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1988年至2002年间出任人民日报社常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也曾任常驻美国首席记者,历时4年。回国后,有朋友和同事让我在巴基斯坦和美国之间做比较,我一下子难以说清楚,真可谓感触良多,一言难尽。两个国家贫富悬殊,反差很大。但就我而言,我在富国过的是“穷日子”,而在穷国却当了4年的“富人”,其原因耐人寻味。
住豪宅
1988年4月,我前往巴基斯坦赴任。到达首都伊斯兰堡人民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站后,想不到竟然是一座豪宅。这是一座两层别墅式楼房,前后都有花园和草坪。当时正值春季,园内鲜花盛开,景色宜人。围墙也修建得相当别致,大铁门颇有气派,客厅后是大餐厅,餐厅后的厨房少说也有30平方米。厨房内有长长的一排橱柜,煤气炉、冰箱、冰柜一应俱全。厨房右侧是便餐厅,再往右是一间大卧室。一层的每个房间都有空调。这处房子的设计很合理,从大门直接进来是走廊,接近房子处有瓷砖屋顶,正好是一个车库,一下车就是入户门,即使下雨也淋不着半点水。
房屋的二层有三间卧室,都有卫生设备。楼上的厅也宽敞明亮,可摆放一个乒乓球台。主卧室向阳,屋内的床和橱柜甚是精美。屋外的阳台相当大,摆放着桌椅,可供大人休闲,孩子们在阳台上骑小自行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初到巴基斯坦时只有我一个人,住着这样的豪宅简直是浪费。其实,这座房子是租的。这个国家贫富悬殊,据说,巴基斯坦的富翁们有个传统,每生一个儿子就修建或者置买一处房产,然后租出去,所得的房租足够供孩子花费、上学甚至出国留学。这处别墅的主人就是一个富家子。
开奔驰
说起记者站的奔驰车,还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最初我的几位前任所开的车都是普通的丰田。第四任钟先生在任满前不久,从首都伊斯兰堡开车前往西北边境省府白沙瓦。这条路崎岖不平,有多处上下山的弯路。在返回的路上钟先生在一处急转弯时不慎翻车掉下深沟,以身殉职。国际部同事们闻讯后非常悲痛,都说老钟如果是开着好一点车,就不会车毁人亡了,纷纷要求报社给驻外记者站配好一点的车。于是,我的前任在接任后,就购买了一辆奔驰车。而巴基斯坦政府对当时驻巴外国记者相当优惠,购置车辆和电器均可免税。于是我一上任就开上了奔驰车。
按照我国政府当年的规定,驻外机构的用车满4年6万公里即可运回国内。当时进口汽车相当难,价格也昂贵。于是报社在达到国家规定后,指示我把现有的这辆车设法运回国内。我的前任已通过中介先订了一辆新奔驰。车到后,记者站院内同时停放了两辆奔驰车,一时引来左邻右舍好奇的目光,连路过上学的学生们也指指点点。新车到手后不久,我先把那辆旧车托运到卡拉奇,再由中国远洋公司运回国内。新奔驰则一直陪伴我4年,被称为“驻巴新闻界第一车”。
当时我的月工资为三百多美元,再加上巴基斯坦物价低廉,特别是蔬菜、水果和鸡蛋比国内还要便宜。应该说,比起当地老百姓来,我在衣食住行诸方面都是相当滋润的。
使仆人
伊斯兰堡当时的治安状况不好,时有入室盗窃案件发生。报社考虑我一个人驻站,为安全起见,批准我雇佣一个看门人。巴基斯坦讲乌尔都语,称仆人为“马里”。我的这位“马里”五十来岁,红胡子,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每天必做5次礼拜,为人特别实在善良。他称我为“老爷”,人比较笨,但很是尽职尽责,每天一早就打扫庭院,然后是护理花草。我去了以后,吩咐马里把后院的草地开出一块小菜地,种了韭菜、黄瓜和西红柿等。他精心栽培浇水,这些菜长得很好。果实成熟后,他摘下来规规矩矩放在我门前,从不擅自食用,只有我让他拿些时,他才拿一小点,还要千恩万谢。特别是每当我外出时,他便老老实实守在大门口,寸步不离,无论多晚也不离开,一直到我回来时给我开门,然后关门。
我在巴基斯坦的那4年平安无事,这个“马里”功不可没。每逢年节,我也给他些“红包”。他最初的工资为每月50美元,当时在巴基斯坦是不错的收入,以后一年每月增加10美元,报社的经费是固定的,只要在开支范围,我就有支配权。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我的后任也一直用他。
享受“最惠国待遇”
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粉碎“四人帮”之后,人民日报社首先在巴基斯坦建立记者站。所以我已是第六位常驻记者。前任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友谊故事,我在任4年也同样身感心受。
首先是中巴友好深入人心,兩国领导人频繁互访。我一到任,恰逢哈克总统即将访华,我便参加了中国驻巴记者对他的联合采访,也是他生前接受中国记者的最后一次采访。哈克总统虽是军人出身,但和新闻界关系很好,对中国记者更是友好。记得采访那天上午,分别代表5家新闻机构的中国记者来到总统府时,他的新闻秘书已在办公室外迎候。进入办公室,哈克起身和记者们一一握手拥抱。侍者送上喷香的奶茶和点心后,哈克和记者们边吃边谈,气氛十分融洽。采访结束后,哈克和记者们亲切合影并共进午餐,还赠送每人一件巴基斯坦特有的大理石手工艺品。第二天,哈克的新闻秘书亲自登门,送来哈克和中国记者的合影。这张放大的8寸照片装帧精美,上有哈克的亲笔签名。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巴基斯坦政局变化,哈克访华未能成行,不出百日,哈克就死于成为千古之谜的空难事件。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这幅照片,作为对哈克总统也是我第一次采访外国总统的纪念。
在任期间,巴基斯坦的历任总统、总理我都采访过,他们和中国记者的关系同样好,采访的气氛也同样融洽。至于采访部长级官员或单位,一般打个电话就行。巴基斯坦的工矿企业更是对中国记者大门常开,视为贵宾。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外交官、记者在巴基斯坦享受的是“最惠国待遇”。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个友谊的小插曲。199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访巴时,我被允许来到专机舷梯旁,直接录下了杨尚昆和伊沙克汗总统的亲切叙旧。我在采访世界闻名的塔贝拉水库大坝时,也受到超规格接待,总工程师陪同我参观了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发电机组重地。
(责编:孙展)
住豪宅
1988年4月,我前往巴基斯坦赴任。到达首都伊斯兰堡人民日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站后,想不到竟然是一座豪宅。这是一座两层别墅式楼房,前后都有花园和草坪。当时正值春季,园内鲜花盛开,景色宜人。围墙也修建得相当别致,大铁门颇有气派,客厅后是大餐厅,餐厅后的厨房少说也有30平方米。厨房内有长长的一排橱柜,煤气炉、冰箱、冰柜一应俱全。厨房右侧是便餐厅,再往右是一间大卧室。一层的每个房间都有空调。这处房子的设计很合理,从大门直接进来是走廊,接近房子处有瓷砖屋顶,正好是一个车库,一下车就是入户门,即使下雨也淋不着半点水。
房屋的二层有三间卧室,都有卫生设备。楼上的厅也宽敞明亮,可摆放一个乒乓球台。主卧室向阳,屋内的床和橱柜甚是精美。屋外的阳台相当大,摆放着桌椅,可供大人休闲,孩子们在阳台上骑小自行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初到巴基斯坦时只有我一个人,住着这样的豪宅简直是浪费。其实,这座房子是租的。这个国家贫富悬殊,据说,巴基斯坦的富翁们有个传统,每生一个儿子就修建或者置买一处房产,然后租出去,所得的房租足够供孩子花费、上学甚至出国留学。这处别墅的主人就是一个富家子。
开奔驰
说起记者站的奔驰车,还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最初我的几位前任所开的车都是普通的丰田。第四任钟先生在任满前不久,从首都伊斯兰堡开车前往西北边境省府白沙瓦。这条路崎岖不平,有多处上下山的弯路。在返回的路上钟先生在一处急转弯时不慎翻车掉下深沟,以身殉职。国际部同事们闻讯后非常悲痛,都说老钟如果是开着好一点车,就不会车毁人亡了,纷纷要求报社给驻外记者站配好一点的车。于是,我的前任在接任后,就购买了一辆奔驰车。而巴基斯坦政府对当时驻巴外国记者相当优惠,购置车辆和电器均可免税。于是我一上任就开上了奔驰车。
按照我国政府当年的规定,驻外机构的用车满4年6万公里即可运回国内。当时进口汽车相当难,价格也昂贵。于是报社在达到国家规定后,指示我把现有的这辆车设法运回国内。我的前任已通过中介先订了一辆新奔驰。车到后,记者站院内同时停放了两辆奔驰车,一时引来左邻右舍好奇的目光,连路过上学的学生们也指指点点。新车到手后不久,我先把那辆旧车托运到卡拉奇,再由中国远洋公司运回国内。新奔驰则一直陪伴我4年,被称为“驻巴新闻界第一车”。
当时我的月工资为三百多美元,再加上巴基斯坦物价低廉,特别是蔬菜、水果和鸡蛋比国内还要便宜。应该说,比起当地老百姓来,我在衣食住行诸方面都是相当滋润的。
使仆人
伊斯兰堡当时的治安状况不好,时有入室盗窃案件发生。报社考虑我一个人驻站,为安全起见,批准我雇佣一个看门人。巴基斯坦讲乌尔都语,称仆人为“马里”。我的这位“马里”五十来岁,红胡子,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每天必做5次礼拜,为人特别实在善良。他称我为“老爷”,人比较笨,但很是尽职尽责,每天一早就打扫庭院,然后是护理花草。我去了以后,吩咐马里把后院的草地开出一块小菜地,种了韭菜、黄瓜和西红柿等。他精心栽培浇水,这些菜长得很好。果实成熟后,他摘下来规规矩矩放在我门前,从不擅自食用,只有我让他拿些时,他才拿一小点,还要千恩万谢。特别是每当我外出时,他便老老实实守在大门口,寸步不离,无论多晚也不离开,一直到我回来时给我开门,然后关门。
我在巴基斯坦的那4年平安无事,这个“马里”功不可没。每逢年节,我也给他些“红包”。他最初的工资为每月50美元,当时在巴基斯坦是不错的收入,以后一年每月增加10美元,报社的经费是固定的,只要在开支范围,我就有支配权。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我的后任也一直用他。
享受“最惠国待遇”
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粉碎“四人帮”之后,人民日报社首先在巴基斯坦建立记者站。所以我已是第六位常驻记者。前任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友谊故事,我在任4年也同样身感心受。
首先是中巴友好深入人心,兩国领导人频繁互访。我一到任,恰逢哈克总统即将访华,我便参加了中国驻巴记者对他的联合采访,也是他生前接受中国记者的最后一次采访。哈克总统虽是军人出身,但和新闻界关系很好,对中国记者更是友好。记得采访那天上午,分别代表5家新闻机构的中国记者来到总统府时,他的新闻秘书已在办公室外迎候。进入办公室,哈克起身和记者们一一握手拥抱。侍者送上喷香的奶茶和点心后,哈克和记者们边吃边谈,气氛十分融洽。采访结束后,哈克和记者们亲切合影并共进午餐,还赠送每人一件巴基斯坦特有的大理石手工艺品。第二天,哈克的新闻秘书亲自登门,送来哈克和中国记者的合影。这张放大的8寸照片装帧精美,上有哈克的亲笔签名。万万没想到的是,因巴基斯坦政局变化,哈克访华未能成行,不出百日,哈克就死于成为千古之谜的空难事件。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这幅照片,作为对哈克总统也是我第一次采访外国总统的纪念。
在任期间,巴基斯坦的历任总统、总理我都采访过,他们和中国记者的关系同样好,采访的气氛也同样融洽。至于采访部长级官员或单位,一般打个电话就行。巴基斯坦的工矿企业更是对中国记者大门常开,视为贵宾。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外交官、记者在巴基斯坦享受的是“最惠国待遇”。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个友谊的小插曲。199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访巴时,我被允许来到专机舷梯旁,直接录下了杨尚昆和伊沙克汗总统的亲切叙旧。我在采访世界闻名的塔贝拉水库大坝时,也受到超规格接待,总工程师陪同我参观了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发电机组重地。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