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与颈内静脉临时导管堵塞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jul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临时导管堵塞原因及其对策。

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临时导管堵塞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股静脉临时导管32例,右侧颈内静脉临时导管28例,分析股静脉与右侧颈内静脉2周内导管首次堵塞的发生率、机械因素和血栓或纤维鞘导致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以及2个月内因堵塞处理无效需要更换导管的发生率。

结果

股静脉组2周内首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53.12%(17/32),颈内静脉组为7.14%(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1,P<0.001);股静脉组因为机械因素导致导管堵塞发生率为96.88%(31/32),颈内静脉组为53.57%(1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4,P<0.001);两组患者因为血栓或纤维鞘导致导管堵塞情况和2个月内因闭塞处理无效需要更换导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61、0.096)。

结论

股静脉临时导管首次导管堵塞的发生时间较早,出现导管堵塞的风险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7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年龄75~85岁,实验组21例应用CIK联合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随访24个月,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生存期,研究主要终点为无病进展期(PFS),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体会及其操作要点。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精准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行肝脏薄层CT扫描,利用原始数据三维重建肝脏、肿瘤、血管及胆道,模拟手术切除,计算剩余肝脏体积,预计手术难度、术后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按术前拟实施方案行肝切除,预计剩余肝体积与实际剩余肝体积比较差异未见
目的探讨控制性促排卵周期中生发泡期(GⅤ期组)、第一次减数分裂(MⅠ期组)以及第二次减数分裂(MⅡ期组)卵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后受精率、卵裂率、退化率、优胚率和破膜类型的结局。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行ICSI患者共371周期,收集卵子4 569个,其中GⅤ期506个,MⅠ期307个,MⅡ期3 756个,行ICSI后比较三组之间受精率、卵裂率、退化率、优胚率和破膜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而无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的伤情、年龄、经济状况、对生活质量的需求等综合考虑,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无脊髓神经损伤不稳定脊柱骨折且自愿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重建脊柱稳定性,避免迟发性脊髓神经损伤。结果经过手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不稳定脊柱骨折患者的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8.4%恢复到术后平均93.1%,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
目的探讨芦黄参花胶囊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微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DN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黄益肾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两组治疗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微炎因子水平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5例患者中,合并的基础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子痫1例,肾病综合征1例,肾功能不全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视物模糊及意识障碍。头颅MRI为大脑半球后部白质为主的T1WI低信号,T2WI、T2-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而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A组)19例、后正中入路(B组)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以上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胃癌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中位年龄为48.7岁,观察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依据其不良反应情况给予相应防治措施,根据治疗效果结合临床及相关文献总结防治经验。结果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引发的不良反
目的探讨B超引导定位穿剌微波消融与传统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们收治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02例,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定位穿剌结节性甲状腺肿微波消融(微波消融组)和传统术式切除大部分甲状腺含结节(传统手术组)治疗。对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程度、甲状腺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