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改革的力度不仅决定产业发展的进度与程度,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新的动力。目前,改制后的出版企业正在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酝酿和完成新的发展与裂变,并在中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转企改制 文化责任 产业责任
一、出版传媒业在国家战略中承担重要的责任
1.文化责任。在众多文化工作中,出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版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即具有鲜明的二重性:文化性和商业性。一方面,出版承担着民族文化积累、文化创造、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构建民族精神谱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版的商业特性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只有经过出版的一系列过程,出版物进入流通领域,读者才能完成对于先进文化知识的接受,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平常所说的出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正是出版在国家建设中重要作用的直接体现。
2.产业责任。出版的责任还表现为产业责任。作为一项创意产业,出版的过程既是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更是编辑对原始稿件的深加工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稿件的技术处理只是出版的初步,而在更高层次上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使之散发出璀璨的文化之光,投射出民族的文化内涵,才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出版领域,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被无限拓宽。
二、进一步推进出版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出版改革经历了一个逐步摸索但却快速推进的过程。自2003年起,国家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新闻出版系统21家试点单位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2011年年底,全国出版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从现实看,新形势已把文化建设推到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出版单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的发展,无疑体现了时代对于出版的迫切要求。
1.推进出版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国家的全面进步。但与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相比,文化领域尤其是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突出问题,其直接表现为严重缺乏具有原创性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这就迫切要求进一步推动出版体制改革,尽快完成转企改制,通过出版市场化运作,大力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不断生产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2.推进出版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出版系统的改革使一些制约出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被不断打破,一批已转企的出版单位在发展中体现出活力。
3.推进出版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查对滞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政策,通过建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快出版改革,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出人民群众急需的优秀出版物,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4.推进出版改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出版改革,国家要在3—5年内,着力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就是要通过进一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中国出版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转企改制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以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主要任务的出版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出版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期。实践证明,早改革,早发展;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不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只是实现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出版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企业、出版人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进一步破解行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其中,几个关键性的关系尤其值得重视。
1.解放思想与体制创新的关系。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出版改革的先导。近几年,出版领域的改革成效明显,得益于整个行业在思想上的解放程度。但与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新期待相比,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有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出版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改革没有大气魄,就不可能取得大突破、大收获。推进出版改革,就是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过于分散,出版产业化集中度低,出版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这都严重影响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改革的突破口。多数出版单位通过转企改制,不仅要重塑市场主体,还要着力打造出版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全面提升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企业改革的进度和速度。当前,一批率先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探索出很好的发展经验,这就带动更多的出版企业和出版人要紧紧抓住有利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出版体制的企业化转变。
2.转制完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随着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进入决胜阶段,出版企业面对未来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就是要通过创新出版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在企业内形成有效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应该说,对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政策方面的支持正在逐渐到位,但政策到位是否就意味着转制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却在直接考验着转制后企业的诸多配套措施。事实上,转制只是出版改革的第一步,其成效最终要落实在企业的科学发展上。体制转换了,机制创新了,企业内部也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高效运转了,那么企业就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相关内部机制不到位、不配套,恐怕产业发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期以来出版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其弊端明显,假如转制后的企业不能得到迅速发展,那么出版产业化也就失去了其本义。 3.出版产业化与文化责任的关系。无论出版如何产业化,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都不应被削弱。在当前的出版改革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淡化出版的文化责任。出版单位被区分为少数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多数经营性企业单位,多数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需廓清的是出版的公益性该如何被坚持、被谁坚持。事实上,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出版单位,公益性都是其改革发展中最基本的内涵。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出版从来就是一项具有文化普惠价值的公益性事业,公益精神应当是出版业的宗旨和旗帜。之所以区分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并不是简单地“把山羊和绵羊分开”,而是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自身发展情况,从产业化角度解放出版生产力,让更多的出版单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出版改革、出版产业化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指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出版改革关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果产业化程度提高了,产值、销售、利润增加了,文化责任却被淡化了,那显然不是出版改革的初衷。
4.出版多元化与挺拔主业的关系。推进出版改革,完成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要积极培养新的业态。这不仅因为传统的纸质出版正受到新型媒体越来越大的挑战,市场环境日益严峻,更因为出版向新型媒体延伸,将为出版企业做大做强带来新的机遇。有人认为,传统的出版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朝阳期”之后,已面临“夕阳”的苍凉,一年500亿元的库存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传统出版向以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代表的现代出版的转型,则成为出版“自救”的最有效途径。应该说,这样的考虑既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需注意的是,出版企业在积极培养新型业态的同时,一些逸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也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不少激进人士的赞成和支持。出版的多元化发展当然可以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国家也鼓励出版企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但如果出版企业主动淡化主业,热衷于在更广阔的领域“掘金”,其“多元化经营”可能会偏离行业的方向。出版改革中不论是转企改制、上市融资,还是通过“四跨”实现战略重组,其目的都是要增强企业的主业优势,都是要挺拔主业,都是要加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旦出版企业淡化甚至放弃主业,其改革可能就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之路。
结语
在此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出版改革可谓正逢其时。只要处理好转企改制、出版产业化与出版的责任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出版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转企改制 文化责任 产业责任
一、出版传媒业在国家战略中承担重要的责任
1.文化责任。在众多文化工作中,出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出版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即具有鲜明的二重性:文化性和商业性。一方面,出版承担着民族文化积累、文化创造、文化传承的重任,对于构建民族精神谱系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版的商业特性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只有经过出版的一系列过程,出版物进入流通领域,读者才能完成对于先进文化知识的接受,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平常所说的出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正是出版在国家建设中重要作用的直接体现。
2.产业责任。出版的责任还表现为产业责任。作为一项创意产业,出版的过程既是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更是编辑对原始稿件的深加工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稿件的技术处理只是出版的初步,而在更高层次上对原稿进行编辑加工,使之散发出璀璨的文化之光,投射出民族的文化内涵,才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出版领域,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被无限拓宽。
二、进一步推进出版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出版改革经历了一个逐步摸索但却快速推进的过程。自2003年起,国家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新闻出版系统21家试点单位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2011年年底,全国出版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从现实看,新形势已把文化建设推到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出版单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的发展,无疑体现了时代对于出版的迫切要求。
1.推进出版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国家的全面进步。但与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相比,文化领域尤其是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突出问题,其直接表现为严重缺乏具有原创性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这就迫切要求进一步推动出版体制改革,尽快完成转企改制,通过出版市场化运作,大力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不断生产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2.推进出版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出版系统的改革使一些制约出版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被不断打破,一批已转企的出版单位在发展中体现出活力。
3.推进出版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查对滞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政策,通过建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快出版改革,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出人民群众急需的优秀出版物,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4.推进出版改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出版改革,国家要在3—5年内,着力培育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就是要通过进一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中国出版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转企改制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以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主要任务的出版改革的推动下,中国出版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期。实践证明,早改革,早发展;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不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只是实现出版产业科学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出版要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企业、出版人需要进行多方面努力,进一步破解行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其中,几个关键性的关系尤其值得重视。
1.解放思想与体制创新的关系。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出版改革的先导。近几年,出版领域的改革成效明显,得益于整个行业在思想上的解放程度。但与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新期待相比,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有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出版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改革没有大气魄,就不可能取得大突破、大收获。推进出版改革,就是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过于分散,出版产业化集中度低,出版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这都严重影响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改革的突破口。多数出版单位通过转企改制,不仅要重塑市场主体,还要着力打造出版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全面提升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企业改革的进度和速度。当前,一批率先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探索出很好的发展经验,这就带动更多的出版企业和出版人要紧紧抓住有利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积极的姿态推进出版体制的企业化转变。
2.转制完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随着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进入决胜阶段,出版企业面对未来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就是要通过创新出版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在企业内形成有效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应该说,对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政策方面的支持正在逐渐到位,但政策到位是否就意味着转制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却在直接考验着转制后企业的诸多配套措施。事实上,转制只是出版改革的第一步,其成效最终要落实在企业的科学发展上。体制转换了,机制创新了,企业内部也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高效运转了,那么企业就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相关内部机制不到位、不配套,恐怕产业发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期以来出版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其弊端明显,假如转制后的企业不能得到迅速发展,那么出版产业化也就失去了其本义。 3.出版产业化与文化责任的关系。无论出版如何产业化,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都不应被削弱。在当前的出版改革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淡化出版的文化责任。出版单位被区分为少数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多数经营性企业单位,多数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需廓清的是出版的公益性该如何被坚持、被谁坚持。事实上,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出版单位,公益性都是其改革发展中最基本的内涵。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出版从来就是一项具有文化普惠价值的公益性事业,公益精神应当是出版业的宗旨和旗帜。之所以区分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并不是简单地“把山羊和绵羊分开”,而是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和自身发展情况,从产业化角度解放出版生产力,让更多的出版单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出版改革、出版产业化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指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出版改革关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果产业化程度提高了,产值、销售、利润增加了,文化责任却被淡化了,那显然不是出版改革的初衷。
4.出版多元化与挺拔主业的关系。推进出版改革,完成出版单位转企改制,要积极培养新的业态。这不仅因为传统的纸质出版正受到新型媒体越来越大的挑战,市场环境日益严峻,更因为出版向新型媒体延伸,将为出版企业做大做强带来新的机遇。有人认为,传统的出版业在经历了短暂的“朝阳期”之后,已面临“夕阳”的苍凉,一年500亿元的库存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传统出版向以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代表的现代出版的转型,则成为出版“自救”的最有效途径。应该说,这样的考虑既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需注意的是,出版企业在积极培养新型业态的同时,一些逸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也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不少激进人士的赞成和支持。出版的多元化发展当然可以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国家也鼓励出版企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但如果出版企业主动淡化主业,热衷于在更广阔的领域“掘金”,其“多元化经营”可能会偏离行业的方向。出版改革中不论是转企改制、上市融资,还是通过“四跨”实现战略重组,其目的都是要增强企业的主业优势,都是要挺拔主业,都是要加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旦出版企业淡化甚至放弃主业,其改革可能就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之路。
结语
在此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出版改革可谓正逢其时。只要处理好转企改制、出版产业化与出版的责任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出版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