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本是以人为本,完善人的生命的一项崇高的事业,可在教育现实中生命却遭到到了严重的异化,生命的质量和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异化学生生命、桎梏学生精神的一种魔障。对此,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教育 生命 异化 功利 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现实中生命异化的表现
教育是一种直面人之生命的事业,可在教育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却有意无意地背离了以生命的完好发展为旨趣的初衷,生命在现实教育中被严重异化了。
1.1 孤独——不被理解的当代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最富于幻想、最富憧憬的时期。然而,当我们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国中小学学校里的一部分学生不但不幸福、不自由、不开放,而且很孤独、很闭锁和很痛苦,他们是十足的“踽踽的独行者”和“‘天问’的困惑者”。其主要表现有:第一,厌恶学习,惧怕考试。第二,精神压力大。第三,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匮乏。第四,与家长常伴有矛盾和冲突。第五,对老师、班主任及社会不信任。第六,对生活极其淡漠,缺乏应有的张力。
造成我国青少年孤独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于我们的教育者所设想的培养目标与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的自然天性不协调。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按照成人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来对青少年设计人格类型与价值标准,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旨趣、才能、特长,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人生目的、价值理想和生命追求,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儿童文化本身。这样,成人的教育目标与青少年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理想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而青少年由于自身力量的有限和经济、人身等的不独立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屈服于成人、社会,他们陷入无限的孤独、痛苦和悲哀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于代沟的存在。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代沟仍然存在,由于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必然使他们之间的意义世界无法沟通,造成彼此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不理解、不被理解,极易造成他们生命的异化和遮蔽。试想一个孤独的魂灵,在漆黑的、无边的旷野里徘徊将会是种怎样的结果?
1.2 生命意义的危机——精神家园的坍塌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意义的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生理想的世俗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做人之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逐步确立之时期。他们的人生理想应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远大的态度。然而,我们从青少年所崇拜的明星和人物身上,却看不到这种态势。在一项关于明星崇拜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中的有三项是“明星崇拜”——崇拜歌星的就占31%。其二,人生价值观的功利化。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的青年崇拜“有钱就是一切”的人生信条,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青少年由于其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功利化,必然会带给他们人生的危机和人生价值的贬损,生命必然会走向他自身的反面——异化。
2 教育现实中生命异化的原因分析
2.1 后现代对元价值观念和核心道德理念的解构和颠覆造成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危机
从文化角度看,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盈利的一种新兴文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否定,它以自己所具有的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呈现出不可抗拒之势。当我们把一切都否定了,消解了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一元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最深的是青少年学生一代,比如北京零点业公司做的《寻“COOL”一代:中国沿海城市中学生社会文化特征调查报告》中有关“中学生认为的酷的标志”一项,其结果是:极限运动(蹦极、攀岩、滑板)等玩得特好的占34.6%;上网占24.0%;球星或其他明星的签名占l 4.5%,电脑黑客占13.9%;电子游戏玩得特好的人占1 3.6%:名牌产品的代言人占9.2%,头发染一个另类的颜色或剪一个另类的发式的占8.4%;露脐装占2.2%等。酷是中学生心目中一种前卫的风格的表现,也是一种无深度平面性的文化现象,青年人消费它但不问它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在这里,对生活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关怀,对社会使命与责任被搁置被疏离。按照新新人类的话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他们要的就是那种“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现实不懂虚拟美的感觉”。由此可见,后现代思维方式影响已经使得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平面化了,而其结果是造成青少年人生意义的世俗化和生命意蕴的被遮蔽。
2.2 大众文化的流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异化
首先,大众文化的平面性影响了青少年对道德、价值、信仰等形而上学关怀的追求。由于大众文化的平面性填平了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使得本来具有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的文化变成了调侃式、娱乐性的“文化快餐”。由于大众文化既不需要要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抽象通过对现实境遇的揭示来唤起青少年对自己真实处境的觉悟,也不需要用感情的投入和意志的努力通过对某种乌托邦思想的期望来引发青少年实践的热情。因此,它必然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精神的生成与发展,造成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平面化。
其次,大众文化的虚幻性影响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由于商业逻辑的左右和娱乐性的需要,使得大众文化往往对其反应的事件进行夸张、掩饰,以使矛盾得到解决。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的欠缺与认知水平的偏低,往往把他们所看到的图像世界当做真正的现实生活本身,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而当他们真正去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时,就会采取错误的行动。而错误行动的结果是为无妄的失败,失败多了,青少年自身就会对世界、对自身产生怀疑的态度。当邈远的的理想之国尚不可及之时,我们还怀疑尘世的脚跟,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无趣与无奈?
最后,大众文化“玩”的态度将会助长青少年浮躁的心态,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是与游戏的、调侃的日常态度相适应的,大有一种“玩”的态度。“抱着‘玩’的态度,对知识、神圣、崇高都亵渎开涮一番,表现了弥漫于社会的所谓无聊者的浮躁情绪——就是静不下心来,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缺乏透骨的敏锐,看什么都是‘像雾像云又像风’,一抬脚就不由得‘跟着感觉走’,一思索便觉得‘你别无选择’,于是乎只有随着大流跑,盯住时髦追,这山望见那山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整日里坐卧不宁,焦虑不安,恨不得‘过把瘾就死’!”长期在这种文化心态的影响下,青少年在学校也颇不宁静,不是学习上的你追我赶,而是在追逐时髦中攀比成风;不是为了心中的“风帆”坚持不懈地奋斗,而是为了一时之快而“快马扬鞭”。带着这样的浮躁心态,他们的心总不在学习上,反倒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与愁思,使得他们的精神和生命都在浮躁中不断地被消耗。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自由的,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的发展应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而现今的状况却是事情走向了它的反面,教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指向的不是人心的妖孽,而是自身鲜活的青春笑靥。生命的异化应当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我们新世纪的教育必须走出这“异化的洞穴”,回诸生命的本身!
注释
周晓虹,周怡.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青年研究,2000(4).
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6.
龚长宇.酷文化 青年价值观 社会转型.青年研究,2002(2).
关键词教育 生命 异化 功利 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现实中生命异化的表现
教育是一种直面人之生命的事业,可在教育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却有意无意地背离了以生命的完好发展为旨趣的初衷,生命在现实教育中被严重异化了。
1.1 孤独——不被理解的当代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最富于幻想、最富憧憬的时期。然而,当我们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国中小学学校里的一部分学生不但不幸福、不自由、不开放,而且很孤独、很闭锁和很痛苦,他们是十足的“踽踽的独行者”和“‘天问’的困惑者”。其主要表现有:第一,厌恶学习,惧怕考试。第二,精神压力大。第三,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匮乏。第四,与家长常伴有矛盾和冲突。第五,对老师、班主任及社会不信任。第六,对生活极其淡漠,缺乏应有的张力。
造成我国青少年孤独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于我们的教育者所设想的培养目标与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的自然天性不协调。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按照成人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来对青少年设计人格类型与价值标准,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旨趣、才能、特长,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人生目的、价值理想和生命追求,没有考虑到青少年自身的儿童文化本身。这样,成人的教育目标与青少年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理想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而青少年由于自身力量的有限和经济、人身等的不独立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屈服于成人、社会,他们陷入无限的孤独、痛苦和悲哀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于代沟的存在。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代沟仍然存在,由于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必然使他们之间的意义世界无法沟通,造成彼此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不理解、不被理解,极易造成他们生命的异化和遮蔽。试想一个孤独的魂灵,在漆黑的、无边的旷野里徘徊将会是种怎样的结果?
1.2 生命意义的危机——精神家园的坍塌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意义的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生理想的世俗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做人之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逐步确立之时期。他们的人生理想应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远大的态度。然而,我们从青少年所崇拜的明星和人物身上,却看不到这种态势。在一项关于明星崇拜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中的有三项是“明星崇拜”——崇拜歌星的就占31%。其二,人生价值观的功利化。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的青年崇拜“有钱就是一切”的人生信条,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青少年由于其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功利化,必然会带给他们人生的危机和人生价值的贬损,生命必然会走向他自身的反面——异化。
2 教育现实中生命异化的原因分析
2.1 后现代对元价值观念和核心道德理念的解构和颠覆造成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危机
从文化角度看,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盈利的一种新兴文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的否定,它以自己所具有的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渗透呈现出不可抗拒之势。当我们把一切都否定了,消解了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一元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最深的是青少年学生一代,比如北京零点业公司做的《寻“COOL”一代:中国沿海城市中学生社会文化特征调查报告》中有关“中学生认为的酷的标志”一项,其结果是:极限运动(蹦极、攀岩、滑板)等玩得特好的占34.6%;上网占24.0%;球星或其他明星的签名占l 4.5%,电脑黑客占13.9%;电子游戏玩得特好的人占1 3.6%:名牌产品的代言人占9.2%,头发染一个另类的颜色或剪一个另类的发式的占8.4%;露脐装占2.2%等。酷是中学生心目中一种前卫的风格的表现,也是一种无深度平面性的文化现象,青年人消费它但不问它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在这里,对生活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关怀,对社会使命与责任被搁置被疏离。按照新新人类的话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他们要的就是那种“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现实不懂虚拟美的感觉”。由此可见,后现代思维方式影响已经使得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平面化了,而其结果是造成青少年人生意义的世俗化和生命意蕴的被遮蔽。
2.2 大众文化的流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异化
首先,大众文化的平面性影响了青少年对道德、价值、信仰等形而上学关怀的追求。由于大众文化的平面性填平了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使得本来具有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的文化变成了调侃式、娱乐性的“文化快餐”。由于大众文化既不需要要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抽象通过对现实境遇的揭示来唤起青少年对自己真实处境的觉悟,也不需要用感情的投入和意志的努力通过对某种乌托邦思想的期望来引发青少年实践的热情。因此,它必然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精神的生成与发展,造成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平面化。
其次,大众文化的虚幻性影响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由于商业逻辑的左右和娱乐性的需要,使得大众文化往往对其反应的事件进行夸张、掩饰,以使矛盾得到解决。由于青少年社会经验的欠缺与认知水平的偏低,往往把他们所看到的图像世界当做真正的现实生活本身,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对世界、社会、生活的错误理解,而当他们真正去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时,就会采取错误的行动。而错误行动的结果是为无妄的失败,失败多了,青少年自身就会对世界、对自身产生怀疑的态度。当邈远的的理想之国尚不可及之时,我们还怀疑尘世的脚跟,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无趣与无奈?
最后,大众文化“玩”的态度将会助长青少年浮躁的心态,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是与游戏的、调侃的日常态度相适应的,大有一种“玩”的态度。“抱着‘玩’的态度,对知识、神圣、崇高都亵渎开涮一番,表现了弥漫于社会的所谓无聊者的浮躁情绪——就是静不下心来,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缺乏透骨的敏锐,看什么都是‘像雾像云又像风’,一抬脚就不由得‘跟着感觉走’,一思索便觉得‘你别无选择’,于是乎只有随着大流跑,盯住时髦追,这山望见那山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整日里坐卧不宁,焦虑不安,恨不得‘过把瘾就死’!”长期在这种文化心态的影响下,青少年在学校也颇不宁静,不是学习上的你追我赶,而是在追逐时髦中攀比成风;不是为了心中的“风帆”坚持不懈地奋斗,而是为了一时之快而“快马扬鞭”。带着这样的浮躁心态,他们的心总不在学习上,反倒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与愁思,使得他们的精神和生命都在浮躁中不断地被消耗。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自由的,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的发展应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而现今的状况却是事情走向了它的反面,教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指向的不是人心的妖孽,而是自身鲜活的青春笑靥。生命的异化应当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我们新世纪的教育必须走出这“异化的洞穴”,回诸生命的本身!
注释
周晓虹,周怡.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青年研究,2000(4).
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6.
龚长宇.酷文化 青年价值观 社会转型.青年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