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m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职业能力的解读出发,探索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观,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探讨该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思路。研究表明,职业能力具有三个特征:时代性、多元性和系统性,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观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循序渐进,才能成功构建各要素间彼此衔接和呼应的职业能力体系。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视社会需求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重视非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观;高职大学英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4-0094-06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确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期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表现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内容和类型不同,它所承担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异。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授课对象覆盖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很难直接参照专业岗位确定所需培养的职业能力,这就带来了一些困惑:高职英语在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中究竟能不能发挥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职业能力培养观?上述问题的解答对深化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能力的解读
  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要求,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将职业能力培养纳入高职院校课程目标,才有可能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找到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新模式。要确立高职院校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职业能力,这有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准确定位。
  什么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含义。近百年来,随着工业化、科技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职业能力观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行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的关键能力观和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断深化,视野更加开阔,从强调单一的岗位任务操作性技能,到重视具有包括基础性、通用性、迁移性、关联性等属性的职场关键能力,再到“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职业能力观从单一维度向更复杂和多元化的维度变迁,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人才需求的特点。
  职业能力的描述呈现多元化视角。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职业能力就是职业技能,强调的是外在的表現性行为,而且这些动作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则认为职业能力就是职业知识,掌握了相关的职业知识就能顺利应用,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认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Humanism)从人的本性中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潜力出发,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潜能;建构主义(Contructivism)注重不同情境对职业能力获得的特殊意义,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情境性的综合能力,即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构建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职业能力结构复杂,它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具有多维度的立体架构特征。蒋乃平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由两个层次、四个要素组成的共同体,两个层次分别是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前者是基本能力,关系到劳动者的社会立足和生存,后者是较高层次的能力,关系到劳动者跨职业的发展和提高。四个要素分别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陈宇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具体岗位结合最紧密,行业通用能力则扩大到属性类似的职业群,而核心能力则是指关系到劳动者职业生涯乃至日常生活必备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
  尽管职业能力内涵丰富,表述不一,但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职业能力具有如下三个特征:时代性、多元性和系统性。首先职业能力概念不是静止僵化的,它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职业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带来了启示是: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职业能力内涵及其特征。
  职业能力研究视角不是狭隘和封闭的,这反映了职业能力内涵的多元性。因而,要善于吸收和利用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拓宽视野,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职业能力的复杂内涵,从而取得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
  职业能力的系统性表现为职业能力的构成特征。职业能力结构不是简单的平面线性结构,而是一种空间架构,是由职业能力要素在不同的维度相互衔接和呼应共同构建而成的。这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各要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认知、操作和应用三个维度,不同要素在不同的维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衔接,形成处于不同层次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共同构建职业能力体系。
  2 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观
  职业能力的研究和解读有助于高职院校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立,只有将课程特色和要求纳入到职业能力的理论框架中,才能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基于上述职业能力的三个特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观。
  2.1 顺应时代发展,明确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现职业能力的时代特征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无论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指出,2015年培养高技能人才总数将达到3 400万,到2020年达到3 900万,占技能工人总数的28%。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职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传统观念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其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和定位还不够合理准确,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有待改革和完善。
  尽管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那么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具有哪些时代特征?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吴道魁司长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优秀高技能人才具备的特点有:爱岗敬业、大胆创新、注重学习、无私奉献。
  培养具备上述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将专业技能、自我完善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要素明确纳入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探寻有效的职业能力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关评估标准和手段,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职业能力内涵的多元化特征
  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既要具备出色的业务技能,还要具备包括创造性、自我完善和合作奉献等在内的综合素质。造就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和研究者开阔视野,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表现在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方式,并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跳出来。高职院校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上,无视个体差异,忽略师生互动,一味强调知识记忆,与实践应用脱节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鲜见。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有如下表现:视学生为工业原料,进行统一的批量生产加工,无视个体思维方式和兴趣动机的差异。忽略学生的感受与需求,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學手段单调,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流缺失。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已经对职业能力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就意味着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模式,探索包括工学结合在内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高职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职业生存与发展两个大局,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加强学生适应新情境所需的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奋发有为、乐观奉献的良好心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3 循序渐进,构建各要素彼间此衔接和呼应的职业能力体系,体现职业能力的结构特征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仅局限在与某一种职业岗位(群)直接关联的能力,还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跨职业发展的迁移能力等等。培养职业能力的着眼点不仅包括外在的操作性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注重内在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适应新情境所需的社交和实践能力。
  职业能力构成中的任何要素的缺失,或者要素间彼此的衔接和呼应的割裂,都会影响职业能力的建构。课程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合理规划,精心实施,努力实现职业能力结构中各要素的动态平衡。所谓动态平衡,就是各要素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和呼应,其中,认知能力是基础,操作能力是关键,应用能力是突破。如何做到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应对新情境的心理调控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職业能力的建构,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3 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观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职业能力具有的时代性、多元性和系统性等属性决定了职业能力并不简单等同于专业技能,其培养必然是一个由多种能力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建构过程。因此,高职英语课程虽然不是专业课程,但同样能够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观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带来了如下启示。
  3.1 重视社会需求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课程的职业能力观强调顺应时代需求,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定位必须反映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外延。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该要求虽然提出了“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和“英语的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但在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方面还不够鲜明,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包括专业技能、自我完善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四个方面,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层面上,还应自觉承担起相关素质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具备包括精通业务、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在内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才能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主张将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及语言文化、语言技能等素质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属性,离不开对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将课程教学放到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如英语使用者可能面临的工作生活情境、肩负的工作任务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和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例如,英语使用者所需的英语技能及水平、将英语技能应用到具体工作情境的实践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和奉献精神等。   社会需求分析是确定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依据,然而针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而开展的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还不够系统和全面,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不够,也存在着调查取样、数据分析等环节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机制不够成熟等因素,社会需求分析的数据收集无论是代表性和准确性都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这些存在的问题还有待通过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去逐步解决。
  通过社会需求分析,明确实施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社会需求调研制度化。各高职院校由高职英语教学负责部门牵头,定期组织专家对本校各专业可能涉及的行业企业和就业岗位进行英语需求以及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调查。英语需求调查涉及对英语需求的强弱以及对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侧重程度。人才综合素质需求调查覆盖除专业技能以外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分布。
  2)社会需求分析的科学化。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确保社会需求数据采集的代表性和准确性。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如从业人员、用人单位、行业专家、行业或岗位职责或标准等文献等。其次要重视采集工具的合理组合,既要注重数据采集的覆盖面,如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也要重视数据采集的深层挖掘,如采用无结构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手段。
  3)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社会需求导向性。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反映社会需求,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不能反映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要下决心调整。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强调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服务,调整的对象不仅仅限定在语言教学目标,如英语五大技能的目标如何适应专业学习与发展的要求,还应该包括除语言运用以外的其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如自我完善、心理調控、社会能力和跨职业迁移能力等。从目前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来看,后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应该将其放到教学目标的应有位置,与语言教育融合得到同步发展。
  3.2 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能力培养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职业能力多元化的特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单一的语言教学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语言本身。课程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往往被视为讲解语言现象所需的载体,导致课本选材内容和类型单调,大大削弱了课文内容本身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的作用。应试教育导致师生间沟通交流仅满足于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教师对学生应对新情境的自我心理调适以及自我学习与完善的指导还非常欠缺。大班教学导致情境创设与语言技能训练脱节,制约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这些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环节缺乏设计,语言的应用实践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忽视,师生间存在情感隔阂,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及对学生人格要素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在于突破单一的语言教学瓶颈,通过情境创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工作情境和文化情境,语言现象的讲解和操练可以与相关情境的创设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摆脱纯语言学习带来的枯燥乏味的弊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或相似情境下的语言应用技能、心理调控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
  尽管情境的创设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来自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方面的阻力,也有来自情境创设过程中的创意匮乏和技术运用的障碍,还有师生配合和角色转换等问题,但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育职业能力建构的重要纽带,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高职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首先需要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束缚,从原来的教师传授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如机场接送的生活情境、会议致辞的工作情境、出国深造的跨文化情境,帮助学生探寻有关词汇和句子表达的方式,完成各种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动完成基于特定情境的知识和技能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各要素的全面发展。
  其次,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自觉提高理论修养以及运用多种手段和媒介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是情境创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体现在对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的熟练运用。情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包括:(1)提供真实的事件,既包括真实的物理情景,也包括真实的认知过程;(2)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线索,激发探索兴趣;(3)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开展。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教具、实物、多媒体、互联网、角色扮演等,灵活运用可以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还需要警惕偏离教学目标和内容,不讲教学效果的形式主义。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认知和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活动一味追求热闹,表演化痕迹过重,学生没有自由和充足的时间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和吸收,情境创设重“景”轻“情”,不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间的交流协作。
  3.3 重视非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职業能力体系具有结构均衡的特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处理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关系:(1)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2)语言知识技能与非语言知识技能的关系。非语言知识包括除语言知识以外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中外文化知识。非语言技能包括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职场核心能力以及与特定行业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
  比较而言,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目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训练得到了师生的普遍重视。一些全国性和省级的英语技能大赛纷纷出台,高职英语口语技能大赛、高职英语演讲大赛、高职英语写作大赛等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重心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面临的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和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从灌输英语知识向培养英语应用技能的跨越。但另一方面,高职英语课程在职业素养中的非语言技能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首先表现在高职英语课程功能单一、定位不够准确、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由于对职业能力构成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和全面,非语言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适应新情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将语言技能与相关专业服务相结合的能力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目标中。其次,教学内容单一,为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此外,教学模式僵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还不能适应非语言技能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高职英语走出困境,必须重视非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考核,高职英语必须承担部分通识教育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为专业学习与发展的服务功能。
  首先,改革教学内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利用语言载体,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跨文化交流的常识引人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的积累将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成功建构。与此同时,要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将语言教学与介绍相关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农业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航空英语等内容,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必要的铺垫。
  其次,探索高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将学生置身真实或虚拟的生活、工作和跨文化情境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知识技能建构中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交际协作、心理调适等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健全适应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1)拓展考核内容。课程考核内容不局限于纯粹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将其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如专业背景、社会文化背景,考察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应有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2)完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之外,还可以引人问卷调查、心理量表测验法等形式,与考核内容相适应,做到知识性评价与技能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增加考核主体。任课教师考核、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力争多维度、多层次、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电磁继电器是自动控制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安际上它是用较小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电磁继电器一般由一个线圈、铁芯、一组或几组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家电相关技术融合的加速化,实现家庭中各种信息和娱乐设备的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成为人们的需求;而“关联”电脑的问世顺应了这一消费潮流。
一、夏新A6/A8不开机技巧1.自动开关机,更换13MHz晶体.2.开机难,更换RD700霍尔元件或V701.3.不开机或开机难,查复位TP516应为2.8V,没有更换电源块.
<正> 走进2004年,当手机不再只是通信工具,而成为必备的随身用品时,手机便朝着多元化发展,手机的应用功能愈来愈多,数字影像的发展影响了2004年手机的流行趋势,它宣告了彩信
美的YR型温热饮水机系广东顺德美的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制造,该机不仅能对饮用水加热,还能对茶具进行杀菌消毒。本文剖析了该机内部电路工作原理并总结了一些常见故障,供维修者检修时参考。
故障现象:一台安装不久的空调器,通电后指示灯不亮,遥控及应急启动均无反应。
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光波导工艺的带有可调定向耦合器的非对称MZI结构.模拟结果显示,当定向耦合器的两个耦合臂的折射率独立改变时,定向耦合器的调制效果较好;当调制电极与耦
1.摩托罗拉T191和T190大多数元器件可以互换,除字库外,T190的字库为160C3T,T191为320C3T,T190的暂存为2M,T191的暂存为4M,其它如显示屏、耳麦、CPU、电源、中频、VCO、功放等
目的了解宫颈癌患者经过疾病断治疗后对于生活态度的现状,为宫颈癌患者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5、2018年某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宫颈癌患者2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着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多项职能。在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时代背景下,通过打破英美文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