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成拳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王芗斋先生初创此拳时,始名为意拳,“大成拳”乃是先生功成名就之后,他人所赐,意即集各家之大成。开始,芗翁并不赞成,后姑且从之,遂阐发大成拳理论。然而,先生独步武林,却并非因大成拳,而是以正宗的形意拳真传而得名。先生教拳育人,培养了张恩桐、韩星樵、赵道新、姚宗勋、卜恩富、朱国福、王选等一大批杰出弟子,为中华武学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大凡成事者,分大、中、小三成,抑或上、中、下三成,每成为一乘,大成者即大乘。各家皆有大成,皆以神意为先,以内功为先机,以法简效宏为妙用。先生以原传形意为基础,以意动为先导,吸纳了太极、八卦及少林诸拳法之精华,使武术归其真义,而自成一派,其尚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品质乃是后世之楷模。先生胸怀博大,有海纳百川之气概。先生崇尚科学,但不否认传统,继承和发扬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恢复了拳术的真实面貌。
人的活动由思想支配,即受意识控制,所以先生初始称此拳为“意拳”,而不叫“大成拳”。先生早年称之为“意动”,即以内动带外动之意。先生的主张并非创新,只不过抓住了拳术的核心本质而已。
太极拳练的是骨撑、筋伸、肉松,养的是浩然之气,用的是惊炸崩力,求的是棉里裹铁、刚柔相济。大成拳的整劲与形意拳元二,与太极拳的棚劲和“身备五弓”只是说法上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说,无论大成拳还是太极、形意、八卦,都未出内家拳之范畴,都不过是借拳架和站桩练功夫而已。尽管人门不同,方法略异,出功有早晚,但要领、内在本质相通。
先生教拳不仅重意,也是因人而异的,即所谓“似我者活,象我者死”。先生教拳,重在要领的掌握和心法的传授,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这可在先生早年教拳的经历中看出。
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王芗斋先生的拳学,不仅要学其拳,更要学习先生的拳风、拳德,抓住拳学的内涵,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更不能走先生所否的“重形轻意”的老路。而今有些练大成拳的朋友,不仅未人流,更缺少谦恭,仅站几个桩,就以为什么都会了,其他拳法都不行,此弊不言而喻。
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时下,有些大成拳友有“桩功万能”之说。其实,大成拳不仅有站桩,还有单操、试力、心法、断手、战术等。站桩只是练拳的基础,动起来才是拳;桩是死的,而拳是活的。站桩也非大成拳的独门功夫,各门皆有桩功。练拳离不开站桩。通过站桩,可尽快掌握要领,固定间架。但练拳不能总是站桩,凡事皆有度,过度则适得其反。丹经有“静坐孤修气转枯”之说,站桩也是“久站伤骨”,务要动静结合,合理适度为妙。
芗翁一生力倡发挥潜能,反对花拳绣腿,追求实战真功。他主张在实践中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崇尚科学,外练内悟。先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若一味求功,方法不当则伤身,“健武一体”乃武学之本。所以,先生到了老年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健身养生上,养生桩也只是在先生晚年才固定下来的,亦不过符合《太极拳论》“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图做技艺之末”的论述。
其实,前人早就有“三分练、七分养”之说,养是内炼,内炼优于外练。拳不过攻防,法不离奇正,变不离虚实,功不出软硬,用不过刚柔,打不离进退。柔虽能克刚,但刚也能制柔;四两能拨千斤,一力也可降十会。总之,拳术要精益求精,练拳要取长补短,拳学研究要求同存异。惟此,中华武学才能昌盛繁荣、发扬光大。
大成拳之名虽然是王芗斋先生被动接受的,但却是先生精心打造的、集各家之大成的优秀拳种。我们不仅希望大成拳友继承先生遗志,将大成拳发扬光大,也希望其它门派的朋友继承、发扬传统拳学精华,防微杜渐,创新求实,学习芗翁的集大成思想,破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求真功,求真技,让中华武学健康发展!
大凡成事者,分大、中、小三成,抑或上、中、下三成,每成为一乘,大成者即大乘。各家皆有大成,皆以神意为先,以内功为先机,以法简效宏为妙用。先生以原传形意为基础,以意动为先导,吸纳了太极、八卦及少林诸拳法之精华,使武术归其真义,而自成一派,其尚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品质乃是后世之楷模。先生胸怀博大,有海纳百川之气概。先生崇尚科学,但不否认传统,继承和发扬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恢复了拳术的真实面貌。
人的活动由思想支配,即受意识控制,所以先生初始称此拳为“意拳”,而不叫“大成拳”。先生早年称之为“意动”,即以内动带外动之意。先生的主张并非创新,只不过抓住了拳术的核心本质而已。
太极拳练的是骨撑、筋伸、肉松,养的是浩然之气,用的是惊炸崩力,求的是棉里裹铁、刚柔相济。大成拳的整劲与形意拳元二,与太极拳的棚劲和“身备五弓”只是说法上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说,无论大成拳还是太极、形意、八卦,都未出内家拳之范畴,都不过是借拳架和站桩练功夫而已。尽管人门不同,方法略异,出功有早晚,但要领、内在本质相通。
先生教拳不仅重意,也是因人而异的,即所谓“似我者活,象我者死”。先生教拳,重在要领的掌握和心法的传授,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这可在先生早年教拳的经历中看出。
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王芗斋先生的拳学,不仅要学其拳,更要学习先生的拳风、拳德,抓住拳学的内涵,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更不能走先生所否的“重形轻意”的老路。而今有些练大成拳的朋友,不仅未人流,更缺少谦恭,仅站几个桩,就以为什么都会了,其他拳法都不行,此弊不言而喻。
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时下,有些大成拳友有“桩功万能”之说。其实,大成拳不仅有站桩,还有单操、试力、心法、断手、战术等。站桩只是练拳的基础,动起来才是拳;桩是死的,而拳是活的。站桩也非大成拳的独门功夫,各门皆有桩功。练拳离不开站桩。通过站桩,可尽快掌握要领,固定间架。但练拳不能总是站桩,凡事皆有度,过度则适得其反。丹经有“静坐孤修气转枯”之说,站桩也是“久站伤骨”,务要动静结合,合理适度为妙。
芗翁一生力倡发挥潜能,反对花拳绣腿,追求实战真功。他主张在实践中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崇尚科学,外练内悟。先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若一味求功,方法不当则伤身,“健武一体”乃武学之本。所以,先生到了老年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健身养生上,养生桩也只是在先生晚年才固定下来的,亦不过符合《太极拳论》“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图做技艺之末”的论述。
其实,前人早就有“三分练、七分养”之说,养是内炼,内炼优于外练。拳不过攻防,法不离奇正,变不离虚实,功不出软硬,用不过刚柔,打不离进退。柔虽能克刚,但刚也能制柔;四两能拨千斤,一力也可降十会。总之,拳术要精益求精,练拳要取长补短,拳学研究要求同存异。惟此,中华武学才能昌盛繁荣、发扬光大。
大成拳之名虽然是王芗斋先生被动接受的,但却是先生精心打造的、集各家之大成的优秀拳种。我们不仅希望大成拳友继承先生遗志,将大成拳发扬光大,也希望其它门派的朋友继承、发扬传统拳学精华,防微杜渐,创新求实,学习芗翁的集大成思想,破除门户之见,取长补短,求真功,求真技,让中华武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