上苍凉而又壮美的风光。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逐渐喜欢上古诗文。
其次,学习古诗文,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朗读时应注意字词的读音、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的意义,这些都是要通过读表达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古诗文中生僻字多,又有通假字、多音字等。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讀准。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如教学生按表音节奏划分或按表意节奏划来朗读。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
再次,运用品读法。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作者简介:张博(1981年2月)男、汉族、本科,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高庄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