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期,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以及对技术理性的片面依赖,使城市的开发建设过度强调高效率的生产和新奇、眩目的视觉形式,而忽视了城市的生活本质,弱化了对人的切实使用和体验的关注,导致人与空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城市活力日益削减。本文将结合慢生活理念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慢生活;城市设计;价值观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上升期,许多城市在发展中过分追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润,使城市处于一种“疯狂”的扩张状态。高强度、高速度的开发使城市逐渐在资源、环境、交通、设施等各个环节不堪重负,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受到阻碍。同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挑战着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平衡全球化的追求与地域性的保持的矛盾,也是城市发展中急需重视的问题[1]。因此本文提出的“慢生活”理念在这种背景下迎然而生。
1慢生活理念
“慢”不仅是一种意境,一种轻松和谐的享受,而且是一种高级享受。最近一段时间,慢生活旅游成了热门话题,发展慢生活旅游也成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现在许多地方都打出了 “慢生活”的牌子,提出了生活的转型升级问题。人们已经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闹和紧张的节奏,于是人们想回归自然,在心理上放松一点,以慢来调节一下心情,多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体验 “慢生活”。“慢生活”不只是简单的旅游项目。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地区的 “慢生活”都承载着不同的城市个性。
慢生活也是一种 “慢文化”。实际上,文化对生活时刻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慢生活旅游与区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不是 “慢生活”,不是凭一两个景点决定的,“慢”是时光积淀的厚重。作为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要具有 “慢生活”的特性是不容易的,它需要长期的生活积淀,厚重的文化积累。
2 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价值取向
当代城市的发展背景日益复杂,各种问题和困难也层出不穷,人们在质疑时常常把矛盾的根源与城市管理制度、经济结构、技术缺陷等直观层面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最为本质的原因——价值观。事实上,前者只是表层的、次生的因素,而后者才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标准。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往往通过群体行为和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绝对的引导作用,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对城市建设实践做出正确的评判和选择[2]。
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价值观在极度丰裕的物质世界中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对技术的崇拜和对物欲的追求愈发强烈,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异己思潮泛滥成灾,极大地扭曲了人的精神世界,误导了人的行为和决策,导致城市的不健康发展。因此,要构建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策略,必须先进行价值取向的回归,清除实践中各个环节的思想阻碍。
① 保持地域性、多样化的慢生活形态
城市理应包容万象,多元化的慢生活形态不仅对应着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多样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更进一步激发城市文化生活的健康而富有活力。对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慢生活形态的恢复、延续和开发是城市设计回归“慢生活”的最终体现。
② 营造适宜生活的城市环境
与城市整体相互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是城市生活的大背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慢生活。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即是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最初设想。近年来,关于“人居环境”的讨论愈演愈烈,生态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畅通以及具备充分的社会交往场所等因素是城市建设回归慢生活的宏观目标。
③ 建构符合慢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间
在整体环境有益于慢生活的背景下,具体的空间设计也要体现出良好的生活品质,致力于为市民提供愉悦的感官、便利的使用、舒适的环境、多样的活动……并最终提升城市的活力。因此,建构具有生活感的城市空间是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需实现的具体物质目标。
3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设计
“慢生活”理念也是城市的窗口,它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城市的宣介。不过这种宣介主要是就城市人的生活个性而言的。有人说,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只有细生活才能真正获得人文关怀式的享受,但这种享受不是一种孤独的享受,它需要有共同的享受环境,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对话、漫步,在自由快乐的小船上荡起双浆,在明媚的阳光下共同歌唱。这是一种“慢生活”的场效应。这种 “场效应”是个人独自活动、享受所不能体验到的,因为它收到的是共振放大效果[3]。
3.1倡导步行,发展公共交通
高效、绿色、人性的交通不仅能给市民的慢生活带来方便,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也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快速运转的基础条件,体现着城市的潜在价值。和辐射能力。步行不仅是绿色环保的日常出行方式,更是与城市空间互动、与人交往的最佳途径。倡导对步行生活的回归,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慢生活、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对城市活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市民在行走过程中拥有舒适的空间感受和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全方位体验。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提供适当的步行区,仅允许特种车辆,例如消防车,救护车等进入,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空间使用人车混杂的情况,大幅度提升生活空间的环境品质[4]。
3.2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生活功能
现有城市公共空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日常使用上的缺陷,需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空间的规模、形态、可达性、家具、植被、活动等多个方面提出引导性意见,使其更好地展现其生活功能。广场作为承载社会性的市民行为的主要场所,其本质特点即是容纳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价值体系,使它们交流沟通,彼此共存。
3.3探索地域性的空间和建筑形式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城市元素,如建筑类型、街道形制、广场形式等,正是这些语言的组织使不同场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和品质。新理性主义者对传统欧洲城市建筑类型的探索、新城市主义在美国小城镇改造实践,以及一大批地域主义建筑师对地域性建筑的创作都为凝集城市“集体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出了积极尝试[5]。
其一,合理、便捷地分布各种服务设施。如车站、自行车停放等设施应与公共交通的组织结合布置,洗手间、饮水点、售货机、电话、书报亭等设施布置在公园、广场、公交集散点等人流集中的场所,标识牌、垃圾桶、邮箱等设施则需要按人流密度均匀布置,以提高不同设施的使用率和服务效率。
其二,突出文化内涵与艺术性。通过将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相结合,或调动其造型、色彩、材料、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进行构思新奇的设计,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合特色、文化、美感、创意的都市环境,使人们可以通过公共设施去感知城市和空间、获得情感与交流、激发想象与创意。
结论
慢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空间,对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凸显特色文化、恢复城市活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强调效率和形式的开发建设却处处潜藏着背离本源的危机,就是对城市“慢生活空间”的忽视,甚至否定。
参考文献:
[1]贾浩谋,宋晓鹏. 探析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17:166.
[2]韩健. 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 山西建筑,2013,05:7-9.
[3]蔡德东,叶相华. 探讨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设计[J]. 科技创业家,2013,01:196.
[4]孔蕙心,许红. 基于景观设计理念的大湖城市合肥风貌塑造[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3,02:38-42.
[5]李洁,叶有华,林石狮. 城市绿道设计理念初探——以深圳市城市绿道为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229.
关键词:慢生活;城市设计;价值观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上升期,许多城市在发展中过分追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润,使城市处于一种“疯狂”的扩张状态。高强度、高速度的开发使城市逐渐在资源、环境、交通、设施等各个环节不堪重负,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受到阻碍。同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挑战着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平衡全球化的追求与地域性的保持的矛盾,也是城市发展中急需重视的问题[1]。因此本文提出的“慢生活”理念在这种背景下迎然而生。
1慢生活理念
“慢”不仅是一种意境,一种轻松和谐的享受,而且是一种高级享受。最近一段时间,慢生活旅游成了热门话题,发展慢生活旅游也成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现在许多地方都打出了 “慢生活”的牌子,提出了生活的转型升级问题。人们已经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闹和紧张的节奏,于是人们想回归自然,在心理上放松一点,以慢来调节一下心情,多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会体验 “慢生活”。“慢生活”不只是简单的旅游项目。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地区的 “慢生活”都承载着不同的城市个性。
慢生活也是一种 “慢文化”。实际上,文化对生活时刻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慢生活旅游与区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所以,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不是 “慢生活”,不是凭一两个景点决定的,“慢”是时光积淀的厚重。作为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要具有 “慢生活”的特性是不容易的,它需要长期的生活积淀,厚重的文化积累。
2 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价值取向
当代城市的发展背景日益复杂,各种问题和困难也层出不穷,人们在质疑时常常把矛盾的根源与城市管理制度、经济结构、技术缺陷等直观层面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最为本质的原因——价值观。事实上,前者只是表层的、次生的因素,而后者才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和态度,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标准。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往往通过群体行为和意识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绝对的引导作用,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对城市建设实践做出正确的评判和选择[2]。
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价值观在极度丰裕的物质世界中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对技术的崇拜和对物欲的追求愈发强烈,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异己思潮泛滥成灾,极大地扭曲了人的精神世界,误导了人的行为和决策,导致城市的不健康发展。因此,要构建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策略,必须先进行价值取向的回归,清除实践中各个环节的思想阻碍。
① 保持地域性、多样化的慢生活形态
城市理应包容万象,多元化的慢生活形态不仅对应着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市民多样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更进一步激发城市文化生活的健康而富有活力。对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慢生活形态的恢复、延续和开发是城市设计回归“慢生活”的最终体现。
② 营造适宜生活的城市环境
与城市整体相互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是城市生活的大背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慢生活。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即是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最初设想。近年来,关于“人居环境”的讨论愈演愈烈,生态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畅通以及具备充分的社会交往场所等因素是城市建设回归慢生活的宏观目标。
③ 建构符合慢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间
在整体环境有益于慢生活的背景下,具体的空间设计也要体现出良好的生活品质,致力于为市民提供愉悦的感官、便利的使用、舒适的环境、多样的活动……并最终提升城市的活力。因此,建构具有生活感的城市空间是基于慢生活的城市设计需实现的具体物质目标。
3慢生活理念下的城市设计
“慢生活”理念也是城市的窗口,它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对城市的宣介。不过这种宣介主要是就城市人的生活个性而言的。有人说,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只有细生活才能真正获得人文关怀式的享受,但这种享受不是一种孤独的享受,它需要有共同的享受环境,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对话、漫步,在自由快乐的小船上荡起双浆,在明媚的阳光下共同歌唱。这是一种“慢生活”的场效应。这种 “场效应”是个人独自活动、享受所不能体验到的,因为它收到的是共振放大效果[3]。
3.1倡导步行,发展公共交通
高效、绿色、人性的交通不仅能给市民的慢生活带来方便,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也是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快速运转的基础条件,体现着城市的潜在价值。和辐射能力。步行不仅是绿色环保的日常出行方式,更是与城市空间互动、与人交往的最佳途径。倡导对步行生活的回归,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慢生活、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对城市活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市民在行走过程中拥有舒适的空间感受和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全方位体验。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提供适当的步行区,仅允许特种车辆,例如消防车,救护车等进入,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空间使用人车混杂的情况,大幅度提升生活空间的环境品质[4]。
3.2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生活功能
现有城市公共空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日常使用上的缺陷,需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空间的规模、形态、可达性、家具、植被、活动等多个方面提出引导性意见,使其更好地展现其生活功能。广场作为承载社会性的市民行为的主要场所,其本质特点即是容纳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价值体系,使它们交流沟通,彼此共存。
3.3探索地域性的空间和建筑形式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城市元素,如建筑类型、街道形制、广场形式等,正是这些语言的组织使不同场所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和品质。新理性主义者对传统欧洲城市建筑类型的探索、新城市主义在美国小城镇改造实践,以及一大批地域主义建筑师对地域性建筑的创作都为凝集城市“集体记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作出了积极尝试[5]。
其一,合理、便捷地分布各种服务设施。如车站、自行车停放等设施应与公共交通的组织结合布置,洗手间、饮水点、售货机、电话、书报亭等设施布置在公园、广场、公交集散点等人流集中的场所,标识牌、垃圾桶、邮箱等设施则需要按人流密度均匀布置,以提高不同设施的使用率和服务效率。
其二,突出文化内涵与艺术性。通过将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相结合,或调动其造型、色彩、材料、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进行构思新奇的设计,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合特色、文化、美感、创意的都市环境,使人们可以通过公共设施去感知城市和空间、获得情感与交流、激发想象与创意。
结论
慢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空间,对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凸显特色文化、恢复城市活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过度强调效率和形式的开发建设却处处潜藏着背离本源的危机,就是对城市“慢生活空间”的忽视,甚至否定。
参考文献:
[1]贾浩谋,宋晓鹏. 探析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17:166.
[2]韩健. 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 山西建筑,2013,05:7-9.
[3]蔡德东,叶相华. 探讨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设计[J]. 科技创业家,2013,01:196.
[4]孔蕙心,许红. 基于景观设计理念的大湖城市合肥风貌塑造[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3,02:38-42.
[5]李洁,叶有华,林石狮. 城市绿道设计理念初探——以深圳市城市绿道为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