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土地与林地资源中,森林始终作为基础与核心部分存在,在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平衡中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森林培育与建设方面我国仍然较不成熟,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本文主要对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这可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森林抚育;生态环境;建设关系;探讨
在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始终作为基础与核心内容存在,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进化过程中飞速发展,在对环境与空间的利用方面,人们也在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错误的认为可随意控制自然环境,也是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环境日渐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地质环境以及气候灾害的频繁出现与自然环境恶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也可说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具有较为广阔的国土面积,但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在世界范圍内进行比较我国是水土流失严重是的国家之一。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可通过多样化对其直接说明,水土流失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出现,同时在分布上也呈现出各个区域均有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质区域都会存在水土流失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已经在全面提高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预防与治理,但部分区域并没有收到理想效果,流失面积依旧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
根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发现,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现阶段已经逐渐达到262.2万hm2。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高达27.3%。土地荒漠化是针对土地进行恶化的一种环境类型,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出现,进而导致土地是在大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衰退现象。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手段实现对土地荒漠化的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沙尘暴的出现。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在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的同时沙尘暴出现的次数也会逐渐增加,从强度角度来说,也会出现不断增大的状态。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其共同组成部分就是森林资源。不对称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我国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的特性。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现象,面积小以及森林资源匮乏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其大概特征是东部以及北部较多,西部以及南部较少。
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紊乱,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占有比例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还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域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愈加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大部分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人文的共同发展,严重可导致水旱灾害,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森林的防风效益是从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大量的研究表明,林区或森林附近地段的日温差小,可减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温日灼危害。森林经过蒸腾作用,有林区可比无林空旷区平均增加空气湿度15%-20%,因此,平原农区的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4.吸收、固定C0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CO2。森林既能固定CO2,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CO2。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结语:
森林的建设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维护的重要作用。森林的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研究与探索,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以及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努力振兴我国的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提升,因此,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莫仲才.浅谈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是森林培育的直接体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1-32.
[2]牛文婧.论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142-142.
关键词:森林抚育;生态环境;建设关系;探讨
在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始终作为基础与核心内容存在,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进化过程中飞速发展,在对环境与空间的利用方面,人们也在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错误的认为可随意控制自然环境,也是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环境日渐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地质环境以及气候灾害的频繁出现与自然环境恶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也可说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具有较为广阔的国土面积,但普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在世界范圍内进行比较我国是水土流失严重是的国家之一。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可通过多样化对其直接说明,水土流失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出现,同时在分布上也呈现出各个区域均有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质区域都会存在水土流失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已经在全面提高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的预防与治理,但部分区域并没有收到理想效果,流失面积依旧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
根据相关调查与统计发现,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现阶段已经逐渐达到262.2万hm2。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高达27.3%。土地荒漠化是针对土地进行恶化的一种环境类型,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出现,进而导致土地是在大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衰退现象。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手段实现对土地荒漠化的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沙尘暴的出现。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在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的同时沙尘暴出现的次数也会逐渐增加,从强度角度来说,也会出现不断增大的状态。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其共同组成部分就是森林资源。不对称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我国森林资源与发展需求的特性。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现象,面积小以及森林资源匮乏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其大概特征是东部以及北部较多,西部以及南部较少。
除此之外,我国近些年对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却对树种培育和植树造林等积极措施实施较为被动,因此致使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另外,人们为了搞建设、促发展,对森林、草地等植被用地大量掠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结构紊乱,致使多种物种都濒临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占有比例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还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域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愈加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我国大部分都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中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人文的共同发展,严重可导致水旱灾害,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大,使有限的淡水资源更加入不敷出。水资源的急剧消耗造成许多河川径流量严重衰减,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断流使得河道内水资源大为减少,直接影响到沿岸以河水为主要水源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应,而且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到航运业务、能力急剧下降和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据测定,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1万hm2林地可蓄水300万m3。森林可以使集水区的径流较缓地进入溪流,在暴雨情况下延缓洪峰,减小洪水量;在枯水季节,又可使河流有一定的流量,对流域水量的平衡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中国把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整治国土的重大战略措施。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
森林的防风效益是从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两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就可以把灾害性风变为无害的小风、微风。乔、灌木根系可以稳固土壤的颗粒,或者把被固定的沙土经过生物作用改良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大量的研究表明,林区或森林附近地段的日温差小,可减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温日灼危害。森林经过蒸腾作用,有林区可比无林空旷区平均增加空气湿度15%-20%,因此,平原农区的防护林网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播种、生长和越冬。森林对减轻水旱灾害的综合作用是明显的,能减轻干旱风、霜冻等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4.吸收、固定C0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达5600-8300亿t,其中90%的碳自然存贮于森林之中。每生长出1m3的木材,大致可吸收、固定350kg的CO2。森林既能固定CO2,但森林破坏后又能向大气中释放CO2。当前,由于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千方百计保护森林,减少砍伐森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碳库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以调节大气中CO2的浓度。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万种,占世界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据统计,中国的物种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中国大部分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也保护了约2000万hm2的天然林和约1200万hm2的各种典型湿地,它们分别占全国森林和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4.6%和50%。
结语:
森林的建设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维护的重要作用。森林的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研究与探索,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支持以及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努力振兴我国的林业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提升,因此,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莫仲才.浅谈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是森林培育的直接体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1-32.
[2]牛文婧.论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