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辈群体中的青少年彼此构成同伴关系,即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及相互协作关系。从小学高年段开始,青少年对同辈群体交往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强。由于诸多因素,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同辈群体往往并不待见:不良群体,毋庸置疑是“害群之马”,干脆“一棍子打死”;即便是优良群体,因为麻烦难免而不堪其扰,“棒打鸳鸯”的悲情也时有发生……如此教育效果究竟如何?笔者不敢妄加猜测。但教育经验证明,对同辈群体要区别对待,要善加引导,要加强沟通。
妙用“离间”
【案例1】新接手这个班不到一个月,我就被班里的一个“铁三角”搞得晕头转向!
据前任班主任介绍,本来他们“各自独立”,但由于成绩都不好,且同学都不太愿跟他们玩,他们就聚在了一起。老师见没什么危害,也就没干涉。谁曾想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如今他们已“成了气候”了。
开学后不久,我发现他们经常一起迟到。期中考试前后居然发展到无故集体旷课的地步,后来听说他们是躲在学校小公园假山后面玩耍。为此我多次跟他们家长沟通交流,可在家长批评责骂后“铁三角”不仅没有瓦解,反而更牢固了。他们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迹象,无视班级纪律,为所欲为:作业直接不做了,罪不责众嘛!上课迟到、讲闲话,经常躲在校园不为人察的角落里谈天说地,放学后流连闹市迟迟不归……
三番五次教育无效后,我想起了“离间计”:班主任与调皮学生之间何尝不是在斗智斗勇呢?只是这“斗”是为了教化。我发现三人当中小毕同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也重感情,尤其跟奶奶感情好。他在低年级时成绩还是不错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也相对较好一点儿。于是我联系她奶奶求得配合,要求他奶奶放学后在校园门口接他回家,减少与另外两人接触的机会。我还找来小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事没事请他到办公室帮我做点事情,把他乐得屁颠屁颠儿的。此外,我还有意识地为他创造进步机会,如引导他加入合唱表演队,让他与优秀小组一起活动等,有了进步就当众表扬他。我悄悄与一两个班干部、任课老师打招呼:多与小毕接触交流……
慢慢地,他和另外两位距离拉远了。“铁三角”最终只剩下两位“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了。那也不行啊,两个人也是一个小帮派。于是后来,我又对小葛进行“离间”……经过将近一个学期“处心积虑”的努力,这三名同学终于逐步“改邪归正”。
案例中的“铁三角”具备同辈群体交往的一切特征,遗憾的是,这是一个“臭味相投”者组成的消极同辈群体,顽固不化,屡教不改。因此,对待消极型的同辈群体,我们一定要客观冷静、稳打稳扎、善加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我巧妙使用了“离间计”,离间团员而后各个击破,加以教化。但作为一种教育策略,“离间计”的使用要慎重,不能造成学生间的猜忌和不信任,破坏他们的友情。离间目的是瓦解不良群体,要把握时机,选准切入点。本案例中我充分了解团员后,采取了“先易后难”、先争取一部分“敌人”的策略。最重要的是,“离间计”的使用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被他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可能会结成更紧密的同盟。学生年龄越大,教育者的保密工作越要做好,否则,必将是“狐狸没打着,反惹一身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刚柔相济
【案例2】说句“驼背磕头——老实到地”的话,自始至终我都是蛮偏爱他们的。是的,有什么理由阻止我喜欢他们呢?
小瞻,酷爱读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宽容待人;关心集体,做事细心。然而他偏偏愿意做一个“受气包”,“混迹”于几个“非善类”之间。他们都有谁呢?事情得追溯到那天晚上,小瞻妈妈的来电及其后的调查采访,让我讶然惊呼:“啊,班级中居然有这么一个‘神组合’!”
小谦,名“谦”实不“谦”,性格张扬外向;长得虎头虎脑,人高马大,也被我视作得意门生。好看书,爱劳动。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好勇斗狠,与同学一言不合就挥拳捋袖打将上来。这不,连小瞻也惨遭其“毒手”,而原因仅仅是那天放学后他不想陪小谦踢球。事后,小瞻妈妈强烈要求我“处理”小谦。
在安抚家长后,我与小瞻商量。不料作为受害人,小瞻竟然维护小瞻:“小谦只是无意下手重了点儿,不要处理他。”事已至此还“执迷不悟”?看他态度诚恳不像是被胁迫,我退而求其次要求小瞻今后不要跟小谦交往,哪知孩子一口拒绝,直言“不可能”。原来,在他们那个圈子里,除了他们俩,还有小江、小明、小封——都不是善茬。最初他们是因为爱看书走到一起的,如今已形成一起活动的习惯了。小瞻说,小谦鬼点子特别多,玩的花样层出不穷,跟他在一起特别有意思。另外,他们在一起特别开心,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小报,他们互相讨论,一会儿工夫就做好了。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我还了解到,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团体。尽管他们内部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如小瞻被踢的矛盾,但是,只要他们中有人被欺负了,小谦一定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大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道风尚。就在今天上午,小谦还“威胁”一名同学,“至少带十个鸡蛋给小江”做受伤后的“营养费”!
我意识到,这个小团体的存在尚有一定积极意义,没必要打击解散,也解散不了。只要善加引导,他们绝对会成为班集体发展的中坚力量。于是我开始了一系列引导工作,结果,这个同辈团体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他们的带动下,班集体风貌大变,很快在学校崭露头角。那一年,该班被评为“南京市红旗班级”!
案例中的同辈群体是一个良性同辈群体,但不足多多。因为教师的引导教育,这个团体慢慢改进了不足,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我刚柔相济。“柔”体现在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的学生,努力为犯错学生营造一个改过自新的环境,争取他的进步。“刚”体现在绝不容许恃强凌弱等不道德情况的发生,通过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促使犯错学生改掉毛病。我觉得,教育像小谦这样个性强的孩子,必须刚柔相济。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风度,一种魅力。教育者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强服人,不能服人则不能成功;教育者也不能无柔,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容易使教育陷入困境。在教育学生时,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取得班级管理的成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沿江区南化第三小学
江苏南京 21003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妙用“离间”
【案例1】新接手这个班不到一个月,我就被班里的一个“铁三角”搞得晕头转向!
据前任班主任介绍,本来他们“各自独立”,但由于成绩都不好,且同学都不太愿跟他们玩,他们就聚在了一起。老师见没什么危害,也就没干涉。谁曾想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如今他们已“成了气候”了。
开学后不久,我发现他们经常一起迟到。期中考试前后居然发展到无故集体旷课的地步,后来听说他们是躲在学校小公园假山后面玩耍。为此我多次跟他们家长沟通交流,可在家长批评责骂后“铁三角”不仅没有瓦解,反而更牢固了。他们甚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迹象,无视班级纪律,为所欲为:作业直接不做了,罪不责众嘛!上课迟到、讲闲话,经常躲在校园不为人察的角落里谈天说地,放学后流连闹市迟迟不归……
三番五次教育无效后,我想起了“离间计”:班主任与调皮学生之间何尝不是在斗智斗勇呢?只是这“斗”是为了教化。我发现三人当中小毕同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也重感情,尤其跟奶奶感情好。他在低年级时成绩还是不错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也相对较好一点儿。于是我联系她奶奶求得配合,要求他奶奶放学后在校园门口接他回家,减少与另外两人接触的机会。我还找来小毕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事没事请他到办公室帮我做点事情,把他乐得屁颠屁颠儿的。此外,我还有意识地为他创造进步机会,如引导他加入合唱表演队,让他与优秀小组一起活动等,有了进步就当众表扬他。我悄悄与一两个班干部、任课老师打招呼:多与小毕接触交流……
慢慢地,他和另外两位距离拉远了。“铁三角”最终只剩下两位“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了。那也不行啊,两个人也是一个小帮派。于是后来,我又对小葛进行“离间”……经过将近一个学期“处心积虑”的努力,这三名同学终于逐步“改邪归正”。
案例中的“铁三角”具备同辈群体交往的一切特征,遗憾的是,这是一个“臭味相投”者组成的消极同辈群体,顽固不化,屡教不改。因此,对待消极型的同辈群体,我们一定要客观冷静、稳打稳扎、善加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我巧妙使用了“离间计”,离间团员而后各个击破,加以教化。但作为一种教育策略,“离间计”的使用要慎重,不能造成学生间的猜忌和不信任,破坏他们的友情。离间目的是瓦解不良群体,要把握时机,选准切入点。本案例中我充分了解团员后,采取了“先易后难”、先争取一部分“敌人”的策略。最重要的是,“离间计”的使用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被他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可能会结成更紧密的同盟。学生年龄越大,教育者的保密工作越要做好,否则,必将是“狐狸没打着,反惹一身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刚柔相济
【案例2】说句“驼背磕头——老实到地”的话,自始至终我都是蛮偏爱他们的。是的,有什么理由阻止我喜欢他们呢?
小瞻,酷爱读书,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宽容待人;关心集体,做事细心。然而他偏偏愿意做一个“受气包”,“混迹”于几个“非善类”之间。他们都有谁呢?事情得追溯到那天晚上,小瞻妈妈的来电及其后的调查采访,让我讶然惊呼:“啊,班级中居然有这么一个‘神组合’!”
小谦,名“谦”实不“谦”,性格张扬外向;长得虎头虎脑,人高马大,也被我视作得意门生。好看书,爱劳动。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好勇斗狠,与同学一言不合就挥拳捋袖打将上来。这不,连小瞻也惨遭其“毒手”,而原因仅仅是那天放学后他不想陪小谦踢球。事后,小瞻妈妈强烈要求我“处理”小谦。
在安抚家长后,我与小瞻商量。不料作为受害人,小瞻竟然维护小瞻:“小谦只是无意下手重了点儿,不要处理他。”事已至此还“执迷不悟”?看他态度诚恳不像是被胁迫,我退而求其次要求小瞻今后不要跟小谦交往,哪知孩子一口拒绝,直言“不可能”。原来,在他们那个圈子里,除了他们俩,还有小江、小明、小封——都不是善茬。最初他们是因为爱看书走到一起的,如今已形成一起活动的习惯了。小瞻说,小谦鬼点子特别多,玩的花样层出不穷,跟他在一起特别有意思。另外,他们在一起特别开心,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或者读书小报,他们互相讨论,一会儿工夫就做好了。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我还了解到,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团体。尽管他们内部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如小瞻被踢的矛盾,但是,只要他们中有人被欺负了,小谦一定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大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道风尚。就在今天上午,小谦还“威胁”一名同学,“至少带十个鸡蛋给小江”做受伤后的“营养费”!
我意识到,这个小团体的存在尚有一定积极意义,没必要打击解散,也解散不了。只要善加引导,他们绝对会成为班集体发展的中坚力量。于是我开始了一系列引导工作,结果,这个同辈团体发展得越来越好。在他们的带动下,班集体风貌大变,很快在学校崭露头角。那一年,该班被评为“南京市红旗班级”!
案例中的同辈群体是一个良性同辈群体,但不足多多。因为教师的引导教育,这个团体慢慢改进了不足,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我刚柔相济。“柔”体现在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的学生,努力为犯错学生营造一个改过自新的环境,争取他的进步。“刚”体现在绝不容许恃强凌弱等不道德情况的发生,通过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机制,促使犯错学生改掉毛病。我觉得,教育像小谦这样个性强的孩子,必须刚柔相济。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风度,一种魅力。教育者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强服人,不能服人则不能成功;教育者也不能无柔,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容易使教育陷入困境。在教育学生时,只有刚柔相济,才能取得班级管理的成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沿江区南化第三小学
江苏南京 210035)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