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兰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全国大中城市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是甘肃省首家开工建设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由兰州市教育局规划列入兰州新区教育集群建设项目。综合实践基地围绕“特色鲜明、学生欢迎、甘肃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办学理念。综合实践基地于2013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8月交付使用。本着“课程是先导”的思路,探索具有“面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开放多元”特质的德育新体系。
关键词:综合实践基地;德育新体系;场馆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一、建立“面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开放多元”德育新体系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以“场馆、课程建设”和“培育发展性教师队伍”为两翼作保障
綜合实践基地力争做到“课程场馆化,场馆课程化”。场馆是实践基地课程开发的条件,是基地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础。综合实践基地教育场馆的设计建设要一切从基地教育目标和主题教育需要出发,围绕教育目标和主题,以一种动静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将中小学生的参观活动过程变成一个在体验参与中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的发现学习过程。综合实践基地本着“基础 特色”的思路,从社会生活实践、生命教育实践、文化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实践四个领域22个子项目进行场馆(场所)建设:特色文化项目上拟建丝绸之路文化馆、兰州黄河文化馆;专题教育中心项目拟建国防教育馆、法制教育馆、生命教育馆、防灾减灾科普馆;科技教育中心项目上拟建机械手工制作馆、创新思维教室、三模一建竞技馆、创意机器人教室、综合职业体验馆、环保生态馆、趣味科学教室、现代信息技术教室;室外拓展中心项目上拟建军事训练、体能拓展、心理品质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场所;农业科技中心项目上拟建现代化农业种植、传统农耕、体验农田、未来家居农业场所。
场馆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寓教于乐、注重实践、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方式。场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力求活泼、多元,营造生动活泼、参与性高的活动气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耳听、眼看、手动、心动”,通过多感官接触赋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场馆教育项目;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互动的、社会化的学习。实践基地不仅重视互动式、体验式场馆建设,还要重视研究学生在场馆活动中认知与经验形成的方式。合理引入信息化、电脑化、科技化的教育媒介。
引导教师转型、转岗,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致力于一专多能,打破学科界限,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发展取向的教师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的“教育人生”,激励教师成就感,以课题研究带动并提升教育质量。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课程意识、质量意识。突破学科能力培养难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从领域、模块、项目三个层面去设计课程新体系
课程设计从社会生活实践、生命教育实践、文化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实践4个领域,社会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探究、生命科学、生命安全、生命价值、法制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技术学习、设计学习、应用学习12个模块建构课程新体系,做到课程领域化、领域模块化、模块项目化,各领域下设若干模块和项目,充分体现实践基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应该是体验的课程,活动的课程,动态的课程,尽量避免看的课程、听的课程、参观的课程。校内资源是有限的,课程开发注重校外资源的挖掘、利用,同时课程开发结合兰州实际和时代背景,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新思路,彰显地方特色课程开发,本着“基础性 前瞻性”的思路,分期进行,留有余地,逐步开发,不断更新,不断体现基地建设的自主更新机制,努力实现“立德树人、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实践育人”的综合实践基地核心课程价值追求。
四、课程开发的评价
(1)利于学生发展:课程内容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合学生身心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满足家长需要。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开设要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为实践基地的各项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和活动支持,实践基地才能成为学生想望的场所,这是实践基地运作的生命线。(3)特色鲜明、彰显基地优势。实践基地本着“基地 学校”的思路进行课程研发,还要解决他校因资源所限难以开设新课程相关科目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学校、基地、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进程。(4)落实课程目标。面向中小学生群体,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在“做”“考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5)体现课程特点。课程开发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新课程的性质,即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6)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程开发始终,引导学生对四大领域诸多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的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要讲口头性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提升兴趣、催化动力、引导课程向新的问题进发,努力把综合实践基地建成具有价值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国内一流的社会实践基地。
关键词:综合实践基地;德育新体系;场馆课程建设;课程评价
一、建立“面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开放多元”德育新体系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以“场馆、课程建设”和“培育发展性教师队伍”为两翼作保障
綜合实践基地力争做到“课程场馆化,场馆课程化”。场馆是实践基地课程开发的条件,是基地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础。综合实践基地教育场馆的设计建设要一切从基地教育目标和主题教育需要出发,围绕教育目标和主题,以一种动静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将中小学生的参观活动过程变成一个在体验参与中发现和思考的双向传播的发现学习过程。综合实践基地本着“基础 特色”的思路,从社会生活实践、生命教育实践、文化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实践四个领域22个子项目进行场馆(场所)建设:特色文化项目上拟建丝绸之路文化馆、兰州黄河文化馆;专题教育中心项目拟建国防教育馆、法制教育馆、生命教育馆、防灾减灾科普馆;科技教育中心项目上拟建机械手工制作馆、创新思维教室、三模一建竞技馆、创意机器人教室、综合职业体验馆、环保生态馆、趣味科学教室、现代信息技术教室;室外拓展中心项目上拟建军事训练、体能拓展、心理品质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场所;农业科技中心项目上拟建现代化农业种植、传统农耕、体验农田、未来家居农业场所。
场馆规划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寓教于乐、注重实践、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方式。场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力求活泼、多元,营造生动活泼、参与性高的活动气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耳听、眼看、手动、心动”,通过多感官接触赋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场馆教育项目;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互动的、社会化的学习。实践基地不仅重视互动式、体验式场馆建设,还要重视研究学生在场馆活动中认知与经验形成的方式。合理引入信息化、电脑化、科技化的教育媒介。
引导教师转型、转岗,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致力于一专多能,打破学科界限,努力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发展取向的教师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的“教育人生”,激励教师成就感,以课题研究带动并提升教育质量。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课程意识、质量意识。突破学科能力培养难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从领域、模块、项目三个层面去设计课程新体系
课程设计从社会生活实践、生命教育实践、文化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实践4个领域,社会参与、社会体验、社会探究、生命科学、生命安全、生命价值、法制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技术学习、设计学习、应用学习12个模块建构课程新体系,做到课程领域化、领域模块化、模块项目化,各领域下设若干模块和项目,充分体现实践基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应该是体验的课程,活动的课程,动态的课程,尽量避免看的课程、听的课程、参观的课程。校内资源是有限的,课程开发注重校外资源的挖掘、利用,同时课程开发结合兰州实际和时代背景,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新思路,彰显地方特色课程开发,本着“基础性 前瞻性”的思路,分期进行,留有余地,逐步开发,不断更新,不断体现基地建设的自主更新机制,努力实现“立德树人、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实践育人”的综合实践基地核心课程价值追求。
四、课程开发的评价
(1)利于学生发展:课程内容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合学生身心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满足家长需要。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开设要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为实践基地的各项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和活动支持,实践基地才能成为学生想望的场所,这是实践基地运作的生命线。(3)特色鲜明、彰显基地优势。实践基地本着“基地 学校”的思路进行课程研发,还要解决他校因资源所限难以开设新课程相关科目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学校、基地、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进程。(4)落实课程目标。面向中小学生群体,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在“做”“考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去理解和感悟生活,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5)体现课程特点。课程开发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新课程的性质,即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6)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课程开发始终,引导学生对四大领域诸多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的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要讲口头性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提升兴趣、催化动力、引导课程向新的问题进发,努力把综合实践基地建成具有价值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国内一流的社会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