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理论,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09年教育部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势
根据《纲要》的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其学科的优势所在: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一是整理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得以有机渗透。如我国民族及其分布特点、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政策等。二是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深化理解有关民族政策。如我国人口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内容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学们都知道“只生一个好”,但也有在具体实施中因地区和民族而异,对有些少数民族可生育多胎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社会事业的和谐进步,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等。新课程倡导整合课程资源,用之于学科教育与教学。把丰富的社会资源整合为地理学科课程资源,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能有力地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走向深层次。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交通运输布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布局”中的一部分,教材以南昆铁路的建设为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笔者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更多地“知”:更多地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知识和政策,以及在正确的民族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建设发展成就。
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笔者结合学科教学,利用学生每年暑假的机会,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地“信”:家乡的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在亲历社会中看到真实的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中真切地感悟和理解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从而大大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可信感。
组织举办地理专题活动 在阅读学生“暑假作业”,了解整体情况后,笔者组织了班级家乡地理社会(调查)实践专题报告会。通过地理专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快地“行”:逐步树立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当今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宣传、自觉维护并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学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德育的有效性体现为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体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情感产生和升华,以及对思想道德存在意义的深切领悟。知与行是不可分的,知是为了达到行。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专题活动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交互,让学生由“知”到“信”,再走向“行”,实现情、知、意、行的统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地理学科教学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势
根据《纲要》的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有其学科的优势所在:
中学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一是整理教材中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得以有机渗透。如我国民族及其分布特点、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政策等。二是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深化理解有关民族政策。如我国人口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内容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学们都知道“只生一个好”,但也有在具体实施中因地区和民族而异,对有些少数民族可生育多胎的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社会事业的和谐进步,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等。新课程倡导整合课程资源,用之于学科教育与教学。把丰富的社会资源整合为地理学科课程资源,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能有力地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走向深层次。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交通运输布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布局”中的一部分,教材以南昆铁路的建设为案例,分析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笔者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更多地“知”:更多地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知识和政策,以及在正确的民族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建设发展成就。
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笔者结合学科教学,利用学生每年暑假的机会,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地“信”:家乡的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在亲历社会中看到真实的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中真切地感悟和理解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从而大大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可信感。
组织举办地理专题活动 在阅读学生“暑假作业”,了解整体情况后,笔者组织了班级家乡地理社会(调查)实践专题报告会。通过地理专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快地“行”:逐步树立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当今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宣传、自觉维护并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提升学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德育的有效性体现为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体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情感产生和升华,以及对思想道德存在意义的深切领悟。知与行是不可分的,知是为了达到行。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专题活动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交互,让学生由“知”到“信”,再走向“行”,实现情、知、意、行的统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地理学科教学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