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偷菜”等游戏风靡白领圈之后,雨后春笋般的网页游戏开发团队已在2009年获得總计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在“宅经济”带动下,细分电子商务、SNS社交网站、无线互联网、视频行业等领域呈现明显增长势头。其中,SNS社交网站的细分化发展更是风生水起。《新民周刊》此次聚焦的两家SNS社交网站分别针对高端商务人群和低龄儿童展开“攻势”,其商业“钱景”令人振奋。
“关系”,在以人情为主的中国商业社会中,重要而又十分微妙。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是比知识、技能、创造力更加稀缺的重要资源。然而,想打“关系”主意的又何止只是中国人,在以公事公办、“生意就是生意”为信条的欧美社会,一些网站通过“六度空间理论”和互联网Web2.0社区成功演绎和实践了“事业即人脉”的全新商业人际网络理念。
再造美国梦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快速蔓延,互联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殃及池鱼,然而有一家叫LinkedIn的美国网站访问量却呈现几何级数的激增,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金融危机之下,职业人士人心惶惶,要么担心失业,要么不得不重找工作。登录商务社交网站成为他们寻求机会的一根“救命稻草”。LinkedIn.com由社交类网站一举成为全美最大的招聘性网站,与facebook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一家管商务社交,一家管生活社交。
眼下,LinkedIn.com已经拥有3000多万商务人群,覆盖美国50%以上的白领人群,年收入1亿美元以上,市值超10亿美元,在它的企业用户与合作伙伴清单中,微软、苹果、Google、黑莓这样的名字随处可见,在美国成了主流职场人群社交中随时用到的“LinkedIn名片”。
LinkedIn最早实行的是邀请制,即必须有朋友已经是LinkedIn的会员,受到朋友邀请之后才能成为其会员。入会以后,会员必须如实填写自己的商务档案,包括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求职经历。用户可以建立和维护自己朋友网络,在朋友间共享自己最新的商业或职场动态信息,同时也关注朋友们的动态与信息,在群组中共享最新的商业、职场和学习培训的资料、动态与机会。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和国内目前的社交网站没什么不同。LinkedIn最特别之处在于通过收费机制过滤了大批无效的交友请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来的六度空间理论,“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此看来,我们只要通过网站找对了人,很快就能和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搭上线。
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这个网站肯定希望认识和他级别相当的人,而不是被大量的毛头小子们骚扰,所以LinkedIn网站对两人之间加为一度关系有着严格限制。一个陌生人想要认识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必须付出金钱的代价。LinkedIn推出直邮业务,你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付费向特定人群发送邮件,也就是说你要认识一个陌生人,至少要付出50到100美元的代价。如此一来,人们认识陌生人的目的性就会非常强烈而明确了。
在非英语系的国家中,德国的Xing和法国的Viadeo分别占据了各自市场中的统治地位,在目标人群中的到达率均超过了50%。这类商务社交网站不仅再次演绎了互联网创意在资本市场的神化,而且实实在在地通过他们的产品与服务将人际关系资源社会化,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模仿成先烈
自古以来就不乏“名帖”、“介绍信”这些关系工具的中国,“关系生产力”进化到什么程度了呢?传统的生意场和职场上,“认识人好办事”的规律自是难以逃脱,无论是做推销还是找工作,甚至是招贤纳士。
上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创新,提供了不依托社会关系,让陌生人也可以开始做生意的机会,但当所有陌生人都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竞争有限的生意机会时,效率和信任仍然是很尖锐的矛盾。而提到互联网的SNS(社会关系网络服务),人们耳熟能详的开心网、人人网给用户带来的显性价值似乎更体现在熟人之间通过社交游戏进行互动,而非提炼人脉价值提升商业活动效率的工具。
在中国难道没有LinkedIn的模仿者和超越者?当然不是。
互联网领域的业内人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市场空白,第一波商务社交网站的创业潮甚至在5年多前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天际网、联络家和若邻网等,遗憾的是这些网站有的早早夭折,有的虽然存在但却在沉寂中苦苦前行,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给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都非常低,其产品和用户群都在逐渐失去商务的特色。德国的Xing也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中国的试水,但直至今天已经低调淡出。正是因为这第一轮并不成功的尝试,使很多人开始怀疑是否LinkedIn为代表的商务社交网站模式在中国是否天生就水土不服。
天际网的创业成员张月指出,早期的商务社交网站刚开始也遵循了邀请制,拥有了一批名牌大学毕业且拥有3-4年工作经验的优质活跃用户。但是迫于种种压力,开始急于追求注册人数的增加而放松了质量和品牌的管理。特别是校园推广以后,导致整个社区大量充斥在校大学生,“他们可能未来是我们的客户,但现在一进来,一下子就混淆了社区文化。一些高端客户刚开始还对收到大学生的推荐信、求职信抱有好感,但当这种交友邀请成排山倒海之势时,客户肯定就招架不住了。”
会员成份复杂,再加上产品设计上的先天不足,第一代商务社交网站折戟沉沙,成为先烈。但先行者们的判断却依然未发生变化——其实在中国,“关系”在商业社会中的地位甚至比西方更加重要。只是,在中国关系往往被看做私人的“资本”,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关系的不对称性造成信息传递的低效率和整个商业环境的不透明。例如,企业招聘难和大学生找工作难之间难解的矛盾,有热情和实力的创业者却陷入无法找到资金支持的窘境。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也体现在整个商业社会的运行效率之上,而这正是商务型社交网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式变通
最近,一个叫“优士(Ushi.cn)”的商务社交网站开始在小圈子中悄然风靡起来。让人颇感惊奇的是,这家目前成立只有3个月历史的小网站却得到了一批商界领袖的共同支持,并承诺成为优士的创始会员。这其中有中国地区各大风险投资的创始人及合伙人,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中卓有成就的职业经理人,也有在各自领域中风生水起的创业企业家,甚至还包括Xing和若邻的创始人和前任CEO。与通常的作秀不同,这些人都是“优士”上的真实注册用户并开始在上面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还积极向身边的朋友发送加入邀请。
优士网的创始会员中包括许嘉荣(嘉丰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世默(成为基金创始人及执行董事)、田毓中(PayPal贝宝中国公司总经理)、孙炯(阿里巴巴日本首席运营官)、包凡(华兴资本CEO)等人。
据优士网的CEO及创始人卢汉森(Dominic Penaloza)介绍,之所以从一开始就能够吸引这些高端的商业社会和职场精英人士成为优士的会员,一方面是这些人非常了解LinkedIn在美国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一直苦于中国本土在优士网之前并没有本质上真正近似于LinkedIn的服务BSNS服务。优士不追求单纯的人气和眼球、从一开始就致力打造严肃、高端、真正将商业人脉资源社会化的追求,与他们的迫切所需一拍即合。
卢汉森(Dominic Penaloza)是一位在上海生活了7年多,有着中国和菲律宾血统的加拿大人。卢汉森说,他自己本身就是LinkedIn的一个忠实用户,深刻体会到了LinkedIn给美国商业环境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惊讶于为什么中国没有本质上真正近似于inkedIn服务的同时,一年多以来他一直在考虑在中国创建的商务社交网站的可行性。
他将第一批探索者的不成功归结于品牌的薄弱以及对用户和关系质量的控制不力,这些原因导致网站的运营陷入恶性循环,用户的商务需求在其中无法得到良好满足。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进入的时机。中国互联网在当年的发展程度当时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商务社交网站的健康发展,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开始一个好的模式往往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
没有游戏,没有八卦,也没有隐私挖掘与集体偷窥,优士网的产品几乎简单到了极致,看起来很像LinkedIn早期的版本,同时又融入了很多互动和共享的元素,有着facebook的影子。卢汉森深信一个社交网站的前5000个用户将决定了网站今后的扩展空间和文化基调,为了保证加入会员的质量,优士网采取“邀请准入”的模式,即只有得到优士会员的邀请才有资格注册加入。而且,对于早期加入的会员,还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档案的完整度进行审核,这些举措都与其他常见的SNS网站背道而驰。优士还在产品中引入了全面的隐私设定机制,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诸如垃圾消息、无关骚扰,创造了一个专业纯净的商务交流空间。卢汉森甚至开玩笑地说,公司老板讨厌开心网,因为员工在占用工作时间进行娱乐,但他们一定会欢迎优士网,因为这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变得更加优秀。
优士网的另一个大胆创举是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基础上,还为满足高端个人会员即公司企业用户的资源服务需求提供了付费服务。在中国互联网界,似乎除了广告费和游戏费之外,服务商很难收取费用。同时为了人气和眼球的竞争,即便有可能收费的业务最终也被迫实行免费。那么在这样一个消费者习惯于免费的大产业环境中,优士网的收费策略是否有机会呢?
卢汉森就此谈到了优士的理念和他本人对BSNS用户需求的洞察。他说,因为语言和家庭背景的天然优势,他对欧美和亚洲互联网市场和用户都有比较多的了解。在欧美,人们认同没有免费午餐的理念,用户为互联网服务付费,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个质量包括快速,稳定,隐私安全,用户体验连续,不被广告骚扰和打断,可以说在互联网产业的供应能力范畴内,用户通过付费实现所欲即所得。
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用户充分享受了互联网的免费资源,同时习惯于生存在隐私泄露、使用流程被强行打断、垃圾信息骚扰、无关信息致使传输降低速度等诸如此类的恶劣环境中,以至于逐渐麻木,不知道自己的效率和生命正在被谋杀。对于以娱乐和消遣为目的的互联网服务,用户的容忍度高到了极致,所以这一领域的互联网服务仍然飞速发展。而在以商业和效率为核心价值的互联网领域,免费策略已经造成的双输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鲜有成功的互联网付费服务模式和服务商出现,更多的是像百度那样靠广告收入支持。
对于优士网来说,从一开始就锁定了纯商业目的的高端人群,并专注于为满足他们的资源共享需求提供产品与服务——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对效率价值的共识成为付费模式的坚实基础。“比起在虚拟社区为朋友间的消遣和面子花真金白银去买一件并不存在的‘衣服’来说,在一个基于网络的真实商业社会中,为了解决业务难题,拓展业务领域,获得企业急需的人才,抓住一闪即逝的职业发展机遇,我们相信他们更愿意为这即将被挖掘实现的巨大商业价值付出小小的费用。对用户来说,这不僅是一笔超级划算的交易和投资,同时付费本身也是他们更加信任和长期依赖这个高端社区的基础之一。”
“我们并不期望改变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免费午餐的大环境,但我们要为追求严肃价值、优质体验和服务效率的客户打造一片纯净的BSNS天空。我们将乐于看到我们的创举和坚持最终让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更加丰富、完善、健康和持久。”
在以娱乐为主导的中国互联网中,优士网能否实现成功的突围,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不过仅从它的经营模式和起步阶段的发展历程来看,优士网可能在填补中国BSNS市场空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关系”,在以人情为主的中国商业社会中,重要而又十分微妙。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是比知识、技能、创造力更加稀缺的重要资源。然而,想打“关系”主意的又何止只是中国人,在以公事公办、“生意就是生意”为信条的欧美社会,一些网站通过“六度空间理论”和互联网Web2.0社区成功演绎和实践了“事业即人脉”的全新商业人际网络理念。
再造美国梦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快速蔓延,互联网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殃及池鱼,然而有一家叫LinkedIn的美国网站访问量却呈现几何级数的激增,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金融危机之下,职业人士人心惶惶,要么担心失业,要么不得不重找工作。登录商务社交网站成为他们寻求机会的一根“救命稻草”。LinkedIn.com由社交类网站一举成为全美最大的招聘性网站,与facebook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一家管商务社交,一家管生活社交。
眼下,LinkedIn.com已经拥有3000多万商务人群,覆盖美国50%以上的白领人群,年收入1亿美元以上,市值超10亿美元,在它的企业用户与合作伙伴清单中,微软、苹果、Google、黑莓这样的名字随处可见,在美国成了主流职场人群社交中随时用到的“LinkedIn名片”。
LinkedIn最早实行的是邀请制,即必须有朋友已经是LinkedIn的会员,受到朋友邀请之后才能成为其会员。入会以后,会员必须如实填写自己的商务档案,包括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求职经历。用户可以建立和维护自己朋友网络,在朋友间共享自己最新的商业或职场动态信息,同时也关注朋友们的动态与信息,在群组中共享最新的商业、职场和学习培训的资料、动态与机会。
这一切看上去似乎和国内目前的社交网站没什么不同。LinkedIn最特别之处在于通过收费机制过滤了大批无效的交友请求。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来的六度空间理论,“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此看来,我们只要通过网站找对了人,很快就能和比尔·盖茨和乔布斯搭上线。
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这个网站肯定希望认识和他级别相当的人,而不是被大量的毛头小子们骚扰,所以LinkedIn网站对两人之间加为一度关系有着严格限制。一个陌生人想要认识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必须付出金钱的代价。LinkedIn推出直邮业务,你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付费向特定人群发送邮件,也就是说你要认识一个陌生人,至少要付出50到100美元的代价。如此一来,人们认识陌生人的目的性就会非常强烈而明确了。
在非英语系的国家中,德国的Xing和法国的Viadeo分别占据了各自市场中的统治地位,在目标人群中的到达率均超过了50%。这类商务社交网站不仅再次演绎了互联网创意在资本市场的神化,而且实实在在地通过他们的产品与服务将人际关系资源社会化,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模仿成先烈
自古以来就不乏“名帖”、“介绍信”这些关系工具的中国,“关系生产力”进化到什么程度了呢?传统的生意场和职场上,“认识人好办事”的规律自是难以逃脱,无论是做推销还是找工作,甚至是招贤纳士。
上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创新,提供了不依托社会关系,让陌生人也可以开始做生意的机会,但当所有陌生人都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竞争有限的生意机会时,效率和信任仍然是很尖锐的矛盾。而提到互联网的SNS(社会关系网络服务),人们耳熟能详的开心网、人人网给用户带来的显性价值似乎更体现在熟人之间通过社交游戏进行互动,而非提炼人脉价值提升商业活动效率的工具。
在中国难道没有LinkedIn的模仿者和超越者?当然不是。
互联网领域的业内人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市场空白,第一波商务社交网站的创业潮甚至在5年多前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天际网、联络家和若邻网等,遗憾的是这些网站有的早早夭折,有的虽然存在但却在沉寂中苦苦前行,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给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都非常低,其产品和用户群都在逐渐失去商务的特色。德国的Xing也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中国的试水,但直至今天已经低调淡出。正是因为这第一轮并不成功的尝试,使很多人开始怀疑是否LinkedIn为代表的商务社交网站模式在中国是否天生就水土不服。
天际网的创业成员张月指出,早期的商务社交网站刚开始也遵循了邀请制,拥有了一批名牌大学毕业且拥有3-4年工作经验的优质活跃用户。但是迫于种种压力,开始急于追求注册人数的增加而放松了质量和品牌的管理。特别是校园推广以后,导致整个社区大量充斥在校大学生,“他们可能未来是我们的客户,但现在一进来,一下子就混淆了社区文化。一些高端客户刚开始还对收到大学生的推荐信、求职信抱有好感,但当这种交友邀请成排山倒海之势时,客户肯定就招架不住了。”
会员成份复杂,再加上产品设计上的先天不足,第一代商务社交网站折戟沉沙,成为先烈。但先行者们的判断却依然未发生变化——其实在中国,“关系”在商业社会中的地位甚至比西方更加重要。只是,在中国关系往往被看做私人的“资本”,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关系的不对称性造成信息传递的低效率和整个商业环境的不透明。例如,企业招聘难和大学生找工作难之间难解的矛盾,有热情和实力的创业者却陷入无法找到资金支持的窘境。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也体现在整个商业社会的运行效率之上,而这正是商务型社交网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式变通
最近,一个叫“优士(Ushi.cn)”的商务社交网站开始在小圈子中悄然风靡起来。让人颇感惊奇的是,这家目前成立只有3个月历史的小网站却得到了一批商界领袖的共同支持,并承诺成为优士的创始会员。这其中有中国地区各大风险投资的创始人及合伙人,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中卓有成就的职业经理人,也有在各自领域中风生水起的创业企业家,甚至还包括Xing和若邻的创始人和前任CEO。与通常的作秀不同,这些人都是“优士”上的真实注册用户并开始在上面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还积极向身边的朋友发送加入邀请。
优士网的创始会员中包括许嘉荣(嘉丰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世默(成为基金创始人及执行董事)、田毓中(PayPal贝宝中国公司总经理)、孙炯(阿里巴巴日本首席运营官)、包凡(华兴资本CEO)等人。
据优士网的CEO及创始人卢汉森(Dominic Penaloza)介绍,之所以从一开始就能够吸引这些高端的商业社会和职场精英人士成为优士的会员,一方面是这些人非常了解LinkedIn在美国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一直苦于中国本土在优士网之前并没有本质上真正近似于LinkedIn的服务BSNS服务。优士不追求单纯的人气和眼球、从一开始就致力打造严肃、高端、真正将商业人脉资源社会化的追求,与他们的迫切所需一拍即合。
卢汉森(Dominic Penaloza)是一位在上海生活了7年多,有着中国和菲律宾血统的加拿大人。卢汉森说,他自己本身就是LinkedIn的一个忠实用户,深刻体会到了LinkedIn给美国商业环境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惊讶于为什么中国没有本质上真正近似于inkedIn服务的同时,一年多以来他一直在考虑在中国创建的商务社交网站的可行性。
他将第一批探索者的不成功归结于品牌的薄弱以及对用户和关系质量的控制不力,这些原因导致网站的运营陷入恶性循环,用户的商务需求在其中无法得到良好满足。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进入的时机。中国互联网在当年的发展程度当时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商务社交网站的健康发展,在一个错误的时机开始一个好的模式往往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
没有游戏,没有八卦,也没有隐私挖掘与集体偷窥,优士网的产品几乎简单到了极致,看起来很像LinkedIn早期的版本,同时又融入了很多互动和共享的元素,有着facebook的影子。卢汉森深信一个社交网站的前5000个用户将决定了网站今后的扩展空间和文化基调,为了保证加入会员的质量,优士网采取“邀请准入”的模式,即只有得到优士会员的邀请才有资格注册加入。而且,对于早期加入的会员,还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档案的完整度进行审核,这些举措都与其他常见的SNS网站背道而驰。优士还在产品中引入了全面的隐私设定机制,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诸如垃圾消息、无关骚扰,创造了一个专业纯净的商务交流空间。卢汉森甚至开玩笑地说,公司老板讨厌开心网,因为员工在占用工作时间进行娱乐,但他们一定会欢迎优士网,因为这可以让自己的员工变得更加优秀。
优士网的另一个大胆创举是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基础上,还为满足高端个人会员即公司企业用户的资源服务需求提供了付费服务。在中国互联网界,似乎除了广告费和游戏费之外,服务商很难收取费用。同时为了人气和眼球的竞争,即便有可能收费的业务最终也被迫实行免费。那么在这样一个消费者习惯于免费的大产业环境中,优士网的收费策略是否有机会呢?
卢汉森就此谈到了优士的理念和他本人对BSNS用户需求的洞察。他说,因为语言和家庭背景的天然优势,他对欧美和亚洲互联网市场和用户都有比较多的了解。在欧美,人们认同没有免费午餐的理念,用户为互联网服务付费,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个质量包括快速,稳定,隐私安全,用户体验连续,不被广告骚扰和打断,可以说在互联网产业的供应能力范畴内,用户通过付费实现所欲即所得。
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用户充分享受了互联网的免费资源,同时习惯于生存在隐私泄露、使用流程被强行打断、垃圾信息骚扰、无关信息致使传输降低速度等诸如此类的恶劣环境中,以至于逐渐麻木,不知道自己的效率和生命正在被谋杀。对于以娱乐和消遣为目的的互联网服务,用户的容忍度高到了极致,所以这一领域的互联网服务仍然飞速发展。而在以商业和效率为核心价值的互联网领域,免费策略已经造成的双输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鲜有成功的互联网付费服务模式和服务商出现,更多的是像百度那样靠广告收入支持。
对于优士网来说,从一开始就锁定了纯商业目的的高端人群,并专注于为满足他们的资源共享需求提供产品与服务——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对效率价值的共识成为付费模式的坚实基础。“比起在虚拟社区为朋友间的消遣和面子花真金白银去买一件并不存在的‘衣服’来说,在一个基于网络的真实商业社会中,为了解决业务难题,拓展业务领域,获得企业急需的人才,抓住一闪即逝的职业发展机遇,我们相信他们更愿意为这即将被挖掘实现的巨大商业价值付出小小的费用。对用户来说,这不僅是一笔超级划算的交易和投资,同时付费本身也是他们更加信任和长期依赖这个高端社区的基础之一。”
“我们并不期望改变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免费午餐的大环境,但我们要为追求严肃价值、优质体验和服务效率的客户打造一片纯净的BSNS天空。我们将乐于看到我们的创举和坚持最终让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更加丰富、完善、健康和持久。”
在以娱乐为主导的中国互联网中,优士网能否实现成功的突围,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不过仅从它的经营模式和起步阶段的发展历程来看,优士网可能在填补中国BSNS市场空白的竞争中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