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有时,她是一只优雅灵动的孔雀;有时,她是一棵充满生趣的树;有时,她是一檐润物无声的春雨;有时,她是一团热情流溢的火焰;有时,她是一窗宁静圣洁的月光。但是,她只是她,—个灵魂的舞者,—个自然的精灵。
灼灼莲花瑞,亭亭出水中——至美至真的舞蹈作品
采访约在下午6点整。
“孔雀公主”杨丽萍就在对面,静静地坐着。
民族风格着装,典雅温婉、谦虚可亲。岁月掩饰不住的美丽,使她看起来,就像一棵芭蕉,让人怀疑,此时只需一阵微风,她就会翩翩地舞动起来。特意留意了一下她的手,干净细腻,指甲洁白修长。笔者知道,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它可以变成一只孔雀的翎毛,可以变成一片树叶,可以变成丝丝点点的春雨,也可以变成令天下英雄闻风丧胆的九阴白骨爪。
也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舞蹈家的气质吧,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唯一让人感觉惊艳的人物,就是她饰演的梅超风。然而,如果我们总结她的艺术生涯,这部电视剧却不需要一提。她只是一个舞者。只不过,别人跳舞,用的是身躯,用的是眼神,用的是面部表情,而她,用的是灵魂。
随着言谈的深入,渐渐地透过她的美丽,看到了她的博大精深。
我们谈论一个艺人,还得从其作品说起。
《雀之灵》、《两棵树》、《火》、《拉萨河》、《女儿国》、《雨丝》、《绿色》、《月光》、《岁寒三友一一松、竹、梅》,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等,几乎每一部作品拿出来,都是经典;每一部作品拿出来,都可以探讨半天。这里,我们只简要地说说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成名作,这部作品里,已不是以前孔雀舞那种简单的人对孔雀形态的模仿,而是舞者将自己的灵魂付与了孔雀这个形象,一动一静,举手投足,甚至连指尖,连裙边,都在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追求。
这种舞蹈,离繁华很远,离心灵很近。
不可否认,在晚会节目中,舞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是给歌星伴伴舞,烘托一下气氛而已。只有她的出场,可以令切黯然失色,包括主持人,包括刘德华,包括灯光。笔者无法忘记,那年演出《雀之灵》,她出场时,全家所有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爱好舞蹈的,还是不爱好舞蹈的,都静了下来。
那种震撼人心的唯美,足以让人失语。
现在,人们一提到杨丽萍,就会想到孔雀,想到云南,想到大自然,想到那些让人震撼的神奇与美丽。就凭着这一阶段美轮美奂的舞蹈《两棵树》、《火》、《雨丝》、《月光》等作品,杨丽萍就足以进入一个优秀的舞蹈家的行列。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2003年,创作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杨丽萍对民族传统的完全继承,是她艺术生涯的一次成功突破。这是一部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没有用故事结构,却包容了所有故事内容。全剧共分为“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以及“雀之灵”七个部分,像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整体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身在其中,你会明白,云南美丽动人之处,远远不止是蓝天白云,苍山洱海。
时任云南省省委副书记的丹增同志看完演出后,将它定调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云南文化的又一力作。
杨丽萍并没有停止自己艺术的步伐。2009年,《云南的响声》的问世,是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更难能可贵的探索的一步。与《云南映象》以歌舞为主不同,《云南的响声》是以声音为主,通过各种道具来模拟云南自然中、生活里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全剧分为八个部分“序”“胎音”、“催生”、“太阳雨”、“公老虎和母老虎”、“雀神怪鸟”、“最后的马帮”、“喝醉了的鼓”、“尾声”。演员们用原生态的形式充分表达了所想衍生的内容。仿佛云南的每一片叶子都会跳舞,每一块石头都会唱歌,连蝴蝶拍翅膀的声音都是节奏,谷子拔节的声音都是旋律。无论是信手拈来的烟盒、树叶、麦子,还是劳作用的锄头钉耙、水车石磨,以及云南的民族民间乐器,都被搬上舞台。
置身其中,你会理解,什么叫“天籁”。
如今,杨丽萍已经成了舞蹈和美丽的代名词,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且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名誉。然而,她却认为自己只是个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农民。“我就是那个一心一意耕种的农民。我们好好跳舞,很有感觉地跳,很有感情地跳,用我们的灵魂跳,我们自然会感动观众,让他们买票来看我们的演出。跳舞的人和看舞的人同时得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和每个农民一样,杨丽萍始终对生育自己的那方红土地保持着深深的爱。
杨丽萍很欣赏一句话“生命就像一朵荷花”。
她就是这样一朵荷花,扎根于红土地,向人间绽开的,除了苦的莲心之外,都是美丽。
我思故我在,妙参造化功——独到创新的艺术理念
能在艺术之路上走这么远,能创作出这些有新意有重量的作品,绝不会是偶然。
同所有杰出的艺术家一样,杨丽萍做到了这两条:一是对艺术的热爱:二是对艺术的独到而正确的理解。因为热爱,才会让坚持变得容易做到:因为独到的理解,才会有艺术的创新,因为正确的理解,创新,才会有重量。
杨丽萍对舞蹈的热爱,是勿庸置疑的。舞蹈对于她而言,是一种语言,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信仰,是她生命的意义。“我就是要把生命的意义跳出来。”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不顾艰辛地跋涉十几万公里,去了解云南各民族的舞蹈: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看到云南民族歌舞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感到痛心疾首: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投资方撤出的时候,冒着经济破产的风险,想尽办法,毅然地创作《云南映象》;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本可以坐享其成的她,还成天奔波在各种舞蹈的排练现场。
一句话,她就是为舞蹈而生的。
和大多数舞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杨丽萍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对舞蹈独特而正确的理解。很多都是前人没有表述过的。或许,她没有把其完整地整理出来阐述,以后估计也不会出书(虽然她的文字功夫看起来还不错)。不过从她的片言只语中,从她的作品中,从她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清晰的脉络。
首先,她提出,舞蹈要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
她的《雀之灵》、《火》、《月光》无一不是自己内心的表达,那些唯美的意境,分明就是一首首抒情诗。“舞蹈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好的舞蹈是人类灵魂的再现和与自然灵性的沟通。我们看见孔雀开屏很美丽,就去模仿它:看见蚂蚁搬家很有趣,就用肢体动作将它还原出来。丰收了,我们很高兴,就要跳舞恋爱了,我们很愉悦,也要跳舞。这些都是人们有感而发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平常。”
其次,她崇尚自然,珍视传统,提出了原生态的概念。 “少数民族很早就知道,用舞蹈来交换他们需要的东西,舞跳得越好,交换来的东西越丰厚。丰收了,我们庆祝的时候要跳舞,它寄托了一个美好的心愿:来年我们再种地,仍然会得到丰收。天旱了,我们要跳求雨的舞蹈,祈求天降甘霖;生病了,我们要跳戴面具的舞蹈,用来驱赶病魔;想要多子多孙,我们就击鼓,祈祷生殖繁衍。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原貌。”
“我们不能阻挡熊猫的减少、消失,我能做的唯一办法只有行动起来……用舞台表演的办法将这些珍贵的民间歌舞记载下来,而她就叫《云南映象》。”
“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和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启用什么样的演员至关重要,而我坚持用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这些朴实憨厚的、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舞的精神。我的工作只是怎么选择他们身上的东西,再把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
“把自己的本质表现出来”,她的学生说她就是这么要求他们的。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她一说破,谁都会说,有的人甚至还会用英语说。问题是你是否首先这么说,你是否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你是否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其实,真理,大都这么简单。她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这么做了,并且做得坚决、彻底。
于是,人们从她的《云南映象》里,看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人类最本质的舞蹈。
“我感到痛苦的是,一个多小时的表演太短,使我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而这一个多小时的表演里,我们能让你明白什么呢?也许是:大山般的厚重、红土的热烈、太阳的光辉、月亮的透明、苦竹般的甘苦、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希望您能通过这台充满活力人类智慧结晶的表演,闻到云南人的气息,产生一些印象……更希望您能通过这台原生态歌舞,和我们一起去寻找艺术的精神,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民族文化的再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她所站之高,所看之远,所思之深,已超出了一个单纯舞者的范畴。
第三,她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衍生态舞蹈的概念。
在中缅边境的原始部落里,杨丽萍看到了一种鼓,三米多高,四个汉子也抬不动。她知道,这是鼓的祖先,鼓的化石,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经过牛拖马拉,经过千辛万苦,把几十面这样的鼓拉回来,放在一起。在鼓的森林里,她有了创作《云南的响声》的灵感。
在《云南的响声》里,她首次提出了衍生态的说法。一个衍字,准确地概括了她那经过许多年沉淀的思想结晶。这个概念,不唯在舞蹈界,在歌唱界,在文学界,在所有的艺术界其实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云南的响声》)有很多东西先前没有。比如长着叶子的笛子,6米长,全世界都没见过,它特别自然、民间,但又是创造性的。”
正如她所言,《云南的响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然而这种创新,因为在其崇尚自然的艺术原则下,并没有脱离传统而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在《云南的响声》中,她个人献上三段全新的舞蹈,其中一段就是“催生”。“我扮演的是一个孕妇。因为生孩子的女人一直让我很感动。要知道,在曾经的岁月里,女人生孩子就如同过鬼门关。”但是,杨丽萍却强调,这段表现女人走“鬼门关”的舞蹈并不恐怖,相反,它能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杨丽萍诗意地描述那意境:“女人在生产中,透过浓雾的阳光,看到远方隐约走来一群牛,牛脖子上的牛铃叮咚叮咚响成一片,多美啊!”
这么美的孕妇的形象,也许只有她能想得出来。
这里,想提一件小事。今年六月份,在《云南的响声》的排练现场。
“这两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最崇拜的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他和我年纪一样大,我今天还在舞台上跳着,他却已经离去,”杨丽萍感慨万千。有人追问,杰克逊跳的是现代舞,而您跳的是民族舞,您喜欢他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杨丽萍的回答让人惊讶,她说:“他不是现代的。他是外国的少数民族,他是黑人,他跳的是外国的民间舞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和很多舞蹈家不一样的是,杰克逊是一个创造者,这是和学孔雀跳舞完全不一样的,他是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在跳到极致的时候还能创造就非常了不起了,杰克逊就有这种本事。他在舞台上不是炫技,很有身体的感觉,而且,他会乐器、会作曲,又能唱又能跳,太像《云南的响声》的演员了!”
这句话里,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睿智,不仅仅是语言艺术,还有独到的见识。
或许,这就是她成功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吧。
纯朴山之女,自由雀之灵——曲折坚韧的人生之路
杨丽萍从小养成的坚韧的性格,是她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叫文强村的白族小村落。
就和云南许多山村一样,那里贫穷,落后,纯真,质朴。
小时候,杨丽萍四姐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时,母亲只有27块钱的工资。排行老大的杨丽萍自然要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插秧、打柴、做饭、喂猪、织布、绣花……基本上全部农活她都会干。正是这些经历,成了她以后创作的深厚的生活基础。
“我6岁时,母亲总把小四背到我后背上,而我最怕背的就是她,因为她比别的弟妹要胖得多,害我在喂猪和做饭时,常常东倒西歪站不稳,村里人见到后说:‘哎呀,这是蚕豆背豌豆嘛’。”
然而,杨丽萍回忆的童年时候,却认为其情趣多于艰辛。
她常与小伙伴在山林中采蘑菇,在河边上放牛放马,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点点滴滴。她跑到河里感受小鱼从双腿间穿过的惬意;躺在开满向日葵的河边栖息;抬头看云彩无穷无尽的变化:站在大树底下欣赏树影的婆娑。每日清晨,她都要到家门口的河边洗脸、打水,在荡漾的水波中翩然起舞。
13岁那年,天生丽质又有舞蹈天赋的杨丽萍,被选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可是,习惯了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杨丽萍,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不适应。在歌舞团时,别人都在打闹,她不爱与人接触,一个人埋头练基本功。一体化的纪律也让杨丽萍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表演时根本释放不出自己自然纯真的状态,加上对环境的陌生,那时的杨丽萍曾一度想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回到自己童年的环境中去。在不断地自我磨合和思考过程中,杨丽萍学会了生活上顺其自然,但在艺术的追求上,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绝不妥协。
1980年,表现优异的杨丽萍分别被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录取。出于对民族舞蹈的热爱,杨丽萍最终选择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和所有的天才一样,她是孤独的。
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杨丽萍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些被认为“科学”的传统的基本功练习,让杨丽萍感觉渐渐支配不了自己的身体。“团里曾让我练一套类似‘芭蕾舞‘的动作,不久,我发现身体完全僵住了。”她开始拒绝团里安排的所有舞蹈练习。 她决心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这样做,在当时的体制下,足够的勇气和足够的自信,缺一不可。
团里连练功服都不发给她。她白天睡觉,看各种录影带,等到晚上,教室空出来她再去,一跳就是个通宵。那段时期,远离了喧嚣,远离了荣耀,甚至远离了人群。
那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一朵花会祈求得到人们的赞美吗?没有,它开得自然而惬意。但是,花会因为我们的赞美而开得更美。”
和所有成功的天才一样,她坚持了下来。
在杨丽萍眼里,孔雀是舞蹈的最佳题材,1986年,她开始创作独舞《雀之灵》。没有团里的支持,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资金问题,舞蹈用的服装就要700多块钱,加上制作音乐的1000多块钱,当时杨丽萍每月的100多块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杨丽萍变卖了心爱的手表,然后又向朋友借了些钱,终于制成了录像带。
但这时,比赛报名的截止时间已经过了。
拿到录像带的那天中午,北京下着瓢泼大雨,杨丽萍骑上自行车,跑到了总政歌舞团评委会,但被告知不能接收。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值班老师答应在休息时想办法把它送进去,让评委看到。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位值班老师,让这朵人间的奇葩有了绽开的机会。只是,如今杨丽萍自己也记不清他的名字了。
那年杨丽萍得了表演和创作两个金奖,成绩是9.73分。
从此,杨丽萍成了人们熟知的孔雀公主。
从此,一系列优美绝伦的舞蹈形象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滋润万物的雨丝、热情奔放的火焰、婀娜多姿的树、宁静优美的月光……
杨丽萍是个感恩的人。
她知道,云南这块生她养她的红土地,是她绽放的根本。
这种厚重的感恩之情,使她30多年来的心灵一直不能安宁。于是就有了她长达一年多走村串寨的采风行动。她走遍了云南,历程10万多公里。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没有让她退缩。那是次精神之旅。有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她看见一座巨大的山坡上一个像蚂蚁一样小的人影,仔细一看那是个女人,身上还背着孩子,太阳在她的身后,使她披了一身的金光。她在挖地,应该说是在挖一座山。当时,杨丽萍就哭了。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被另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深深地打动了。
在这些采风的日子里,杨丽萍一方面陶醉在歌舞的海洋里,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歌舞濒临消失,当时杨丽萍唯一的想法就是行动起来。在没有更多外来资金的情况下,她拿出自己仅有的钱来创作排练,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足以惊世骇俗的舞蹈作品。
春风第一枝,也甘做春泥——充满爱心的“家长”老师
杨丽萍多次强调,成功,不是她个人的事。
她有个支持她理解她的强有力的团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她和她的团队,我们来到了《云南映象》的后台,采访了演员们。
这些演员中,有70%来自农村。这固然是艺术的需要,也是杨丽萍对农村的一种回馈。
她知道农村的苦。“……还有一个布朗族小女孩叫阿秀,她说要跟我一起跳舞,我见她实在太矮小不能要她,但得知她们寨子年均收入150元,她跟我跳舞只是为了实现她最大的愿望,为家里买头牛时,我哭了,我留下了她。——那时,一头牛才400元。”
黄晓东,一个秀气的哈尼族大男孩,当年他跟着杨丽萍从村寨里走出来参演《云南映象》时才17岁,如今一晃已经过去将近十个年头了。“当时我们村寨里的猪都是放养的,杨老师看到我的时候,我正提个小竹篮在路上清理猪粪呢,后来村寨里过节的时候我们都去跳舞,杨老师就说让我上昆明跳舞,我就来了。”这来,人生就彻底地改变了。
黄晓东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告诉记者:“我当初年龄还小,就开始谈恋爱,当时杨老师就跟我说‘你现在太小了,不准谈恋爱啊,等以后长大了再谈。’”曹林旭忍不住插嘴道:“杨老师会用心地去关注每一个演员,像谁生病了,即使是小小的感冒,只要她知道了,都会拿药过去,把这件事过问到底。”当被要求用一个词描述杨丽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时,大家不约而同的用了“家长”这个词。
生活中,杨丽萍对演员们很关心、很随和,排练中,她就成了一个极其严格的老师,她会把每个演员具体的表演要求一一和他们说明,并一个一个地亲自指导。杨丽萍从来不会在专业方面去苛求演员,但是,演员们必须要把民族的粗犷豪放表现出来,不能为了表演而失去了少数民族原有的味道。年龄稍大的曹林旭告诉笔者,杨丽萍挑人并不只是单纯的看他跳舞怎么样,而更注重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气神,“她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曹林旭回忆有一次他们和杨丽萍开玩笑,当时他在舞台上学别的演员走路问杨丽萍:“杨老师,你看我,走得帅不帅?”杨丽萍的反应就是:“咳,不行,你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嘛!”“她要的就是我们原来身上的感觉和优点,她会去发现每个演员的个性,不死抠你,会给你发挥的空间。在排练的时候,杨老师突然发现我们做的某个动作不错,就采用了。”曹林旭还当场表演了一个他自己创新的舞步。
杨丽萍至今给演员们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每天排练就像人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云南映象》大多数演员已经演了7、8年了,但是他们每天都会很认真的排练,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每天排练的过程中都会改进一些细节,加进一些新的东西。
杨丽萍对舞蹈的执着,是演员们最大的感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帮助她把事情做完美。“有时候她可以2天2夜不睡觉地排舞。”曹林旭说,“看她那么辛苦地去做一件事,我们也都想做好。不然觉得自己蛮对不起她的。”
经过多年的相处,这个团队已经不仅仅是个家,更是演员们心灵的归宿。当谈到这点的时候,在场的演员眼中都透出一种深沉,嬉笑声也停止了。
“我们的感情已经很深了,不管什么困难,我都希望它一直演下去,哪怕将来我演不动了,我也要转到幕后,不离开这个团队。”黄晓东深深地道,“我要用我的一生,报答杨老师。”
翩翩风荷举,依依碧无穷——不会停息的灵魂舞者
如果写一部中国的舞蹈史。杨丽萍,无疑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愿意把她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把中国的美,演绎到了极致。至于民间对她的“舞神”“舞后”等尊称,留待时间去下结论吧。
本文采写过程中,恰逢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在胡锦涛主席欢迎奥巴马的晚宴上,杨丽萍献上了她的《雀之灵》。“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看起来,年轻帅气的美国总统,也被这种从灵魂里散发出来的美征服了。
“小时候我的奶奶告诉我,跳舞是为了和神对话:许多年后,我明白了她的话。每当我在心里的场地里伸开双臂起舞时,我感觉到臂膀无限延伸、延伸,这时神会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我的灵魂从我的身体里飘荡开来,这种美妙的感觉使我的灵魂得到了清净的安抚”
写到这里,如同与一个孤独的天才,完成了一次灵魂的交流,笔者也感到了一种解脱和慰藉。即将搁笔的时候,又想起了杨丽萍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是在汽车里对记者说的:不一定要在舞台上,那个空间太小,我在这儿也能跳(她在车内用手做了几个动作),你能阻止我跳么?
——呵呵,谁能呢?
事实证明,风雨不能,风雪不能,权势不能,金钱也不能。
也许上帝能够。
——可他忍心吗?
灼灼莲花瑞,亭亭出水中——至美至真的舞蹈作品
采访约在下午6点整。
“孔雀公主”杨丽萍就在对面,静静地坐着。
民族风格着装,典雅温婉、谦虚可亲。岁月掩饰不住的美丽,使她看起来,就像一棵芭蕉,让人怀疑,此时只需一阵微风,她就会翩翩地舞动起来。特意留意了一下她的手,干净细腻,指甲洁白修长。笔者知道,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它可以变成一只孔雀的翎毛,可以变成一片树叶,可以变成丝丝点点的春雨,也可以变成令天下英雄闻风丧胆的九阴白骨爪。
也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舞蹈家的气质吧,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唯一让人感觉惊艳的人物,就是她饰演的梅超风。然而,如果我们总结她的艺术生涯,这部电视剧却不需要一提。她只是一个舞者。只不过,别人跳舞,用的是身躯,用的是眼神,用的是面部表情,而她,用的是灵魂。
随着言谈的深入,渐渐地透过她的美丽,看到了她的博大精深。
我们谈论一个艺人,还得从其作品说起。
《雀之灵》、《两棵树》、《火》、《拉萨河》、《女儿国》、《雨丝》、《绿色》、《月光》、《岁寒三友一一松、竹、梅》,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等,几乎每一部作品拿出来,都是经典;每一部作品拿出来,都可以探讨半天。这里,我们只简要地说说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成名作,这部作品里,已不是以前孔雀舞那种简单的人对孔雀形态的模仿,而是舞者将自己的灵魂付与了孔雀这个形象,一动一静,举手投足,甚至连指尖,连裙边,都在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追求。
这种舞蹈,离繁华很远,离心灵很近。
不可否认,在晚会节目中,舞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是给歌星伴伴舞,烘托一下气氛而已。只有她的出场,可以令切黯然失色,包括主持人,包括刘德华,包括灯光。笔者无法忘记,那年演出《雀之灵》,她出场时,全家所有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爱好舞蹈的,还是不爱好舞蹈的,都静了下来。
那种震撼人心的唯美,足以让人失语。
现在,人们一提到杨丽萍,就会想到孔雀,想到云南,想到大自然,想到那些让人震撼的神奇与美丽。就凭着这一阶段美轮美奂的舞蹈《两棵树》、《火》、《雨丝》、《月光》等作品,杨丽萍就足以进入一个优秀的舞蹈家的行列。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2003年,创作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杨丽萍对民族传统的完全继承,是她艺术生涯的一次成功突破。这是一部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没有用故事结构,却包容了所有故事内容。全剧共分为“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以及“雀之灵”七个部分,像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整体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身在其中,你会明白,云南美丽动人之处,远远不止是蓝天白云,苍山洱海。
时任云南省省委副书记的丹增同志看完演出后,将它定调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云南文化的又一力作。
杨丽萍并没有停止自己艺术的步伐。2009年,《云南的响声》的问世,是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更难能可贵的探索的一步。与《云南映象》以歌舞为主不同,《云南的响声》是以声音为主,通过各种道具来模拟云南自然中、生活里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全剧分为八个部分“序”“胎音”、“催生”、“太阳雨”、“公老虎和母老虎”、“雀神怪鸟”、“最后的马帮”、“喝醉了的鼓”、“尾声”。演员们用原生态的形式充分表达了所想衍生的内容。仿佛云南的每一片叶子都会跳舞,每一块石头都会唱歌,连蝴蝶拍翅膀的声音都是节奏,谷子拔节的声音都是旋律。无论是信手拈来的烟盒、树叶、麦子,还是劳作用的锄头钉耙、水车石磨,以及云南的民族民间乐器,都被搬上舞台。
置身其中,你会理解,什么叫“天籁”。
如今,杨丽萍已经成了舞蹈和美丽的代名词,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且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名誉。然而,她却认为自己只是个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农民。“我就是那个一心一意耕种的农民。我们好好跳舞,很有感觉地跳,很有感情地跳,用我们的灵魂跳,我们自然会感动观众,让他们买票来看我们的演出。跳舞的人和看舞的人同时得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和每个农民一样,杨丽萍始终对生育自己的那方红土地保持着深深的爱。
杨丽萍很欣赏一句话“生命就像一朵荷花”。
她就是这样一朵荷花,扎根于红土地,向人间绽开的,除了苦的莲心之外,都是美丽。
我思故我在,妙参造化功——独到创新的艺术理念
能在艺术之路上走这么远,能创作出这些有新意有重量的作品,绝不会是偶然。
同所有杰出的艺术家一样,杨丽萍做到了这两条:一是对艺术的热爱:二是对艺术的独到而正确的理解。因为热爱,才会让坚持变得容易做到:因为独到的理解,才会有艺术的创新,因为正确的理解,创新,才会有重量。
杨丽萍对舞蹈的热爱,是勿庸置疑的。舞蹈对于她而言,是一种语言,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信仰,是她生命的意义。“我就是要把生命的意义跳出来。”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不顾艰辛地跋涉十几万公里,去了解云南各民族的舞蹈: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看到云南民族歌舞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感到痛心疾首: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投资方撤出的时候,冒着经济破产的风险,想尽办法,毅然地创作《云南映象》;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本可以坐享其成的她,还成天奔波在各种舞蹈的排练现场。
一句话,她就是为舞蹈而生的。
和大多数舞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杨丽萍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对舞蹈独特而正确的理解。很多都是前人没有表述过的。或许,她没有把其完整地整理出来阐述,以后估计也不会出书(虽然她的文字功夫看起来还不错)。不过从她的片言只语中,从她的作品中,从她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清晰的脉络。
首先,她提出,舞蹈要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
她的《雀之灵》、《火》、《月光》无一不是自己内心的表达,那些唯美的意境,分明就是一首首抒情诗。“舞蹈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好的舞蹈是人类灵魂的再现和与自然灵性的沟通。我们看见孔雀开屏很美丽,就去模仿它:看见蚂蚁搬家很有趣,就用肢体动作将它还原出来。丰收了,我们很高兴,就要跳舞恋爱了,我们很愉悦,也要跳舞。这些都是人们有感而发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平常。”
其次,她崇尚自然,珍视传统,提出了原生态的概念。 “少数民族很早就知道,用舞蹈来交换他们需要的东西,舞跳得越好,交换来的东西越丰厚。丰收了,我们庆祝的时候要跳舞,它寄托了一个美好的心愿:来年我们再种地,仍然会得到丰收。天旱了,我们要跳求雨的舞蹈,祈求天降甘霖;生病了,我们要跳戴面具的舞蹈,用来驱赶病魔;想要多子多孙,我们就击鼓,祈祷生殖繁衍。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原貌。”
“我们不能阻挡熊猫的减少、消失,我能做的唯一办法只有行动起来……用舞台表演的办法将这些珍贵的民间歌舞记载下来,而她就叫《云南映象》。”
“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和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启用什么样的演员至关重要,而我坚持用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这些朴实憨厚的、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舞的精神。我的工作只是怎么选择他们身上的东西,再把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
“把自己的本质表现出来”,她的学生说她就是这么要求他们的。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她一说破,谁都会说,有的人甚至还会用英语说。问题是你是否首先这么说,你是否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你是否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其实,真理,大都这么简单。她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这么做了,并且做得坚决、彻底。
于是,人们从她的《云南映象》里,看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人类最本质的舞蹈。
“我感到痛苦的是,一个多小时的表演太短,使我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而这一个多小时的表演里,我们能让你明白什么呢?也许是:大山般的厚重、红土的热烈、太阳的光辉、月亮的透明、苦竹般的甘苦、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希望您能通过这台充满活力人类智慧结晶的表演,闻到云南人的气息,产生一些印象……更希望您能通过这台原生态歌舞,和我们一起去寻找艺术的精神,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民族文化的再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她所站之高,所看之远,所思之深,已超出了一个单纯舞者的范畴。
第三,她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衍生态舞蹈的概念。
在中缅边境的原始部落里,杨丽萍看到了一种鼓,三米多高,四个汉子也抬不动。她知道,这是鼓的祖先,鼓的化石,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经过牛拖马拉,经过千辛万苦,把几十面这样的鼓拉回来,放在一起。在鼓的森林里,她有了创作《云南的响声》的灵感。
在《云南的响声》里,她首次提出了衍生态的说法。一个衍字,准确地概括了她那经过许多年沉淀的思想结晶。这个概念,不唯在舞蹈界,在歌唱界,在文学界,在所有的艺术界其实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云南的响声》)有很多东西先前没有。比如长着叶子的笛子,6米长,全世界都没见过,它特别自然、民间,但又是创造性的。”
正如她所言,《云南的响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然而这种创新,因为在其崇尚自然的艺术原则下,并没有脱离传统而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在《云南的响声》中,她个人献上三段全新的舞蹈,其中一段就是“催生”。“我扮演的是一个孕妇。因为生孩子的女人一直让我很感动。要知道,在曾经的岁月里,女人生孩子就如同过鬼门关。”但是,杨丽萍却强调,这段表现女人走“鬼门关”的舞蹈并不恐怖,相反,它能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杨丽萍诗意地描述那意境:“女人在生产中,透过浓雾的阳光,看到远方隐约走来一群牛,牛脖子上的牛铃叮咚叮咚响成一片,多美啊!”
这么美的孕妇的形象,也许只有她能想得出来。
这里,想提一件小事。今年六月份,在《云南的响声》的排练现场。
“这两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最崇拜的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他和我年纪一样大,我今天还在舞台上跳着,他却已经离去,”杨丽萍感慨万千。有人追问,杰克逊跳的是现代舞,而您跳的是民族舞,您喜欢他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杨丽萍的回答让人惊讶,她说:“他不是现代的。他是外国的少数民族,他是黑人,他跳的是外国的民间舞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和很多舞蹈家不一样的是,杰克逊是一个创造者,这是和学孔雀跳舞完全不一样的,他是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在跳到极致的时候还能创造就非常了不起了,杰克逊就有这种本事。他在舞台上不是炫技,很有身体的感觉,而且,他会乐器、会作曲,又能唱又能跳,太像《云南的响声》的演员了!”
这句话里,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睿智,不仅仅是语言艺术,还有独到的见识。
或许,这就是她成功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吧。
纯朴山之女,自由雀之灵——曲折坚韧的人生之路
杨丽萍从小养成的坚韧的性格,是她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叫文强村的白族小村落。
就和云南许多山村一样,那里贫穷,落后,纯真,质朴。
小时候,杨丽萍四姐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时,母亲只有27块钱的工资。排行老大的杨丽萍自然要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插秧、打柴、做饭、喂猪、织布、绣花……基本上全部农活她都会干。正是这些经历,成了她以后创作的深厚的生活基础。
“我6岁时,母亲总把小四背到我后背上,而我最怕背的就是她,因为她比别的弟妹要胖得多,害我在喂猪和做饭时,常常东倒西歪站不稳,村里人见到后说:‘哎呀,这是蚕豆背豌豆嘛’。”
然而,杨丽萍回忆的童年时候,却认为其情趣多于艰辛。
她常与小伙伴在山林中采蘑菇,在河边上放牛放马,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点点滴滴。她跑到河里感受小鱼从双腿间穿过的惬意;躺在开满向日葵的河边栖息;抬头看云彩无穷无尽的变化:站在大树底下欣赏树影的婆娑。每日清晨,她都要到家门口的河边洗脸、打水,在荡漾的水波中翩然起舞。
13岁那年,天生丽质又有舞蹈天赋的杨丽萍,被选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可是,习惯了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杨丽萍,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不适应。在歌舞团时,别人都在打闹,她不爱与人接触,一个人埋头练基本功。一体化的纪律也让杨丽萍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表演时根本释放不出自己自然纯真的状态,加上对环境的陌生,那时的杨丽萍曾一度想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回到自己童年的环境中去。在不断地自我磨合和思考过程中,杨丽萍学会了生活上顺其自然,但在艺术的追求上,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绝不妥协。
1980年,表现优异的杨丽萍分别被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录取。出于对民族舞蹈的热爱,杨丽萍最终选择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和所有的天才一样,她是孤独的。
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杨丽萍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些被认为“科学”的传统的基本功练习,让杨丽萍感觉渐渐支配不了自己的身体。“团里曾让我练一套类似‘芭蕾舞‘的动作,不久,我发现身体完全僵住了。”她开始拒绝团里安排的所有舞蹈练习。 她决心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这样做,在当时的体制下,足够的勇气和足够的自信,缺一不可。
团里连练功服都不发给她。她白天睡觉,看各种录影带,等到晚上,教室空出来她再去,一跳就是个通宵。那段时期,远离了喧嚣,远离了荣耀,甚至远离了人群。
那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一朵花会祈求得到人们的赞美吗?没有,它开得自然而惬意。但是,花会因为我们的赞美而开得更美。”
和所有成功的天才一样,她坚持了下来。
在杨丽萍眼里,孔雀是舞蹈的最佳题材,1986年,她开始创作独舞《雀之灵》。没有团里的支持,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资金问题,舞蹈用的服装就要700多块钱,加上制作音乐的1000多块钱,当时杨丽萍每月的100多块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杨丽萍变卖了心爱的手表,然后又向朋友借了些钱,终于制成了录像带。
但这时,比赛报名的截止时间已经过了。
拿到录像带的那天中午,北京下着瓢泼大雨,杨丽萍骑上自行车,跑到了总政歌舞团评委会,但被告知不能接收。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值班老师答应在休息时想办法把它送进去,让评委看到。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位值班老师,让这朵人间的奇葩有了绽开的机会。只是,如今杨丽萍自己也记不清他的名字了。
那年杨丽萍得了表演和创作两个金奖,成绩是9.73分。
从此,杨丽萍成了人们熟知的孔雀公主。
从此,一系列优美绝伦的舞蹈形象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滋润万物的雨丝、热情奔放的火焰、婀娜多姿的树、宁静优美的月光……
杨丽萍是个感恩的人。
她知道,云南这块生她养她的红土地,是她绽放的根本。
这种厚重的感恩之情,使她30多年来的心灵一直不能安宁。于是就有了她长达一年多走村串寨的采风行动。她走遍了云南,历程10万多公里。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没有让她退缩。那是次精神之旅。有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她看见一座巨大的山坡上一个像蚂蚁一样小的人影,仔细一看那是个女人,身上还背着孩子,太阳在她的身后,使她披了一身的金光。她在挖地,应该说是在挖一座山。当时,杨丽萍就哭了。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被另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深深地打动了。
在这些采风的日子里,杨丽萍一方面陶醉在歌舞的海洋里,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歌舞濒临消失,当时杨丽萍唯一的想法就是行动起来。在没有更多外来资金的情况下,她拿出自己仅有的钱来创作排练,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足以惊世骇俗的舞蹈作品。
春风第一枝,也甘做春泥——充满爱心的“家长”老师
杨丽萍多次强调,成功,不是她个人的事。
她有个支持她理解她的强有力的团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她和她的团队,我们来到了《云南映象》的后台,采访了演员们。
这些演员中,有70%来自农村。这固然是艺术的需要,也是杨丽萍对农村的一种回馈。
她知道农村的苦。“……还有一个布朗族小女孩叫阿秀,她说要跟我一起跳舞,我见她实在太矮小不能要她,但得知她们寨子年均收入150元,她跟我跳舞只是为了实现她最大的愿望,为家里买头牛时,我哭了,我留下了她。——那时,一头牛才400元。”
黄晓东,一个秀气的哈尼族大男孩,当年他跟着杨丽萍从村寨里走出来参演《云南映象》时才17岁,如今一晃已经过去将近十个年头了。“当时我们村寨里的猪都是放养的,杨老师看到我的时候,我正提个小竹篮在路上清理猪粪呢,后来村寨里过节的时候我们都去跳舞,杨老师就说让我上昆明跳舞,我就来了。”这来,人生就彻底地改变了。
黄晓东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告诉记者:“我当初年龄还小,就开始谈恋爱,当时杨老师就跟我说‘你现在太小了,不准谈恋爱啊,等以后长大了再谈。’”曹林旭忍不住插嘴道:“杨老师会用心地去关注每一个演员,像谁生病了,即使是小小的感冒,只要她知道了,都会拿药过去,把这件事过问到底。”当被要求用一个词描述杨丽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时,大家不约而同的用了“家长”这个词。
生活中,杨丽萍对演员们很关心、很随和,排练中,她就成了一个极其严格的老师,她会把每个演员具体的表演要求一一和他们说明,并一个一个地亲自指导。杨丽萍从来不会在专业方面去苛求演员,但是,演员们必须要把民族的粗犷豪放表现出来,不能为了表演而失去了少数民族原有的味道。年龄稍大的曹林旭告诉笔者,杨丽萍挑人并不只是单纯的看他跳舞怎么样,而更注重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气神,“她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曹林旭回忆有一次他们和杨丽萍开玩笑,当时他在舞台上学别的演员走路问杨丽萍:“杨老师,你看我,走得帅不帅?”杨丽萍的反应就是:“咳,不行,你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嘛!”“她要的就是我们原来身上的感觉和优点,她会去发现每个演员的个性,不死抠你,会给你发挥的空间。在排练的时候,杨老师突然发现我们做的某个动作不错,就采用了。”曹林旭还当场表演了一个他自己创新的舞步。
杨丽萍至今给演员们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每天排练就像人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云南映象》大多数演员已经演了7、8年了,但是他们每天都会很认真的排练,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每天排练的过程中都会改进一些细节,加进一些新的东西。
杨丽萍对舞蹈的执着,是演员们最大的感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帮助她把事情做完美。“有时候她可以2天2夜不睡觉地排舞。”曹林旭说,“看她那么辛苦地去做一件事,我们也都想做好。不然觉得自己蛮对不起她的。”
经过多年的相处,这个团队已经不仅仅是个家,更是演员们心灵的归宿。当谈到这点的时候,在场的演员眼中都透出一种深沉,嬉笑声也停止了。
“我们的感情已经很深了,不管什么困难,我都希望它一直演下去,哪怕将来我演不动了,我也要转到幕后,不离开这个团队。”黄晓东深深地道,“我要用我的一生,报答杨老师。”
翩翩风荷举,依依碧无穷——不会停息的灵魂舞者
如果写一部中国的舞蹈史。杨丽萍,无疑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愿意把她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把中国的美,演绎到了极致。至于民间对她的“舞神”“舞后”等尊称,留待时间去下结论吧。
本文采写过程中,恰逢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在胡锦涛主席欢迎奥巴马的晚宴上,杨丽萍献上了她的《雀之灵》。“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看起来,年轻帅气的美国总统,也被这种从灵魂里散发出来的美征服了。
“小时候我的奶奶告诉我,跳舞是为了和神对话:许多年后,我明白了她的话。每当我在心里的场地里伸开双臂起舞时,我感觉到臂膀无限延伸、延伸,这时神会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我的灵魂从我的身体里飘荡开来,这种美妙的感觉使我的灵魂得到了清净的安抚”
写到这里,如同与一个孤独的天才,完成了一次灵魂的交流,笔者也感到了一种解脱和慰藉。即将搁笔的时候,又想起了杨丽萍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是在汽车里对记者说的:不一定要在舞台上,那个空间太小,我在这儿也能跳(她在车内用手做了几个动作),你能阻止我跳么?
——呵呵,谁能呢?
事实证明,风雨不能,风雪不能,权势不能,金钱也不能。
也许上帝能够。
——可他忍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