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一些理工类高校对人文环境建设的忽视,导致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缺失。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背景下,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需求明显减少,而人文素质的缺失,又成为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探讨人文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人文环境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从就业形势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从几场大学生就业招聘现场一路走来,笔者深感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在经济危机环境下就业难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总的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这种严酷的社会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用人单位,由于岗位数量需求的限制,只能从几百万计的毕业生中,以百里挑一的用人比率选拔适合本单位的优秀毕业生。这些经过选拔而被录用的幸运者,大多是高校里人文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干部。这批优秀的学生,凭着自己深厚的人文功底,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灵活、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考研、考公务员、考选调生、考村官等各项竞争中,总是一路遥遥领先,成为竞争群体中的胜利者。而被竞争淘汰掉的绝大多数毕业生,一般来讲,都是因为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不强而失去了被录用的机会。尤其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是成为其就业竞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对公司运作理念的认识肤浅,对公司复杂人际关系分析处理不当,对公司办公环境设想缺少审美情趣。对公司团队精神的理解太狭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不足,等等。由于许多理工科毕业生,在学校时没有注意对自己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漫长的就业路上,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尴尬,技术型的企业接纳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文职、推销、管理类的岗位,又不愿接纳没有人文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所以许多理工类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显得并不乐观。
二、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搞活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使经济效益快速显现,也使得各行各业对经济利润追求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致使一些高校纷纷踏上了一条重自然科学、轻人文发展的错误轨道。重专业技术知识教育没有错,但只重专业技术,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更是极为短视的一种教育理念。曾经有段时期,大学语文课在理工科学校被停开,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成为没有灵魂的专业工具,没有灵活头脑、应变思维的木偶机器。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注定走向失败的命运。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增加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的资本,以不变应万变,根据社会形势,灵活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从而顺利地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了物质文化的载体建设,又包含了精神文化的目的建设,同时还包含了制度文化的保障建设。既有物质文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又有精神文化的软件核心灵魂,同时不可缺少的还有制度文化的人文关怀。比如校园里花木葱茏的绿荫,水榭楼台似的玲珑建筑,教学楼里古今中外的励志名言,宿舍、食堂的经典箴言,都应带上人文色彩的修饰,这是学校内在人文精神外化的表现,也是人文素质修养陶冶的需要。教学计划中一定要有目的地考虑理工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适当地安排一些文学、历史、哲学、伦理等人文方面的课业内容,深化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品质。制度保障建设应该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浓郁的人文气息才会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熏陶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灵,凸显出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学风、教风、校风走向和谐进取的健康轨道。因此,人文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 人文环境的物质建设。陶冶大学生审美气质和文明修养的外在形象。
草坪里人性化的标语提醒牌,教室、楼道里追求进步知识的至理名言,操场、道路两边的活动广告,食堂、公共场所里的友情、温馨的提示,宿舍、办公室中文明、高雅的点缀,到处都可以用人文的精神营造优雅适宜,富有教育性、艺术性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浓郁、健康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地耳濡目染。受到人文素养润物细无声的环境熏陶,养成举止优雅、彬彬有礼、阳光健康、充满青春活力、文明健康的高雅气质,充分体现人文精神陶冶育人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最终使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美,落实在大学生的举止言谈、着装打扮、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从而在职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人文环境的精神建设,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层次塑造。
高校要重视以人为本精髓下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指导新形势下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创新发展,这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建设,结合经济市场的就业情况,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一些创新性的人文课程,如公关技巧与修养教育,自尊自强与自立教育,自制力与创新教育,婚恋与性文明教育,友谊与情感教育,锐意进取与公平竞争等教育。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适应新形式、新环境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培养战胜自我、与人为善的良好品德,增强集体和团队意识,学会在紧张工作中自我解压,在复杂情况下自主选择。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客观评价自己的尺度,减少盲目自大的心理,这些都是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修养在专业技术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因此高校必须适度增加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大学生心灵深层次的人文塑造,增加大学生情商的分量,使之尽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
其次,高校要重视师德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树立典范和榜样。高校教师的任务非常重大,不只是教书育人这么简单。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教师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空中,势必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学生的心灵银屏上加倍放大,留下终生都难以忘怀的特写镜头。教师是兢兢业业,勤于治学,还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是用心呵护,爱生如子,还是敷衍塞责,误人子弟,教师的表现逃不过学生们清澈、锐利的眼睛,会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们的举止行为。因此,规范教师的师德,重视对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要重视大学生组织机构建设,为锻炼大学生综 合素质提供广阔舞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经济思维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为商家和学生组织创造了许多合作共赢的机遇。学生组织为追求活动的高质量和最佳效果,向商家拉赞助,商家为扩大广告效应积极赞助大学生活动,因此。一些学生组织原有的机构需要改革,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的外联部、实践部等机构纷纷独立出来,以完成新时期的特殊使命。这些机构吸纳了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活跃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学生组织的文化出自学生之手,是学生自己的文化,因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抓好学生组织的文化建设,要利用人文优势,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这种学生自发组织的人文活动中,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走向社会职场进行了实战性的彩排,为职场激励的竞争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3 人文环境的制度建设,培养大学生遵章守纪的良好品行。
在学校,教育与管理是一对连体兄弟,两者缺一不可。只教育不管理,或只管理不教育,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虽然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年级的个性特征,年级越高的学生对自由的需要越强烈。尤其到了大四阶段,大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方方面面都习惯于标新立异,强调自我,这些特点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规范性的要求产生了很大距离。由于毕业生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导致了毕业生自律与他律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学校对毕业生加强管理既是教育规律的要求,又是毕业生顺利、圆满完成学业的内在需要,在客观上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毕业生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挥毕业生的内在潜能,强化毕业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学习、生活和行为,促进他们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社会公德,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帮助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遵守纪律的员工和守法的公民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积极作用。如果大学生没有遵守制度、规范的意识,没有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无视社会的法纪、法规,那么在就业行进的路上,必然会被挤进失业的队伍,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理工类高校要重视和发挥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和熏陶作用,从而增强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实力,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纳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姚静.校园文化的功能与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07.2.
[3]梁亚民,刘正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理性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胡锦绣.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关键词:人文环境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从就业形势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从几场大学生就业招聘现场一路走来,笔者深感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在经济危机环境下就业难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总的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这种严酷的社会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用人单位,由于岗位数量需求的限制,只能从几百万计的毕业生中,以百里挑一的用人比率选拔适合本单位的优秀毕业生。这些经过选拔而被录用的幸运者,大多是高校里人文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干部。这批优秀的学生,凭着自己深厚的人文功底,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灵活、和谐的团队精神。在考研、考公务员、考选调生、考村官等各项竞争中,总是一路遥遥领先,成为竞争群体中的胜利者。而被竞争淘汰掉的绝大多数毕业生,一般来讲,都是因为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不强而失去了被录用的机会。尤其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是成为其就业竞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对公司运作理念的认识肤浅,对公司复杂人际关系分析处理不当,对公司办公环境设想缺少审美情趣。对公司团队精神的理解太狭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不足,等等。由于许多理工科毕业生,在学校时没有注意对自己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漫长的就业路上,越走越艰难,越走越尴尬,技术型的企业接纳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文职、推销、管理类的岗位,又不愿接纳没有人文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所以许多理工类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显得并不乐观。
二、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搞活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使经济效益快速显现,也使得各行各业对经济利润追求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致使一些高校纷纷踏上了一条重自然科学、轻人文发展的错误轨道。重专业技术知识教育没有错,但只重专业技术,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更是极为短视的一种教育理念。曾经有段时期,大学语文课在理工科学校被停开,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成为没有灵魂的专业工具,没有灵活头脑、应变思维的木偶机器。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注定走向失败的命运。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增加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的资本,以不变应万变,根据社会形势,灵活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从而顺利地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内容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了物质文化的载体建设,又包含了精神文化的目的建设,同时还包含了制度文化的保障建设。既有物质文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又有精神文化的软件核心灵魂,同时不可缺少的还有制度文化的人文关怀。比如校园里花木葱茏的绿荫,水榭楼台似的玲珑建筑,教学楼里古今中外的励志名言,宿舍、食堂的经典箴言,都应带上人文色彩的修饰,这是学校内在人文精神外化的表现,也是人文素质修养陶冶的需要。教学计划中一定要有目的地考虑理工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适当地安排一些文学、历史、哲学、伦理等人文方面的课业内容,深化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品质。制度保障建设应该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浓郁的人文气息才会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熏陶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灵,凸显出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学风、教风、校风走向和谐进取的健康轨道。因此,人文环境的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 人文环境的物质建设。陶冶大学生审美气质和文明修养的外在形象。
草坪里人性化的标语提醒牌,教室、楼道里追求进步知识的至理名言,操场、道路两边的活动广告,食堂、公共场所里的友情、温馨的提示,宿舍、办公室中文明、高雅的点缀,到处都可以用人文的精神营造优雅适宜,富有教育性、艺术性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浓郁、健康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地耳濡目染。受到人文素养润物细无声的环境熏陶,养成举止优雅、彬彬有礼、阳光健康、充满青春活力、文明健康的高雅气质,充分体现人文精神陶冶育人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最终使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美,落实在大学生的举止言谈、着装打扮、人际交往等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从而在职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人文环境的精神建设,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层次塑造。
高校要重视以人为本精髓下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指导新形势下高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创新发展,这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建设,结合经济市场的就业情况,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设一些创新性的人文课程,如公关技巧与修养教育,自尊自强与自立教育,自制力与创新教育,婚恋与性文明教育,友谊与情感教育,锐意进取与公平竞争等教育。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适应新形式、新环境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培养战胜自我、与人为善的良好品德,增强集体和团队意识,学会在紧张工作中自我解压,在复杂情况下自主选择。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客观评价自己的尺度,减少盲目自大的心理,这些都是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修养在专业技术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因此高校必须适度增加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大学生心灵深层次的人文塑造,增加大学生情商的分量,使之尽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
其次,高校要重视师德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树立典范和榜样。高校教师的任务非常重大,不只是教书育人这么简单。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教师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空中,势必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学生的心灵银屏上加倍放大,留下终生都难以忘怀的特写镜头。教师是兢兢业业,勤于治学,还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是用心呵护,爱生如子,还是敷衍塞责,误人子弟,教师的表现逃不过学生们清澈、锐利的眼睛,会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们的举止行为。因此,规范教师的师德,重视对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要重视大学生组织机构建设,为锻炼大学生综 合素质提供广阔舞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经济思维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为商家和学生组织创造了许多合作共赢的机遇。学生组织为追求活动的高质量和最佳效果,向商家拉赞助,商家为扩大广告效应积极赞助大学生活动,因此。一些学生组织原有的机构需要改革,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的外联部、实践部等机构纷纷独立出来,以完成新时期的特殊使命。这些机构吸纳了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活跃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学生组织的文化出自学生之手,是学生自己的文化,因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抓好学生组织的文化建设,要利用人文优势,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这种学生自发组织的人文活动中,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走向社会职场进行了实战性的彩排,为职场激励的竞争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3 人文环境的制度建设,培养大学生遵章守纪的良好品行。
在学校,教育与管理是一对连体兄弟,两者缺一不可。只教育不管理,或只管理不教育,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虽然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年级的个性特征,年级越高的学生对自由的需要越强烈。尤其到了大四阶段,大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方方面面都习惯于标新立异,强调自我,这些特点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规范性的要求产生了很大距离。由于毕业生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导致了毕业生自律与他律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学校对毕业生加强管理既是教育规律的要求,又是毕业生顺利、圆满完成学业的内在需要,在客观上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毕业生自律和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发挥毕业生的内在潜能,强化毕业生的自律意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学习、生活和行为,促进他们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社会公德,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帮助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遵守纪律的员工和守法的公民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积极作用。如果大学生没有遵守制度、规范的意识,没有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无视社会的法纪、法规,那么在就业行进的路上,必然会被挤进失业的队伍,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理工类高校要重视和发挥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和熏陶作用,从而增强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实力,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纳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2]姚静.校园文化的功能与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07.2.
[3]梁亚民,刘正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理性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胡锦绣.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