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拉玛一世规划首都曼谷时,不仅仅是从阿瑜陀耶城搬了点砖瓦而已,他还模仿了该城的格局。泰国人认为国王居住的王宫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曼谷的建设以大皇宫为中心向外扩散。
在曼谷,大皇宫入口对面的马路牙子拥挤不堪,簇拥着准备进入大皇宫参观的游客,这里没有红绿灯,只有一个交通协管员。这过马路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在中国,人马凑齐了一队管他红灯绿灯,横穿马路。“别(biè)犹豫,跟着队伍朝前走,一犹豫就过不去了”,一个东北口音的中国导游正在给他的团传授经验,此时通往大皇宫的人流已经被来往的车辆截断,只得等待凑齐下一波。当地人告诉我,在曼谷想要找一个没有中国人的地方是不可能的,大皇宫如此著名的景点已经被游客和小商贩包围,这里的小商贩多多少少都会讲几句中文,他们可以熟练的用中文告诉你不买就不要挡在摊位前。
泰国当地的导游恐怕不会建议游客去大皇宫,因为里边乌央乌央全是人,但是大皇宫浓缩了泰国的文化艺术,尤其是其中建于1782年的玉佛寺,可谓“泰国艺术大全”,这里早已成为曼谷乃至泰国的地标。由于拉玛八世在大皇宫遇刺,拉玛九世迁离大皇宫,在他之前的八位国王都曾住在这里,大皇宫也是当时政府机构的办公之处,今天偶尔接待外国元首,举行国家庆典活动,除此之外,它最为艰巨的任务便是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曼谷王朝由拉玛一世通銮(华名郑华)开创于1782年,拉玛一世曾是前一个王朝吞武里王朝的干将,执掌军政大权,1782年暹罗发生内战,吞武里王郑信被废黜,此时正在柬埔寨征战的郑华回国自立为王,并将首都迁至曼谷,开启了曼谷王朝,曼谷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曾经的小渔村,今天的国际大都市。
不管曼谷如何被旅游业占据,不管大皇宫里有多少旅游团的小旗飘飘,置身其中还是会觉得非常震撼,想当年拉玛一世即位首先要确立的便是国王不可侵犯的权威,大皇宫的修建是显示王权的重要举措。他从前两个王朝的都城就地取材,所需的砖瓦来自吞武里的炮台和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的都城,该王朝后来被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取代]的宫殿。此外还有一些材料是吞武里王朝最后一次派往中国的贡船回国时从广东采购来的。
吞武里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且常年处于应付国内外战争的状态,几乎可以说曼谷王朝的发展以阿瑜陀耶王朝为基础。阿瑜陀耶王朝历经417年,直至1767年被缅甸攻陷。王宫建筑是阿瑜陀耶城建筑最主要的部分,当缅甸人攻下都城后竟放火烧毁了整个古城,王宫中王储或副王居住的前宫被烧得只剩下砖瓦,这些砖瓦被后来的拉玛一世运往了曼谷修建大皇宫。
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华人移民,这主要是得益于中暹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贸易往来的前身是“朝贡”关系的缔结,这也是建立在中暹双方的政治需求之上,对暹罗国来说,阿瑜陀耶王朝建立初期局势并不稳定,为了谋求发展,争取中国这样的大国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主动派遣使者前往中国,以期达成朝贡关系;对中国来说,明代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部族,对南方诸国只求维系安宁。明朝政府除了照例“赏赐”给各国贡使大量礼品外,还允许他们将带来的货物公开出售,并且不抽取税收。这样的贸易给暹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以至于频次由三年一贡变为一年三贡。到了清朝这种朝贡关系再次升级,由于暹罗大米产量高且便宜,清政府极力促进中暹之间的大米贸易,不过大米利薄,许多船只也会携带其他贸易品以卖米的名义来到中国销售。
随着大量华人移民至暹罗,若干大大小小的华人社区汇集成为华人社会,他们还与当地人组建了家庭,吞武里王郑信即是为生活所迫移民泰国的华人后代,拉玛一世也有华人血统。到了曼谷王朝时期,这些家庭的第二代已经被当地人同化,移民华人给暹罗国内的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记载,19世纪后半期暹罗国内从事商业贸易的人约有6万,大多数是华人。
在拉玛一世规划首都曼谷时,不仅仅是从阿瑜陀耶城搬了点砖瓦而已,他还模仿了该城的格局。阿瑜陀耶城位于泰国的中部,是一个位于湄南河下游的小岛,其北面是华富里河,西面和南面是湄南河,东面开凿了巴萨运河,可以说整个城市被河流环绕。为此,拉玛一世专门从柬埔寨征召上万名工人修建环绕大皇宫的运河,全长8246米。后来拉玛一世还强征了5万名老挝人修建环绕曼谷的城墙和堡垒。更为重要的还是大皇宫的修建,大殿、寝宫和佛寺都在拉玛一世的规划内。拉玛一世在位27年,大皇宫的修建以及当时曼谷的道路建设就花费了10年之久。
泰国人认为国王居住的王宫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曼谷的建设以大皇宫为中心向外扩散。在拉玛一世修建的皇宫、城墙、街道的基础上,拉玛二世和三世在城内增建了许多佛寺,到了拉玛五世为了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曼谷的大部分城墙被拆除,新建了不少马路和桥梁。如今曼谷最为著名的大桥是第一座横跨湄南河的拉玛一世大桥,该桥修建于曼谷王朝创建150周年之际。
在阿瑜陀耶时期,由于贸易日渐发达,开始出现临河而建的商铺,这种商铺兼具居住和对外营业的功能,临河的一面主要用来交易,商铺之间则由木桥相连,每家店前还有一个小码头,用于搬运货物,以及乘船的买家使用。交易通常都在早晨和中午进行,以买卖食材和衣物为主。在当时还有一种建在木筏上的商店,店主一家生活其中,可随船参加各地的农贸市集,这种木筏颇有现代“房车”的意味,这种水上市场延续至今。由于曼谷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两米,加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开挖人工运河,到了19世纪,曼谷已经成为水上都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水上交通远比陆路发达,即便是在今天,要想不被拥堵在曼谷,最好的选择还是走水路。只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河流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在减弱,自1969年起,曼谷的许多河道被填平,改为马路,如今仅有十多条河流流经市区。在曼谷如果你问当地的司机什么时候可以到达目的地,这恐怕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曼谷的堵一点都不输给我们的首都。
曼谷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城市,泰国人赋予这座城太多的意义,城如其名,这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城市,它总能给予你所想要找寻的东西。
停滞的节奏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感觉,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王岱山是个慢热的人,采访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们的聊天才真正兴起。他一杯一杯地往茶碗里续水,神情比之前放松了很多。“其实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好。内心的东西,比外部的媒介、方式来得更重要。”待到日光渐渐熹微,茶水凉透,他只是轻轻地嘱咐了一句:“文章的题目最好不要那么华丽,简单些就好。”
在曼谷,大皇宫入口对面的马路牙子拥挤不堪,簇拥着准备进入大皇宫参观的游客,这里没有红绿灯,只有一个交通协管员。这过马路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在中国,人马凑齐了一队管他红灯绿灯,横穿马路。“别(biè)犹豫,跟着队伍朝前走,一犹豫就过不去了”,一个东北口音的中国导游正在给他的团传授经验,此时通往大皇宫的人流已经被来往的车辆截断,只得等待凑齐下一波。当地人告诉我,在曼谷想要找一个没有中国人的地方是不可能的,大皇宫如此著名的景点已经被游客和小商贩包围,这里的小商贩多多少少都会讲几句中文,他们可以熟练的用中文告诉你不买就不要挡在摊位前。
泰国当地的导游恐怕不会建议游客去大皇宫,因为里边乌央乌央全是人,但是大皇宫浓缩了泰国的文化艺术,尤其是其中建于1782年的玉佛寺,可谓“泰国艺术大全”,这里早已成为曼谷乃至泰国的地标。由于拉玛八世在大皇宫遇刺,拉玛九世迁离大皇宫,在他之前的八位国王都曾住在这里,大皇宫也是当时政府机构的办公之处,今天偶尔接待外国元首,举行国家庆典活动,除此之外,它最为艰巨的任务便是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曼谷王朝由拉玛一世通銮(华名郑华)开创于1782年,拉玛一世曾是前一个王朝吞武里王朝的干将,执掌军政大权,1782年暹罗发生内战,吞武里王郑信被废黜,此时正在柬埔寨征战的郑华回国自立为王,并将首都迁至曼谷,开启了曼谷王朝,曼谷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曾经的小渔村,今天的国际大都市。
不管曼谷如何被旅游业占据,不管大皇宫里有多少旅游团的小旗飘飘,置身其中还是会觉得非常震撼,想当年拉玛一世即位首先要确立的便是国王不可侵犯的权威,大皇宫的修建是显示王权的重要举措。他从前两个王朝的都城就地取材,所需的砖瓦来自吞武里的炮台和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的都城,该王朝后来被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取代]的宫殿。此外还有一些材料是吞武里王朝最后一次派往中国的贡船回国时从广东采购来的。
吞武里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且常年处于应付国内外战争的状态,几乎可以说曼谷王朝的发展以阿瑜陀耶王朝为基础。阿瑜陀耶王朝历经417年,直至1767年被缅甸攻陷。王宫建筑是阿瑜陀耶城建筑最主要的部分,当缅甸人攻下都城后竟放火烧毁了整个古城,王宫中王储或副王居住的前宫被烧得只剩下砖瓦,这些砖瓦被后来的拉玛一世运往了曼谷修建大皇宫。
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华人移民,这主要是得益于中暹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贸易往来的前身是“朝贡”关系的缔结,这也是建立在中暹双方的政治需求之上,对暹罗国来说,阿瑜陀耶王朝建立初期局势并不稳定,为了谋求发展,争取中国这样的大国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主动派遣使者前往中国,以期达成朝贡关系;对中国来说,明代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游牧部族,对南方诸国只求维系安宁。明朝政府除了照例“赏赐”给各国贡使大量礼品外,还允许他们将带来的货物公开出售,并且不抽取税收。这样的贸易给暹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以至于频次由三年一贡变为一年三贡。到了清朝这种朝贡关系再次升级,由于暹罗大米产量高且便宜,清政府极力促进中暹之间的大米贸易,不过大米利薄,许多船只也会携带其他贸易品以卖米的名义来到中国销售。
随着大量华人移民至暹罗,若干大大小小的华人社区汇集成为华人社会,他们还与当地人组建了家庭,吞武里王郑信即是为生活所迫移民泰国的华人后代,拉玛一世也有华人血统。到了曼谷王朝时期,这些家庭的第二代已经被当地人同化,移民华人给暹罗国内的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记载,19世纪后半期暹罗国内从事商业贸易的人约有6万,大多数是华人。
在拉玛一世规划首都曼谷时,不仅仅是从阿瑜陀耶城搬了点砖瓦而已,他还模仿了该城的格局。阿瑜陀耶城位于泰国的中部,是一个位于湄南河下游的小岛,其北面是华富里河,西面和南面是湄南河,东面开凿了巴萨运河,可以说整个城市被河流环绕。为此,拉玛一世专门从柬埔寨征召上万名工人修建环绕大皇宫的运河,全长8246米。后来拉玛一世还强征了5万名老挝人修建环绕曼谷的城墙和堡垒。更为重要的还是大皇宫的修建,大殿、寝宫和佛寺都在拉玛一世的规划内。拉玛一世在位27年,大皇宫的修建以及当时曼谷的道路建设就花费了10年之久。
泰国人认为国王居住的王宫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曼谷的建设以大皇宫为中心向外扩散。在拉玛一世修建的皇宫、城墙、街道的基础上,拉玛二世和三世在城内增建了许多佛寺,到了拉玛五世为了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曼谷的大部分城墙被拆除,新建了不少马路和桥梁。如今曼谷最为著名的大桥是第一座横跨湄南河的拉玛一世大桥,该桥修建于曼谷王朝创建150周年之际。
在阿瑜陀耶时期,由于贸易日渐发达,开始出现临河而建的商铺,这种商铺兼具居住和对外营业的功能,临河的一面主要用来交易,商铺之间则由木桥相连,每家店前还有一个小码头,用于搬运货物,以及乘船的买家使用。交易通常都在早晨和中午进行,以买卖食材和衣物为主。在当时还有一种建在木筏上的商店,店主一家生活其中,可随船参加各地的农贸市集,这种木筏颇有现代“房车”的意味,这种水上市场延续至今。由于曼谷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两米,加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开挖人工运河,到了19世纪,曼谷已经成为水上都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水上交通远比陆路发达,即便是在今天,要想不被拥堵在曼谷,最好的选择还是走水路。只是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河流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在减弱,自1969年起,曼谷的许多河道被填平,改为马路,如今仅有十多条河流流经市区。在曼谷如果你问当地的司机什么时候可以到达目的地,这恐怕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曼谷的堵一点都不输给我们的首都。
曼谷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城市,泰国人赋予这座城太多的意义,城如其名,这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城市,它总能给予你所想要找寻的东西。
停滞的节奏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感觉,很少受到外界的影响。王岱山是个慢热的人,采访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们的聊天才真正兴起。他一杯一杯地往茶碗里续水,神情比之前放松了很多。“其实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好。内心的东西,比外部的媒介、方式来得更重要。”待到日光渐渐熹微,茶水凉透,他只是轻轻地嘱咐了一句:“文章的题目最好不要那么华丽,简单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