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人类文化的教改思想。课堂教学活动曾一度被认为是特殊的职责活动。于是,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纯粹的知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正努力地还课堂以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的本来面貌,时时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加的负担,相反每个孩子都处于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木马、滑梯、火车、山洞、转椅、荡船”这些词语时,创设了有趣的游园情境,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节假日游园的情景,引出要学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的出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对学生而言,识字犹如在逛公园,倍感兴趣盎然。紧接着老师亲切的一句:“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游园体验,今天我们就实地去游园一下。”老师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瞧着孩子们煞有介事地“骑上木马”、“跑上滑梯”、“钻进山洞”,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老师顺势一句:“你最喜欢哪个游园项目?把你怎么玩的,告诉大家好吗?”这样一说,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表达需求,教师打算给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尽在其中,且不着痕迹,课堂上即便是到了后来的检查反馈阶段,教学仍让学生处于一种游戏情境之中。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就因游戏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对词语在作文片段中的运用,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读”、“说”、“识”、“写”能力就在趣味中得到了提高。
一次次的实地语言训练、情境教学,这些课改实验无不让正襟危坐的、洗耳恭听的“容器式”学生,成为敢想敢说、敢争敢辩、思维敏捷的“勇士”。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也不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而成为心灵相约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恪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职责,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某教师在执教《雨点》一文时,一改以往“雨点,落在哪,在那干什么”这类纯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模式的教学。当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边演边读全诗时,老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让教者将书本世界和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想象世界打通,为孩子们拓展了一个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雨点落在伞上,在伞上跳舞;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雨点落在花丛中,在花丛中开放……”学生的一首首小诗果然应运而生了,我们再次被深深感动。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的。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生活,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精彩。而课堂只有在这种生活的律动中才会显得意味绵绵、生机勃勃。
三、改变教学方法,组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新的概念为教师新的教学、新的探究增添了活力;新的课程标准,必将为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合作起到引导的作用。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大多数学生提出“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怎么样?”、“借的结果怎么样?”等问题,该提的问题都提了,教师镇定自若地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事实上,新的教学理念要让教师的教学感到轻松自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在对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明月几时有》中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教学时,从课改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画出诗人苏轼站在竹林的明月下,思绪万千、感慨万分的心境,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体会诗人诗句中“既然分离在所难免,那就祝愿人们将思念亲人的美好感情常留心间,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的意境。
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可谓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结果,还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会促使教师永不停歇地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加的负担,相反每个孩子都处于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木马、滑梯、火车、山洞、转椅、荡船”这些词语时,创设了有趣的游园情境,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节假日游园的情景,引出要学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的出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对学生而言,识字犹如在逛公园,倍感兴趣盎然。紧接着老师亲切的一句:“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游园体验,今天我们就实地去游园一下。”老师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瞧着孩子们煞有介事地“骑上木马”、“跑上滑梯”、“钻进山洞”,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老师顺势一句:“你最喜欢哪个游园项目?把你怎么玩的,告诉大家好吗?”这样一说,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表达需求,教师打算给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尽在其中,且不着痕迹,课堂上即便是到了后来的检查反馈阶段,教学仍让学生处于一种游戏情境之中。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就因游戏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对词语在作文片段中的运用,符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读”、“说”、“识”、“写”能力就在趣味中得到了提高。
一次次的实地语言训练、情境教学,这些课改实验无不让正襟危坐的、洗耳恭听的“容器式”学生,成为敢想敢说、敢争敢辩、思维敏捷的“勇士”。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也不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而成为心灵相约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恪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职责,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某教师在执教《雨点》一文时,一改以往“雨点,落在哪,在那干什么”这类纯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模式的教学。当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边演边读全诗时,老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让教者将书本世界和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想象世界打通,为孩子们拓展了一个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雨点落在伞上,在伞上跳舞;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打鼓;雨点落在花丛中,在花丛中开放……”学生的一首首小诗果然应运而生了,我们再次被深深感动。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的。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生活,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精彩。而课堂只有在这种生活的律动中才会显得意味绵绵、生机勃勃。
三、改变教学方法,组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新的概念为教师新的教学、新的探究增添了活力;新的课程标准,必将为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合作起到引导的作用。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大多数学生提出“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怎么样?”、“借的结果怎么样?”等问题,该提的问题都提了,教师镇定自若地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事实上,新的教学理念要让教师的教学感到轻松自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在对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明月几时有》中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教学时,从课改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画出诗人苏轼站在竹林的明月下,思绪万千、感慨万分的心境,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体会诗人诗句中“既然分离在所难免,那就祝愿人们将思念亲人的美好感情常留心间,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的意境。
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可谓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结果,还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会促使教师永不停歇地追求教学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