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目前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从小就受到来自家庭的诸多恩宠,基本上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殊待遇。这导致许多小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甚至存在很多自私且任性,不懂礼貌和霸道的不良倾向,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讨论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给予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策略
前言
小学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奠定学习基础的最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一步。可以说,小学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直接相关,甚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是,由于年龄,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因素,由于认知能力差,喜欢玩等原因,小学生仍然不成熟。此外,大多数小学生现在是家庭中的独生子。他们从小就被宠坏了,他们的父母也过分的溺爱,导致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良习惯不仅有害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就显得很重要。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是儿童成长身体,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儿童进行素质,道德和行为习惯教育的黄金时期。但是,小学生年龄很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玩耍和模仿的能力很强。他们更有可能染上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不良习惯。在此基础上,小学教育作为启发性步骤,势在必行,培養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要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礼貌待人。我们的国家是礼节之国。真诚,礼貌,尊重他人,尊老爱幼是我国一贯遵循的传统美德。小学是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准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尊重,爱护,帮助他人,理解他人。(2)文明守纪。学校是社会大圈子中所包含的一个小圈子。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混乱。良好的纪律是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保证。小学生好玩,活泼,自律能力差。教师应培训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并遵循教师的指导;(3)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也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传统美德。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许多小学生学习就是以玩为主。父母很少让学生参加劳动。因此,学生没有意识去热爱劳动和欣赏劳动的成果。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并帮助他们自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以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4)自主学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有必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师。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和学校在塑造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生步入学校之前,家庭是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习惯,风格,道德和思想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诚实,有礼貌基本上受父母的影响。进入学校之后,学校占据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而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校的教育程度。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更多地交流学生成长,生活和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下,从而帮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问题的行为和习惯,以此促进其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老师是导师,也是学生学习未来发展的明灯。大多数学生都对老师充满钦佩,认为关于老师的一切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而老师是他们自己的榜样,并像教科书一样的存在。因此,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甚至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并为学生树立楷模。从所有的小事情开始,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关注学生的品行
良好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长期的教授和实践。尽管小学生年龄很小,但他们很聪明。他们经常在老师和父母面前表现得很乖,很懂事,但是当他们与同伴和同学在一起时,他们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实形态。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利于父母或老师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既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又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行为,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以告诉学生,教师时刻在了解并观察自身,然后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充分应用激励约束机制
一般话来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很差。教师应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遏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刻提醒和监督学生,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个人的好胜心较强,渴望被他人(尤其是老师)认可和称赞。教师应充分理解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和公开表扬,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激发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跟进优秀的同学,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将来成为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多注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使用充分的激励和限制机制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敏霞.浅析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76.
[2]刘冰.新时期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1):29.
[3]范伯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9(10):210.
[4]黄玉花.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研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策略
前言
小学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奠定学习基础的最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一步。可以说,小学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直接相关,甚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是,由于年龄,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因素,由于认知能力差,喜欢玩等原因,小学生仍然不成熟。此外,大多数小学生现在是家庭中的独生子。他们从小就被宠坏了,他们的父母也过分的溺爱,导致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良习惯不仅有害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就显得很重要。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是儿童成长身体,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儿童进行素质,道德和行为习惯教育的黄金时期。但是,小学生年龄很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弱,玩耍和模仿的能力很强。他们更有可能染上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不良习惯。在此基础上,小学教育作为启发性步骤,势在必行,培養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主要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礼貌待人。我们的国家是礼节之国。真诚,礼貌,尊重他人,尊老爱幼是我国一贯遵循的传统美德。小学是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准的启蒙阶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品德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尊重,爱护,帮助他人,理解他人。(2)文明守纪。学校是社会大圈子中所包含的一个小圈子。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和学生。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混乱。良好的纪律是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发展的重要保证。小学生好玩,活泼,自律能力差。教师应培训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并遵循教师的指导;(3)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也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传统美德。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许多小学生学习就是以玩为主。父母很少让学生参加劳动。因此,学生没有意识去热爱劳动和欣赏劳动的成果。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并帮助他们自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以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4)自主学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有必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师。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1.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和学校在塑造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生步入学校之前,家庭是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习惯,风格,道德和思想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诚实,有礼貌基本上受父母的影响。进入学校之后,学校占据了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而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校的教育程度。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更多地交流学生成长,生活和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下,从而帮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问题的行为和习惯,以此促进其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老师是导师,也是学生学习未来发展的明灯。大多数学生都对老师充满钦佩,认为关于老师的一切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而老师是他们自己的榜样,并像教科书一样的存在。因此,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为和言语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甚至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并为学生树立楷模。从所有的小事情开始,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关注学生的品行
良好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长期的教授和实践。尽管小学生年龄很小,但他们很聪明。他们经常在老师和父母面前表现得很乖,很懂事,但是当他们与同伴和同学在一起时,他们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实形态。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利于父母或老师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既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又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行为,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以告诉学生,教师时刻在了解并观察自身,然后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充分应用激励约束机制
一般话来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很差。教师应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遏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刻提醒和监督学生,建立激励机制。小学生个人的好胜心较强,渴望被他人(尤其是老师)认可和称赞。教师应充分理解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和公开表扬,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激发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跟进优秀的同学,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将来成为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多注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使用充分的激励和限制机制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敏霞.浅析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76.
[2]刘冰.新时期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1):29.
[3]范伯英.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9(10):210.
[4]黄玉花.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研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