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杨柠溪,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之后分别在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武汉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毋庸置疑,志愿填报确实很重要。同一个分数,有些同学可能压着分数线被“北上广”的某所名校录取,而有些同学只能勉勉强强去读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甚至掉档。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无法兼顾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下,是该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地域真的重要吗?要不要为了“双一流”高校而选择欠发达地区?如果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不热门,是否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考生常常会有诸如此类的困惑。接下来,我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身边朋友走过的“坦途”,和大家聊聊志愿填报那些事儿。
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让我拥有复合的专业背景
我先简单介绍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历:文学(本科)—哲学(硕士)—医学(博士)。三个专业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从本科到博士阶段,我做的是同一件事情。本科期间,我常常去医院做志愿者,深感医务人员的不易和生命的无常,觉得医院是个最有故事、最有思想内涵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写一部出色的医疗剧,但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再加上父母是医生,于是我对医学的兴趣愈加浓厚,并在硕士阶段选择了与医学伦理、哲学相关的研究方向,算是理科、文科的交叉学科,之后在博士阶段侧重于研究医学心理学。我认为从本科到博士的三个研究方向是有一定联系且不断深入的,这样复合的专业背景对我自身的文艺创作是非常有用的,也是我遵从内心的一种选择。
然而,在就业时,我也遭遇了一些难题,因为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要求应聘者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一致,特别是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单位。凡事有利有弊,总要有所取舍。所以,如果让我解答开篇的那些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专业选择方面,怀揣理想,兼顾现实形势。如果有意继续深造,专业背景要尽可能连贯,毕竟找到不同专业的契合点不容易。当然,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兴趣点,梦想也是可以更改的,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将梦想做成终生的事业。
兴趣和专业是可以兼顾的
接下来说说我身边朋友的情况,也许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我的朋友A是一个语言达人,非常有语言天赋,高中时不仅语文、英语成绩好,日语也讲得很流利。填志愿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会选择外语专业,但他觉得自己更喜欢商科,语言只是个工具。于是,为了兼顾语言天赋以及自身兴趣,加之家庭条件优越,最后他选择了一所“985工程”大学的“2+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获得中外双学位,后来又到美国读了金融学硕士,现在在香港从事金融工作。这样的高考志愿和职业发展就是与他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而且他现在的职业发展也非常不错。
再说说朋友B,他是典型的一专多能型达人,兴趣广泛,对文科、理科都很感兴趣。他在本科读了计算机和经济学双学位,现在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同时也很关注经济动向,以后可能会去与经济金融相关的机构做研发工作。
所以,我认为兴趣和专业是可以兼顾的,主要是看自己如何权衡。
当然,我说的这两位朋友都比较幸运,他们在高中时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大学时如愿以偿。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事情的发展走向与你预想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同学认真研究了志愿资料,咨询了诸多师友,如愿到理想的城市和学校就读理想的专业,但最后却发现专业的实际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学校也和自己想象的有好大差距,悔之晚矣。当然,也有些同学阴差阳错被自己不喜欢的城市的高校录取,意外地读了之前没听说过的专业,最后学有所成,也深深爱上了那个城市,甚至后来深造或者工作都留在了那里。所以,站在十七八岁的路口,千万不要过分纠结,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扇门到底会在何时何地打开,所以不如着眼当下,努力考个更高的分数,在报考时才有更多的选择权。
提建议,助你金榜题名
最后我想提几条建议,供广大考生参考。
第一,建议同学们在高中课余时间尽量多涉猎课外读物,多参加社团活动,从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擅长的领域,比如喜欢演讲和编排节目,那就可以考虑编导专业,并提前准备艺考。总之,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你只有真正热爱一门学科,才能把它学好。就算是大众眼中的冷门专业,只要你足够努力,一样可以成为这个专业的精英。许多人都认为文史哲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如果你专供某个研究方向,一直读到博士,相信你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举个简单的例子,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文学院的教授都不比数学学院的教授差。
第二,现在就业市场确实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的现象,很多实力稍微强一些的单位都只招聘“211工程”以上层次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如果你选择应用性稍弱的专业,例如文史哲等,如果分数可以达到“211工程”大学的分数线,建议你还是优先考虑这类学校,而不要过分纠结地域。当然,很多“非211工程”行业类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业内影响力都不错,读到这些学校,找工作也是不用愁的。
第三,除非你能考到全省前几名的高分,占尽优势,否则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专业、地域无法兼得,你要在内心有所衡量。建议大家到大的城市去看看,开开眼界,因为见识不一样,格局也会有所差别。
第四,在报志愿时,要先看看心仪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向该校在读的学生咨询具体情况,再做出决定。
第五,对“双胞胎”专业要慎之又慎,看清培养方案再做决定,因为名字上差了一点,但其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园林和园艺,等等。
第六,报考时看清学制,有的专业的学制是五年,比如醫学专业、建筑学专业以及某个“专业+外语强化”培养模式等,还有一些本硕连读的专业也需要多去了解。
·后记·
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专业录取,但是高校还不错,不要冲动地做出复读的决定。如果录取结果并不是完全难以接受,建议安心就读,因为入学后也有转专业的机会,而且如果你足够优秀,大四时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
最后,建议大家多参加各大学高考季的校园开放日活动,这既是一种放松,又能对学校和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可谓两全其美。“因为热爱,所以选择”,祝同学们都能如愿被自己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录取,将这份热爱进行到底!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毋庸置疑,志愿填报确实很重要。同一个分数,有些同学可能压着分数线被“北上广”的某所名校录取,而有些同学只能勉勉强强去读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甚至掉档。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无法兼顾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下,是该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地域真的重要吗?要不要为了“双一流”高校而选择欠发达地区?如果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不热门,是否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考生常常会有诸如此类的困惑。接下来,我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身边朋友走过的“坦途”,和大家聊聊志愿填报那些事儿。
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让我拥有复合的专业背景
我先简单介绍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历:文学(本科)—哲学(硕士)—医学(博士)。三个专业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从本科到博士阶段,我做的是同一件事情。本科期间,我常常去医院做志愿者,深感医务人员的不易和生命的无常,觉得医院是个最有故事、最有思想内涵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写一部出色的医疗剧,但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再加上父母是医生,于是我对医学的兴趣愈加浓厚,并在硕士阶段选择了与医学伦理、哲学相关的研究方向,算是理科、文科的交叉学科,之后在博士阶段侧重于研究医学心理学。我认为从本科到博士的三个研究方向是有一定联系且不断深入的,这样复合的专业背景对我自身的文艺创作是非常有用的,也是我遵从内心的一种选择。
然而,在就业时,我也遭遇了一些难题,因为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要求应聘者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一致,特别是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单位。凡事有利有弊,总要有所取舍。所以,如果让我解答开篇的那些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专业选择方面,怀揣理想,兼顾现实形势。如果有意继续深造,专业背景要尽可能连贯,毕竟找到不同专业的契合点不容易。当然,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兴趣点,梦想也是可以更改的,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将梦想做成终生的事业。
兴趣和专业是可以兼顾的
接下来说说我身边朋友的情况,也许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我的朋友A是一个语言达人,非常有语言天赋,高中时不仅语文、英语成绩好,日语也讲得很流利。填志愿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会选择外语专业,但他觉得自己更喜欢商科,语言只是个工具。于是,为了兼顾语言天赋以及自身兴趣,加之家庭条件优越,最后他选择了一所“985工程”大学的“2+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时获得中外双学位,后来又到美国读了金融学硕士,现在在香港从事金融工作。这样的高考志愿和职业发展就是与他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的,而且他现在的职业发展也非常不错。
再说说朋友B,他是典型的一专多能型达人,兴趣广泛,对文科、理科都很感兴趣。他在本科读了计算机和经济学双学位,现在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同时也很关注经济动向,以后可能会去与经济金融相关的机构做研发工作。
所以,我认为兴趣和专业是可以兼顾的,主要是看自己如何权衡。
当然,我说的这两位朋友都比较幸运,他们在高中时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大学时如愿以偿。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事情的发展走向与你预想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同学认真研究了志愿资料,咨询了诸多师友,如愿到理想的城市和学校就读理想的专业,但最后却发现专业的实际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学校也和自己想象的有好大差距,悔之晚矣。当然,也有些同学阴差阳错被自己不喜欢的城市的高校录取,意外地读了之前没听说过的专业,最后学有所成,也深深爱上了那个城市,甚至后来深造或者工作都留在了那里。所以,站在十七八岁的路口,千万不要过分纠结,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扇门到底会在何时何地打开,所以不如着眼当下,努力考个更高的分数,在报考时才有更多的选择权。
提建议,助你金榜题名
最后我想提几条建议,供广大考生参考。
第一,建议同学们在高中课余时间尽量多涉猎课外读物,多参加社团活动,从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擅长的领域,比如喜欢演讲和编排节目,那就可以考虑编导专业,并提前准备艺考。总之,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你只有真正热爱一门学科,才能把它学好。就算是大众眼中的冷门专业,只要你足够努力,一样可以成为这个专业的精英。许多人都认为文史哲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如果你专供某个研究方向,一直读到博士,相信你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举个简单的例子,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文学院的教授都不比数学学院的教授差。
第二,现在就业市场确实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的现象,很多实力稍微强一些的单位都只招聘“211工程”以上层次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如果你选择应用性稍弱的专业,例如文史哲等,如果分数可以达到“211工程”大学的分数线,建议你还是优先考虑这类学校,而不要过分纠结地域。当然,很多“非211工程”行业类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业内影响力都不错,读到这些学校,找工作也是不用愁的。
第三,除非你能考到全省前几名的高分,占尽优势,否则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专业、地域无法兼得,你要在内心有所衡量。建议大家到大的城市去看看,开开眼界,因为见识不一样,格局也会有所差别。
第四,在报志愿时,要先看看心仪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及向该校在读的学生咨询具体情况,再做出决定。
第五,对“双胞胎”专业要慎之又慎,看清培养方案再做决定,因为名字上差了一点,但其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就会有所不同,比如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园林和园艺,等等。
第六,报考时看清学制,有的专业的学制是五年,比如醫学专业、建筑学专业以及某个“专业+外语强化”培养模式等,还有一些本硕连读的专业也需要多去了解。
·后记·
如果你真的被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专业录取,但是高校还不错,不要冲动地做出复读的决定。如果录取结果并不是完全难以接受,建议安心就读,因为入学后也有转专业的机会,而且如果你足够优秀,大四时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
最后,建议大家多参加各大学高考季的校园开放日活动,这既是一种放松,又能对学校和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可谓两全其美。“因为热爱,所以选择”,祝同学们都能如愿被自己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录取,将这份热爱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