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折愈合的机制十分复杂,具体机制远未弄清。自1892年wollf定理提出以来,人们已认识到骨组织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力学作用是影响其形状、内部结构、分布和微结构的完整性变化等最关键的因素。虽然其具体机制远未弄清,目前普遍认为骨的这种功能适应性机制可以扩展到骨折愈合过程中,进而认为骨折愈合过程中力学调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坚硬金属接骨板内固定后的应力遮挡效应被逐步认识,骨科临床中常用的植人材料多由钛、钢及其与镍、铬等金属的合金制成,坚硬的生物惰性金属材料由于弹性模量远高于骨,可能不是制造接骨板的最佳材料。内固定材料弹性模量太大,会产生应力遮挡。大量证据表明,坚强加压内固定时骨折发生愈合的同时,可诱发局部骨质疏松,因而在固定骨板取出之后,容易出现再骨折,同时使应力不能正常的沿骨干传递,会破坏骨折愈合及再塑性。虽然存在其他类型的金属内固定物,比如钽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学及生物学性能,并且在骨科临床实验中取得了短期疗效,但缺乏大量中远期的临床随访资料,而且钽金属价格昂贵、造模困难,未能够成为目前内固定物的主流[1]。所以这些原因就促使人们寻找更理想的内固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