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传统春小麦套种玉米光、热未能充分利用的现状,进行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饲玉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的太阳总辐射、生理辐射、日照、积温、降水利用率依次提高15.30%、16.20%、17.51%、30.20%和33.30%,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5%,每1 kg N、P2O5生产的农产品总量分别多220.6、813.5 kg,平均产青贮玉米45 t/hm2,产投比提高了12.3%,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饲玉米;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2.1;S513;S3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37-01
平罗县位于宁夏银川平原北部、黄河中下游,地处东经105°57′42″~106°58′02″,北纬38°36′18″~39°51′13″,属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3.2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年均蒸发量为1 755 mm,蒸发最多的月份是5月;年日照时数为3 008.6 h,日照时数最多的时段是5—6月;年均气温11.9 ℃,≥10 ℃积温3 218.5 ℃。近年来,该县在保护性耕作理论[1]与宁夏旱作农业理论[2]的指导下,采取农机农艺融合,学习并借鉴其他县(区)市的经验与做法[2]及王 涵等[3]、孙 磊等[4]人的研究进行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的试验示范,为灌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再上新台阶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平罗县通伏乡团结村。水、肥、光、热条件优越,年辐射量643.6 kJ/cm2,境内黄河自南从平罗县南端进入到该村出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1亿m3,洪峰期均值流量为3 440 m3/s,枯水期均值流量为491 m3/s,地势平坦,渠系纵横,得引黄灌溉之利。农田土壤属灌淤土,试验田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312%、全氮0.226 4%、碱解氮126.8 mg/kg、全磷0.242%、速效磷1.675%,中上肥力,具有代表性。参试青饲玉米品种为2012-X-6青贮型,耐密、高秆、生物量高、早熟,9月30日收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小麦套种玉米,带型结构为带幅150 cm,其中小麦播带宽90 cm,种7行,玉米播带宽60 cm,种2行,占地比例小麦∶玉米=6∶4(CK);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小麦收获后在其播带复种2行青贮玉米,株距20 cm,播深2~3 cm,播种规格为10万株/hm2,小麦机收后于7月12日立即进行(A)。2个处理在同一块小麦套种玉米地进行,每个处理0.02 hm2,3次重复,采用随机排列,其中:CK保持小麦收获后越冬;处理A用河北华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BMFS-2型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进行。施肥水平、灌水定额、田间管理等均按当地常规进行[5-6]。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田间记载施肥量、用药量、灌水量、农机作业量和人工投入量;收获期分小区收获地上部生物量称重,对2种处理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效益
2.1.1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光、热、水资源利用率。以平罗县为典型代表的宁夏引黄灌溉农业区,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虽不足,却没成为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性因素;虽然降水量少,但有引黄灌溉之利,无霜期171 d。因此,提高对有限生长季节的利用,是增加农田产量的重要途径。按目前生产中春小麦与籽粒玉米半间半套的种植模式,既有间种中明显的留空档特点,又有套种中较长的单独生长期和共生期的特点。小麦2月底至3月初播种,7月10日左右收获,玉米4月中旬播种,9月15日左右收获。小麦收获后至9月底(重霜冻来临前)的空档地,至少还有75 d左右的生长期,传统的利用方法是在小麦与玉米两侧的间距中各种植1行大豆或在小麦行距中种植3~5行苏籽(一种油料作物),但由于加剧了作物之间对光、热、水、肥的竞争,处于竞争劣势的大豆、苏籽往往生长很差,产量低下(750 kg/hm2),经济效益甚微,并且还会对主作物(小麦、玉米)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采用小麦收获后的空地中种植1茬以收获青鲜体为目的青贮玉米,这样既可减轻或消除作物之间的竞争,也可确保主作物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既可延长周年作物生长期,有利于综合利用当地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复种青贮玉米可延长生育期76 d,从而提高了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在作物生长期内,处理A较CK太阳总辐射、生理辐射、日照、积温、降水利用率依次提高15.30%、16.20%、17.51%、30.20%和33.30%。
2.1.2 提高土地利用率。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在不影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情况下,产青贮玉米45 t/hm2,相当于当地平均单种青贮玉米产量100 t/hm2的45%,结果合计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单种1.45倍的产量,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5%。
2.1.3 提高投肥效益。计算小麦单种和小麦收获后机械化移栽青贮玉米2种种植方式的投肥效益,结果表明,每1 kg N、P2O5生产的农产品总量,处理A较CK分别多220.6、813.5 kg。
2.2 经济效益
通过3年的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与小麦套种玉米对比试验,分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处理A生物产量(小麦、玉米、青贮玉米秸秆均为鲜重)较CK提高53 245 kg/hm2,纯收入、经济产投比较CK分别提高2 518.6元/hm2和12.3%,表明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经济效益显著。
2.3 社会效益
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利用生物种间的互利关系,提高了土地的时空利用率,充分发挥了土地生产率。在单位面积上,不仅提高了生物产量,而且增加了农产品种类(既生产小麦、玉米,又生产优质牧草——青贮玉米),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力提高,物种数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灌区种养争地的矛盾,也为优化种植业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小麦套种玉米在小麦带收获后立即复种青贮玉米,时间紧、任务重、投劳多,属集约型农业。这适合灌区人口多、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大的特点。发展麦套玉米复种青贮玉米,一方面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畜牧经济,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养殖、贩运、屠宰、兽药销售、皮毛加工等行业而增加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的生物产量较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提高53 245 kg/hm2,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5%,产投比提高了12.3%。传统的小麦套种玉种植模式经改造后,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增收一茬青贮玉米饲草是理想的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具备了高产出、高效益、高就业、高投入、快运转、持久稳定的特点,值得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杜守宇.宁夏旱作农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 田建民.宁夏现代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3] 王涵,于卫平,何连,等.宁夏地区种植苜蓿、青贮玉米的效益分析[J].草业科学,2005,22(1):52-55.
[4] 孙磊,王旭红,陶维华.冬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效益分析与技术模式的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0):92-93.
[5] 姜海刚,张克明,王庆林,等.小麦套种玉米增产机理及其效益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55.
[6] 曹学海,秦士乾,刘丽,等.小麦套种玉米效益评价及其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1):192-194.
关键词 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饲玉米;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2.1;S513;S3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37-01
平罗县位于宁夏银川平原北部、黄河中下游,地处东经105°57′42″~106°58′02″,北纬38°36′18″~39°51′13″,属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3.2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年均蒸发量为1 755 mm,蒸发最多的月份是5月;年日照时数为3 008.6 h,日照时数最多的时段是5—6月;年均气温11.9 ℃,≥10 ℃积温3 218.5 ℃。近年来,该县在保护性耕作理论[1]与宁夏旱作农业理论[2]的指导下,采取农机农艺融合,学习并借鉴其他县(区)市的经验与做法[2]及王 涵等[3]、孙 磊等[4]人的研究进行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的试验示范,为灌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再上新台阶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平罗县通伏乡团结村。水、肥、光、热条件优越,年辐射量643.6 kJ/cm2,境内黄河自南从平罗县南端进入到该村出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1亿m3,洪峰期均值流量为3 440 m3/s,枯水期均值流量为491 m3/s,地势平坦,渠系纵横,得引黄灌溉之利。农田土壤属灌淤土,试验田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312%、全氮0.226 4%、碱解氮126.8 mg/kg、全磷0.242%、速效磷1.675%,中上肥力,具有代表性。参试青饲玉米品种为2012-X-6青贮型,耐密、高秆、生物量高、早熟,9月30日收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小麦套种玉米,带型结构为带幅150 cm,其中小麦播带宽90 cm,种7行,玉米播带宽60 cm,种2行,占地比例小麦∶玉米=6∶4(CK);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小麦收获后在其播带复种2行青贮玉米,株距20 cm,播深2~3 cm,播种规格为10万株/hm2,小麦机收后于7月12日立即进行(A)。2个处理在同一块小麦套种玉米地进行,每个处理0.02 hm2,3次重复,采用随机排列,其中:CK保持小麦收获后越冬;处理A用河北华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BMFS-2型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进行。施肥水平、灌水定额、田间管理等均按当地常规进行[5-6]。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田间记载施肥量、用药量、灌水量、农机作业量和人工投入量;收获期分小区收获地上部生物量称重,对2种处理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效益
2.1.1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光、热、水资源利用率。以平罗县为典型代表的宁夏引黄灌溉农业区,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虽不足,却没成为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性因素;虽然降水量少,但有引黄灌溉之利,无霜期171 d。因此,提高对有限生长季节的利用,是增加农田产量的重要途径。按目前生产中春小麦与籽粒玉米半间半套的种植模式,既有间种中明显的留空档特点,又有套种中较长的单独生长期和共生期的特点。小麦2月底至3月初播种,7月10日左右收获,玉米4月中旬播种,9月15日左右收获。小麦收获后至9月底(重霜冻来临前)的空档地,至少还有75 d左右的生长期,传统的利用方法是在小麦与玉米两侧的间距中各种植1行大豆或在小麦行距中种植3~5行苏籽(一种油料作物),但由于加剧了作物之间对光、热、水、肥的竞争,处于竞争劣势的大豆、苏籽往往生长很差,产量低下(750 kg/hm2),经济效益甚微,并且还会对主作物(小麦、玉米)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采用小麦收获后的空地中种植1茬以收获青鲜体为目的青贮玉米,这样既可减轻或消除作物之间的竞争,也可确保主作物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既可延长周年作物生长期,有利于综合利用当地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复种青贮玉米可延长生育期76 d,从而提高了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在作物生长期内,处理A较CK太阳总辐射、生理辐射、日照、积温、降水利用率依次提高15.30%、16.20%、17.51%、30.20%和33.30%。
2.1.2 提高土地利用率。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在不影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情况下,产青贮玉米45 t/hm2,相当于当地平均单种青贮玉米产量100 t/hm2的45%,结果合计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单种1.45倍的产量,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5%。
2.1.3 提高投肥效益。计算小麦单种和小麦收获后机械化移栽青贮玉米2种种植方式的投肥效益,结果表明,每1 kg N、P2O5生产的农产品总量,处理A较CK分别多220.6、813.5 kg。
2.2 经济效益
通过3年的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与小麦套种玉米对比试验,分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处理A生物产量(小麦、玉米、青贮玉米秸秆均为鲜重)较CK提高53 245 kg/hm2,纯收入、经济产投比较CK分别提高2 518.6元/hm2和12.3%,表明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经济效益显著。
2.3 社会效益
小麦收获后复种青贮玉米,利用生物种间的互利关系,提高了土地的时空利用率,充分发挥了土地生产率。在单位面积上,不仅提高了生物产量,而且增加了农产品种类(既生产小麦、玉米,又生产优质牧草——青贮玉米),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力提高,物种数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灌区种养争地的矛盾,也为优化种植业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小麦套种玉米在小麦带收获后立即复种青贮玉米,时间紧、任务重、投劳多,属集约型农业。这适合灌区人口多、从事农业人口比重大的特点。发展麦套玉米复种青贮玉米,一方面可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畜牧经济,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养殖、贩运、屠宰、兽药销售、皮毛加工等行业而增加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套种玉米复种青贮玉米种植模式的生物产量较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模式提高53 245 kg/hm2,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5%,产投比提高了12.3%。传统的小麦套种玉种植模式经改造后,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增收一茬青贮玉米饲草是理想的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其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具备了高产出、高效益、高就业、高投入、快运转、持久稳定的特点,值得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杜守宇.宁夏旱作农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 田建民.宁夏现代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3] 王涵,于卫平,何连,等.宁夏地区种植苜蓿、青贮玉米的效益分析[J].草业科学,2005,22(1):52-55.
[4] 孙磊,王旭红,陶维华.冬小麦复种青饲玉米效益分析与技术模式的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0):92-93.
[5] 姜海刚,张克明,王庆林,等.小麦套种玉米增产机理及其效益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55.
[6] 曹学海,秦士乾,刘丽,等.小麦套种玉米效益评价及其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1):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