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1862年2月里的一个平常日子,法国南部的马赛港春寒料峭,一个名叫爱尔芒德·戴维的法国神甫就要启程前往遥远的东方。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并且在大多数欧洲人眼中弥漫着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家---
中国。
爱尔芒德·戴维,1826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镇上。
他从小喜欢探险,喜欢和自然亲近,尤其喜欢各式各样的动物和植物。他经常到山野中捕捉昆虫,采集回来制成标本,是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
戴维22岁加入天主教教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苦修会",1851年,正式成为神职人员。又过了一年,他迫不及待地向教会提出,要去遥远的中国传经布道。
但是,他的请求直到十年以后才获得准许。这一年,戴维已经36岁了,他被派往中国天主教苦修会工作。戴维临走的时候,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米勒·爱德华兹教授交给他另外一项任务:帮助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采集动植物标本。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家享誉世界的老牌研究机构,强调以科学的精神面对物种的发现与研究。
米勒·爱德华兹告诉戴维,如果他的工作卓有成效,那么,他将得到法国政府财政上的资助。
这正是戴维所期望的。
也正是这项在当时看似额外的任务,使他日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十九世纪的欧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经历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血腥扩张,工业革命的潮流正推动着社会飞速前进,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科学方法相继被人们发现。
1865年,戴维来到北京。除了完成教会的工作以外,他被这里各种各样新鲜奇异的动植物吸引住了。他很勤奋,经常到北京周边采集动植物标本,并把整理的标本寄回巴黎。米勒·爱德华兹对于戴维的工作很满意,吸收他为生物通讯会员。
这年夏天,他去北京南部考察,在戒备森严的皇家猎苑里,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反刍动物",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麋鹿。戴维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物种。他把麋鹿标本寄回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公告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结果。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饶成刚先生认为,麋鹿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对这一物种的研究却非常薄弱。法国神甫戴维对麋鹿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国的物种保护和中国的生物学发展有很大贡献。因为在十九世纪,中国的科学还很不发达,人们普遍对什么是物种、怎样来确定一种新的物种,几乎没有科学、系统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了解。
正是戴维神甫的发现才使我们逐渐意识到,中国还有许多物种是和外国不同的,特有的,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贰
法国神甫戴维在中国的日子正值年富力强,他对自然科学的痴迷与热情,丝毫不亚于他对宗教的情感。
他曾经获得清政府的准许前往蒙古考察,并且在短暂的回到法国度假之后,很快便又再次来到中国。
不久,戴维在上海遇到了一个来自四川穆坪灵宝学院的中国学生。
那个来自穆坪的神学院学生告诉他,他们学院的法国院长已经在四川穆坪当地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准备运回法国去。
戴维非常兴奋,当即就做出决定,要从上海乘船溯江而上到四川穆坪---也就是今天四川省西都雅安地区的宝兴县。
一路辗转,在距今134年的1869年2月,戴维来到成都。
从成都到穆坪,现在汽车不到一天的路程,但当时戴维沿着临邛古道,穿过雅安的碧峰峡和上里古镇,整整走了8天;最后翻越了一座林木茂密的高山,来到穆坪。
戴维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1869年3月1日,星期一,抵穆坪的第一天。
"天气极佳……栽培草药、猎麝香鹿、把植物烧灰制碱水、种植玉米及上述其他作物,就是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山区居民的谋生方式。"
戴维到达穆坪的第二天,就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翻越大瓮岭,来到邛崃山脉中段一个叫邓池沟的地方。
邓池沟有一座格宝山,格宝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宝兴县是四川建天主教堂最早的一个。在1840年以前,清朝政府是不允许天主教到四川来传教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穆坪属于边地,路途遥远;不易管理,只好实行土司自治,所以这个地方基本上属于"三不管"。
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邓池沟天主教堂始建于1834年,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四川最早建立的教堂,同时他们还专门开设了培训神职人员的灵宝学院。当年,很多西方传教士都是知识渊博的博物学家,他们一边传授神学知识,一边探寻自然之谜。
灵宝学院的院长对戴维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戴维很快就接替了这位院长,成为新一任神甫。
戴维凭着他多年野外考察所积累的经验,感觉到这里正是他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梦想之地,一个灵异民族的家园,一个动植物的王国。
在他的日记里,他是这样描述的:
"如我所预料的那样,这里虽然离成都不算遥远,但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是一个封闭的、原始的、摆脱了当局管辖的部落。他们既不是汉人,也不是西藏人,但接近于后者。"
"他们信仰藏族的喇嘛教,有着自己的法律及其独特的语言。还听说中国西北部有个部落,始终是由一位女王统治着。"
戴维在他的日记里记叙了他所遇到的困难和当地的情景:
"这里的高山和河谷都被原始森林所覆盖,使得当地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灵魂转世、普度众生的佛家信念也是这些动物得到保护的一个原因。与此相反,凡是有汉人进入的地方,树木便被砍光,土地被裸露。"
"刚刚来到这个神秘地区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差点儿推翻了全部计划。这里的头目出于宗教的原因,刚刚重申了禁止狩猎的法令。幸亏这里的猎户并不认真执行,没费多大的周折就被我的钱收买了,还像往常一样为我猎取标本。"
叁
就在戴维来到邓池沟的第11天,1869年3月11日,他在上山采集标本回来的路上,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现了一种从来也没见过的动物皮毛。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从远处归来的途中,一位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
"他是这个山沟中主要的土地所有者。他招待我们喝茶,吃甜点。
"在这个异教徒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个头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
尽管戴维看到的只是一张奇特动物的皮毛,但这已经让他十分兴奋了。接下来的事情更让他激动不已,因为他的猎人告诉他,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找到这种动物。戴维大喜过望。
就像是命运在冥冥之中的指引,这个法国人忽然之间如此接近了一个必将轰动世界的神秘动物。
而且,他几乎是本能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他在提到这种动物的时候,用了这样一个词:著名。这个词的法文可以解释为"第一流的",或是"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12天里,戴维焦急地等待着那些在当地雇请的猎人带回来他所热切期待的动物。由于这种动物闻所未闻,他只好给它临时起了个名字叫"白熊。"
戴维神甫那些猎人外出了12天以后,回来的时候,带给戴维一只幼年"白熊"。本来这只白熊是活着的,但猎人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弄死了。
然而不管是死是活,作为一个博物学家,能够得到这样珍贵的标本,戴维还是感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猎人们把这只白熊卖给戴维。它的毛皮和戴维在李庄主家看到的那只动物的皮毛完全相同:除了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这种动物的头很大,吻短圆,不像熊嘴那么尖长。
因此戴维断定,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它之所以奇特,不仅在其毛色,还在它的掌下有许多毛。
又过了一个星期,1869年4月1日。戴维见到了猎人们带来的第二只同样的动物。和第一只相比,它的毛色相同,只是黑色不那么纯,白色部分也比较脏污。
他确信,这个熊类中的新物种,唯独中国才有。
在给这种动物命名,戴维犹豫了很久,最后,他决定就根据这种动物的皮毛特征命名为"黑白熊"。他迫不及待地立即将他的发现写信告诉了巴黎的朋友们,特别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米勒·爱德华兹。
他在写给米勒的信中说,他正准备把一批标本送回法国,考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他要求立即发表他对黑白熊的描述报告。
戴维的这篇描述报告在寄到巴黎后,随即就发表在当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新闻公报》上。
"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说,其体型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许多毛。颜色为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色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
"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就我所知,在欧洲博物馆里它显然算是最漂亮的动物了。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
"在过去的二十天里,我雇用了2O个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
当戴维的黑白熊标本到达巴黎展示后,立即引起了轰动。
人们从兽皮上看到一张圆圆的脸,眼睛周围是两圈圆圆的黑斑,就像戴着时髦墨镜,而且居然还有精妙的黑耳朵,黑鼻子,黑嘴唇,这简直就是戏剧舞台上化妆的效果,太奇怪、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有人断言;这张来自中国的皮毛绝对不真实,一定是伪造的。
此时米勒·爱德华兹教授已经接替了他父亲的职位担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面对舆论的鼓噪压力,爱德华兹不敢怠慢,他对这种奇特的黑白熊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仔细研究了这种动物的皮和骨骼以后,断然否定了有关伪造的说法,确信这一定是一个新的物种。
但是,他发现戴维在物种的判定上出现了一个错误。
戴维寄回来的不是熊,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熊猫。
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米勒把戴维寄来的标本和小熊猫的标本一对照,发现两者之间仍有很大的不同。
米勒·爱德华兹在1870年发表的题为《论西藏东部的几种哺乳动物》的文章中写道:
"就其外貌而言,大熊猫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骼特征和牙齿系统与后者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大猫熊'。"
至此,西方世界为了区分在亚洲先后发现的两种熊猫,就把喜玛拉雅山发现的那种动物叫做"小熊猫"或"红熊猫",把戴维在四川发现的黑白熊命名为"大熊猫"或"熊猫"。
就这样,一个来自19世纪中叶的法国传教士将他在中国四川穆坪发现大熊猫的故事第一次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同时,也把许多人的目光吸引到中国四川这一片云雾缭绕、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之中。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稀世珍宝就此撩起了它神秘的面纱。
《神秘中国》 王新建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6 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