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正确洗手他戴口罩吗

来源 :健康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提起爱国卫生运动,年纪大点的人都会十分动情地向你讲述过去全民动员搞卫生、除四害的情景。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历史悠久,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我们的家园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得越来越整洁、干净,疾病的传播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个人卫生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有条件天天洗澡,每天换洗衣服,但是,一些常规的个人卫生习惯真的足够好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洗手和戴口罩这两件的事。
  洗手篇
  “病从口入”这句话人们都能理解,然而,不少病却是经过手而入口。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活动,都要经过手去处理。手沾染细菌及各种致病因子的机会自然相当多,有人做过实验显示,每只手上大约可沾有40多万个细菌,一双“脏手”会带来很多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都可通过手接触传播,如流感、水痘、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感染等。此外,寄生虫病、皮肤感染、沙眼等也可通过手接触感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经手传播疾病的有效手段。
  你会洗手吗?
  研究表明96%的人不会洗手
  2017年底,我国有一波流感高峰,预防流感措施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洗手。当时,记者随机问了老人、上班族朋友和孩子:你们会洗手吗?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谁还不会洗手?但事实上洗手时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并且洗手时间达到医生建议的20秒以上的人,少之又少。
  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正确洗手率仅为4%。大城市正确洗手率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达到6.0%;各年龄组居民正确洗手率差别不明显;女性正确洗手率为5.1%,高于男性的2.8%。
  正确洗手符合4个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正确洗手需要同时满足4条标准:
  ●吃东西前、上厕所后、干完活或下班后、接触钱币后、去医院或接触病人后每次都要洗手:
  ●洗手时使用流动水冲洗;
  ●洗手时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洁用品;
  ●洗手时长不少于20秒。
  国内专家补充,还有一些场合也需要注意洗手:抱孩子、喂孩子之前:接触过公共物件,如电梯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接触动物、宠物后:接触手机、电脑键盘后等。还有,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也需要洗手。
  最佳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
  “打肥皂,搓一搓,洗一洗,擦干净”这种传统的洗手方式并非最有效的清洁方式,让我们来学习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正确洗手要洗多长时间
  专家表示,每次洗手不少于20秒,最好能控制在30秒钟以上,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清洁效果。研究表明仅仅是清水和普通的肥皂,皮肤疱疹的感染率就可以下降34%,腹泻的感染率可以下降53%,肺炎的感染率可以下降50%,而手足口等肠道传染病的感染率也可以大大降低。
  如果按正确的步骤用肥皂搓洗双手,有人计算了下,所用的时间差不多是唱两遍《祝你生日快乐》。唱歌的方法建议可以教给小朋友,让他们觉得洗手也是快乐的事。
  洗手时,尽量不要用脸盆,最好在流水中进行,让水顺着手指冲下,污垢便会随着水流冲走。洗完后用干净的纸巾或吹干机干手。尽量避免使用公共场所配备的公用毛巾和肥皂,否则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教孩子正确洗手效果堪比打疫苗
  儿童抵抗力还没发展完善,平时双手接触到的各种病菌却可能比成人还多,这就让他们更容易处于传染上疾病的“危险”之中。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目前腹泻和肺炎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元凶,全球每年有170万人死于腹泻类疾病,另有150万人死于下呼吸道疾病,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儿童。
  而教会儿童坚持正确洗手,可以将腹泻致死率减半、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率减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良好的洗手习惯每年可以挽救百万儿童生命,效果堪比接种疫苗。
  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儿童有良好洗手习惯的不超过30%,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低。所以,在呵护孩子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教会他们养成正确洗手的良好习惯。
  口罩篇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国家是中国。古时候,当人们遇到污染和粉尘时,已知道用手或袖捂口,后来觉得不方便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就成了最早的口罩。马可波罗游记曾经有记载“献食之人,皆用绢布蒙口,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伤口感染率大大减少。于是,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推广开来。后来发生的史上最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则让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
  在我国,2003年非典疫情口罩需求达到鼎盛。最近几年冬季雾霾来袭频繁,口罩也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在預防流感的方法里,有很多专家建议在流感流行季去人多公共场所时可以戴口罩。所以,口罩并不是医务人员专用品,也是普通人防雾霾、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但是,口罩并非只要戴上了就能起到防护作用,戴什么口罩、是否正确佩戴都很重要。
  什么时候应该戴口罩
  ●去医院看病、探望病人时,尤其是去医院的发热门诊或呼吸科就诊时应该戴上口罩;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去超市、商场、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最好戴口罩:
  ●为防止将疾病传染给他人,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疾病症状时应戴口罩。
  口罩的分类有很多种,分医用、工业用、非医用,我们来看下最常见的几种。   ●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口罩
  一般情况下,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超市、商场、影院等地方佩戴,可以预防一般的呼吸道传染病,但是贴合性差和表面没有防水层,预防空气传播能力有限,也不能防雾霾。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对这类产品的性能,国家有行业规范:由3层结构组成,外层阻水,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里面;中层过滤颗粒:进口鼻的内层吸湿。
  这种口罩适合去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或发热门诊就诊,或与呼吸道疾病患者接触(如流感病人),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时佩戴。
  ●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
  有相关国家标准,过滤效果要求达到N95。同时还具备表面抗湿性、合成血阻断性等。市面上常见的如美国3M公司生产的1860型和9132型。要说明下,N95不是一个牌子,而是美国的一个标准级别,代表口罩对非油性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大于95%。中国与之对应的标准级别则称为KN95。
  与患有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病人接触,如到肺结核门诊或肺结核病人收治病区,应佩戴这类口罩。
  ●普通脱脂纱布口罩
  和市面上一些普通口罩差不多,不属于医疗产品,不能用于傳染病的个人防护,冬季戴着的最大作用是保暖。纱布透气性好,但是防尘防菌效果几乎没有。
  雾霾天适合戴什么口罩
  现在市场上,防雾霾口罩品种繁多,很多人都表示难挑。专家表示,不管是什么牌子,建议都要先确认它是否符合2006年的国家《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标准。按这个标准,分为KN90、KN95、KN100级别的口罩,分别能过滤掉90%、95%和99.7%的非油性颗粒,都具有对抗PM2.5的能力。
  专家还提醒大家,防雾霾的口罩并不是参数越高就越好。因为提高参数意味着呼吸阻力也会增大,佩戴舒适度也会降低,戴久了会觉得憋气。尤其对呼吸系统较弱的人群,比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老年人来说,参数越高的口罩戴久了,可能会导致缺氧、头晕。所以,一般情况下,建议大家使用KN90级别的防雾霾口罩就够了。
  很多人口罩都戴错了
  曾经遇到过一个高学历妈妈高女士,她跟记者聊起有一次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当时,医生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你口罩戴反了。口罩有正反面,正面颜色较深,反面颜色较浅,两面材质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
  当时,高女士尴尬了好一会,然后打算拿下来换个面再戴上。医生赶紧阻止了她:“这是一次性口罩,朝外的一面已经沾了细菌,不能再戴了,换个新的吧。”
  这个经历给高女士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她留心观察,发现很多人都分不清口罩正反,很容易戴反。
  除了戴反,戴口罩还容易犯一种错,就是戴得不够贴合,会漏气。最直接的漏气表现就是戴框架眼镜的人能感觉到呼出的气体会从鼻子两侧流出,眼镜片变得雾蒙蒙一片。本来戴口罩的目的是过滤有病菌、雾霾等有害物质,这样的错误戴法,防护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几乎为零。当佩戴口罩时,最后一步一定要将口罩在鼻梁处的钢丝夹紧。
  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正确佩戴的步骤:
  第一步:洗手
  如果手比较脏就去触摸口罩,会把手上的脏东西蹭到口罩上,所以戴之前要把手洗干净。
  第二步:分清正反及上下
  戴上口罩分正反面和上下端,正面颜色较深,反面颜色较浅,内有鼻夹金属条是上端。确保口罩反面朝内,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如果口罩是上下系绳的,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下方带系于颈后。
  第三步,压紧和拉伸
  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更好覆盖鼻子、嘴巴。检查口罩边缘是否与面部贴合。
  正确的戴法可以避免气体从鼻梁两侧出入,从而发挥口罩的过滤及换气功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戴口罩还要注意这些
  ●在使用时,避免触摸口罩——在触摸用过的口罩后,例如,要取下口罩时,用肥皂水或酒精洁手液洗手:
  ●医用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潮湿或受潮后应立即更换:
  ●口罩受到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摘下的口罩不要随便塞,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除了为自己防护,也建议感冒、咳嗽等时主动佩戴口罩,这样可以防止把病原体传染给身边人,尤其是体弱的孩子和老人。
  摘口罩的正确方法
  除了正确佩戴,摘下口罩也有正确方法:
  ●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用手指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摘掉口罩后应洗手。
  写在最后:
  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正确洗手、佩戴口罩外,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还可以做这些:不在公共场合抽烟,最好戒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等。
  健康,就在我们每天的点滴积累中。
其他文献
鱼刺卡喉吃馒头吞咽  张阿姨今年66岁,住在江边的她看到红烧鱼、酸菜鱼就挪不动脚。去年8月的一天,张阿姨在吃中饭时,感觉馒头太干堵在了喉咙口,便端起酸菜鱼汤喝了几口。当时,她感到喉咙口一阵刺痛,似乎是被鱼刺卡住了,于是马上又吃了几口馒头。  “妈,这样能把鱼刺咽下去吗,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女儿关切地问。“没关系,我有经验,以前被鱼刺卡了都这样。”说着,张阿姨又往下咽了几口馒头,当时就感觉疼痛缓解了
期刊
第一步看颜色  大便后,本想熟练地冲水离开,却被眼前的一抹红色留住了脚步。  众所周知,便便一般是棕黄色和金黄色,红色莫非意味出血了?健康的粪便中:除了四分之三的水分,还含有6% ~7%的食物残渣,如果残渣中有甜菜红素、番茄红素等成分,那么粪便就有可能被染成红色。比较常见的这类食物有:红心火龙果、红苋菜、西红柿等。  因为食物导致粪便颜色发红,通常不用担心,如果排除食物因素,粪便呈现红色,那就要引
期刊
1岁多的跳跳突然发热、咳嗽,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当回事。过了近一周后,跳跳反复发烧,而且嗜睡、呼吸不畅。家长这才把孩子送到医院,结果孩子被确诊为肺炎,同时还引发了脑膜炎,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抢救过程中,跳跳上了呼吸机,一度病危。医生惋惜地摇着头:“类似这样家长不够重视,把儿童肺炎当成普通感冒,拖成重症肺炎甚至上了呼吸机的病例,每年都会发生。”肺炎 5岁以下宝宝的头号杀手  每到秋冬季,气候变化明
期刊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巨著,其中对养生的阐述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几乎所有的养生学理论,均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补充、发挥、完善而成的。《黄帝内经》所主张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的观点一直影响至今。  也许,人们会说,几千年过去了,我们无法再回到古代去研究先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古时的方法去生活和养生。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对健康长寿的欲望也日益剧增。如何在《黄帝内经》的
期刊
倒班工作是指定期或不定期的,在通常情况下应该睡觉的时间里工作。现代社会,倒班工作越来越常见,比如司机、警察、医生、护士等。  充足优质的睡眠是我们大脑和其他身体器官的机能保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倒班工作常常使人们难以得到足够的睡眠,从而导致人们在工作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而且,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诸多健康问题,比如频繁感染(普通感冒、流感、扁桃体发炎等)、血脂升高(尤其是高胆
期刊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最新癌症报告,肺癌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为什么肺癌发病率会如此高?应该如何预防?我们请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黄晟主任医师,为大家解答。  为什么肺发病路这么高  原发性肺癌的高发主要有两部分原因,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基因决定,是否容易得肺癌。基因无法改变,所以无法从内因进行预防。  引起肺癌高发的五大因素:  室外大气污染  室外
期刊
感冒会导致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如肌肉酸痛、咽痛、头疼、发热、流鼻涕、打喷嚏、痰多、咳嗽、鼻塞、嗜睡等。那如何吃药缓解成人感冒的这些症状呢?  肌肉酸痛、头疼、发热  一般会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這类药物打开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开关,产生周围血管扩张,让人体出汗与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还通过关闭痛觉神经末梢的开关而产生镇痛作用。  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对乙酰氨基酚是其中较为常用的药物,但超量使用可能造
期刊
石衣石蛙堡  原料:石蛙4只,石衣100克,太子參5克,姜、盐各适量。  制法:1.石蛙宰杀去头,洗净切成3~4厘米小块。  2.石衣洗净泥沙,勇沸水浸泡30分钟。  3.把石蛙和石衣汆水后放入锅内放入姜片,再加入太子参烧10分钟即可。  詹医师语录:  石蛙肉质中含有很高的谷氨酸成分,具有很高的清凉解毒、滋补强身之效。炎热的夏天,对于长痱子的人来说可以试下这道莱。(提醒:石蛙可人工养殖,但野生石
期刊
专家名片:施军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肝病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博士后。  许多人不知道,脂肪肝也会导致肝硬化,快的只需三五年。更重要的是,它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代谢疾病的后备军。  肝病專家、杭师大附院副院长施军平教授说,这么多年来,他每次体检,肝脏都很健康,靠的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的观点是:去健身房不如管好嘴,吃饭只吃七成饱,平时多关注自己的腰围变化。  脂
期刊
骨质疏松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未予重视,但它却可能给老年人带来沉重的一击。骨质疏松给骨科手术造成不少难题,尤其是术后内固定的松动、断裂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  79岁的申屠大伯因不慎外伤导致左肱骨近端骨折,在医院做了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了。本以为申屠大伯能安安稳稳进行术后康复,慢慢恢复起来。可没想到的是就在出院后没几天,他再次不慎扭伤导致左肩疼痛难忍。家人带着申屠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