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中国古代的年号出现较晚。西汉以前,帝王都没有年号,纪年均采用王号。就是使用王号连续记载年代,直至新的帝王即位。如周平王元年至五十一年、鲁隐公元年至八年、秦王(秦始皇)元年至三卜七年、汉高祖元年至十二年等。直到汉武帝即位,才出现年号。他即位时,便使用了“建元”年号。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刘此作注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汉武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其间,只有唐肃宗在位时,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年号。年号出现后,就有了年号纪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新帝即位,都不再继续前帝的纪年之数,而自第二年开始,又从元年起重新纪年。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
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中途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事实上,这种改元的做法,最早出现在汉文帝时。汉文帝在位23年,第17年改元。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酎,明年改元。”即从第17年起,又称元年、二年……。由于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两个元年,故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就将改元后的纪年称为“后元”。其后的景帝在位16年间,曾两次改元。所以,史书中又有了“中元”、“后元”之称。自汉武帝始用年号以后,但凡改元,年号也要更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期间改元最频繁的是武则天。她在位20年,共改元17次,故有17个年号。稍次于她的是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改元13次。冉次之的是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至于改元10次以下的皇帝,则数量更多。由于在位期间多次改元,故许多皇帝都有几个年号。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继位者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所以除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有两个年号外,其他都是一帝一号。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均一帝一号。
古代帝王改元的原因,除新即位外,多以某一吉祥事物为由。此外还有灾害、奇特的自然现象,诸如所谓的祥瑞、变异等。如汉武帝时,曾在一次打猎时捕获一只“白麟”,遂下令改元“元狩”。西汉宣帝时,今四川广汉地区报告称,当地有人见到一条黄龙。宣帝遂于当年(229年)下令,改元“黄龙”。三国时,东吴孙权看见一只红色的鸟,亦在当年(238年)改元“赤鸟”。这些改元,都是因为看见了罕见的奇鸟异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而改元的。公元前69年,今陕西汉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山崩水涌。在位的汉宣帝遂下令改元“地节”,意在“欲令地,得其节”。这是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的改元。
在诸多的改元中,有相当数量是因出现了动荡的局面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所以,这类年号多寓含希望长治久安的意愿。如汉元帝时,汉廷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联姻。自此,“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竟宁。”(《汉书·元帝纪》)意为边境安宁。北魏孝庄帝在位时,爆发葛荣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孝庄帝遂改元“永安”。这类的年号多为吉祥祝福之语。如永定、永昌、永平、永始、长安、长庆等。
有些改元,则出现在通过非常手段获取帝位之后。因此,这类年号多表示自己的即位顺应天意。含有宣扬君权神授的用意。使用这类年号,既可掩人耳目,又能掩饰自己的劣迹。如武则天的“天授”、“天册万岁”。又如明英宗是通过南宫复辟(夺门之变),从其弟景泰帝手中夺回帝位的。即位后,改元“天顺”。
还有些改元,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崇信道教。道士寇谦之遂迎合太武帝意,假托梦见太上老君。太武帝即命画工依寇谦之口述,绘出太上老君像。并下令改元“太平真君”。
有些改元,则因重大工程的竣工。武则天在位时,洛阳的宫城内兴建了一座大殿,名为通天宫。大殿建成,武则天即改元“万岁通天”。也有的改元,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立场。这类改元,一般多以干支作为年号。如唐初,隋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表示不归顺唐朝,遂以是年的干支——丁丑为年号。
由于改元,特别是皇帝在位期间的改元,造成一年多个年号和年号相同的现象。其中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称,就反复出现在历史上。如“建兴”年号使用过11次,“天祜”年号使用过10次,“太平”年号使用过9次。至于使用过8次以下的年号,数量就更多了。如人们熟悉的唐太宗的“贞观”年号,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时使用过(1102~1114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曾命宰相选择一个从未使用过的年号。宰相赵普等人遂上“乾德”年号。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统兵灭后蜀。在搜查后蜀国皇宫时,从一宫女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搜出一面旧铜镜。镜背有“乾德四年铸”的铭文。宋太祖大惊,询问宰相:“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等人皆不能答。宋太祖又召学士陶毂、窦仪询问。“仪日:‘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上乃悟,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年号相同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出现在同一个朝代中。如西晋惠帝和东晋元帝都使用过“建武”的年号:唐高宗、唐肃宗均使用过“上元”的年号;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和亡国之君元顺帝均使用过“至元”的年号,等等。不同朝代使用相同的年号,还好区别,但同一朝代使用同一年号,就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年号,还应严格区分朝代和皇帝。
古代帝王使用的年号,在字数上没有限定。少则两、三个字,多则六个字。如西夏建立者元吴称帝后,曾使用“天授礼法延祚”的年号。只有明清两代皇帝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且是一帝一号。所以,史家就用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帝号。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年号常被视为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与政权有直接的联系。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年号,实际也成为衡量和判定是否承认该政权的标准。所以,但凡新建政权,必定要另立年号。无论是农民政权,还是偏安政权,都必定要有自己的年号。
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潜对东晋义熙年问刘裕的专权十分不满。这位曾因“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隐居的诗人就不用“义熙”年号纪年,而用甲子纪年。此举亦受到人们的褒颂。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称其,“甲子不数义熙前”。
清军入关前,崇祯皇帝就已自缢身亡。但清朝定都北京后,明朝遗老中仍有人在其著述中,继续使用“崇祯”年号,以此表示怀念故国。相反,清初也有人将入关前的明朝史实,一律冠以天命、天聪、崇德等清初年号。以此表示自己很早就向往清朝。清朝末年,溥仪在位3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此前,革命党人就已经不使用清朝的年号纪年。而一些清朝遗老们,直至民国成立后,依然用“宣统”年号纪年。这些事例,都反映了人们对年号与政权关系的认识。
自年号产生后,年号又配合干支纪年。因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循环周期,往往在一个朝代中,同一千支会反复出现数次。若无其他的纪年方法,就很难判定是哪位帝王在位时的于支。但有了年号纪年后,两者互为补充,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纪年更加精确。干支加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个特点。(文章代码:1927)
[责任编辑]常汝先
从汉武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其间,只有唐肃宗在位时,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年号。年号出现后,就有了年号纪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新帝即位,都不再继续前帝的纪年之数,而自第二年开始,又从元年起重新纪年。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
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中途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事实上,这种改元的做法,最早出现在汉文帝时。汉文帝在位23年,第17年改元。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酎,明年改元。”即从第17年起,又称元年、二年……。由于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两个元年,故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就将改元后的纪年称为“后元”。其后的景帝在位16年间,曾两次改元。所以,史书中又有了“中元”、“后元”之称。自汉武帝始用年号以后,但凡改元,年号也要更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期间改元最频繁的是武则天。她在位20年,共改元17次,故有17个年号。稍次于她的是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改元13次。冉次之的是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至于改元10次以下的皇帝,则数量更多。由于在位期间多次改元,故许多皇帝都有几个年号。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继位者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所以除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有两个年号外,其他都是一帝一号。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均一帝一号。
古代帝王改元的原因,除新即位外,多以某一吉祥事物为由。此外还有灾害、奇特的自然现象,诸如所谓的祥瑞、变异等。如汉武帝时,曾在一次打猎时捕获一只“白麟”,遂下令改元“元狩”。西汉宣帝时,今四川广汉地区报告称,当地有人见到一条黄龙。宣帝遂于当年(229年)下令,改元“黄龙”。三国时,东吴孙权看见一只红色的鸟,亦在当年(238年)改元“赤鸟”。这些改元,都是因为看见了罕见的奇鸟异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而改元的。公元前69年,今陕西汉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山崩水涌。在位的汉宣帝遂下令改元“地节”,意在“欲令地,得其节”。这是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的改元。
在诸多的改元中,有相当数量是因出现了动荡的局面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所以,这类年号多寓含希望长治久安的意愿。如汉元帝时,汉廷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联姻。自此,“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竟宁。”(《汉书·元帝纪》)意为边境安宁。北魏孝庄帝在位时,爆发葛荣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孝庄帝遂改元“永安”。这类的年号多为吉祥祝福之语。如永定、永昌、永平、永始、长安、长庆等。
有些改元,则出现在通过非常手段获取帝位之后。因此,这类年号多表示自己的即位顺应天意。含有宣扬君权神授的用意。使用这类年号,既可掩人耳目,又能掩饰自己的劣迹。如武则天的“天授”、“天册万岁”。又如明英宗是通过南宫复辟(夺门之变),从其弟景泰帝手中夺回帝位的。即位后,改元“天顺”。
还有些改元,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崇信道教。道士寇谦之遂迎合太武帝意,假托梦见太上老君。太武帝即命画工依寇谦之口述,绘出太上老君像。并下令改元“太平真君”。
有些改元,则因重大工程的竣工。武则天在位时,洛阳的宫城内兴建了一座大殿,名为通天宫。大殿建成,武则天即改元“万岁通天”。也有的改元,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立场。这类改元,一般多以干支作为年号。如唐初,隋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表示不归顺唐朝,遂以是年的干支——丁丑为年号。
由于改元,特别是皇帝在位期间的改元,造成一年多个年号和年号相同的现象。其中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称,就反复出现在历史上。如“建兴”年号使用过11次,“天祜”年号使用过10次,“太平”年号使用过9次。至于使用过8次以下的年号,数量就更多了。如人们熟悉的唐太宗的“贞观”年号,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时使用过(1102~1114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曾命宰相选择一个从未使用过的年号。宰相赵普等人遂上“乾德”年号。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统兵灭后蜀。在搜查后蜀国皇宫时,从一宫女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搜出一面旧铜镜。镜背有“乾德四年铸”的铭文。宋太祖大惊,询问宰相:“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等人皆不能答。宋太祖又召学士陶毂、窦仪询问。“仪日:‘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上乃悟,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年号相同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出现在同一个朝代中。如西晋惠帝和东晋元帝都使用过“建武”的年号:唐高宗、唐肃宗均使用过“上元”的年号;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和亡国之君元顺帝均使用过“至元”的年号,等等。不同朝代使用相同的年号,还好区别,但同一朝代使用同一年号,就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年号,还应严格区分朝代和皇帝。
古代帝王使用的年号,在字数上没有限定。少则两、三个字,多则六个字。如西夏建立者元吴称帝后,曾使用“天授礼法延祚”的年号。只有明清两代皇帝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且是一帝一号。所以,史家就用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帝号。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年号常被视为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与政权有直接的联系。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年号,实际也成为衡量和判定是否承认该政权的标准。所以,但凡新建政权,必定要另立年号。无论是农民政权,还是偏安政权,都必定要有自己的年号。
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潜对东晋义熙年问刘裕的专权十分不满。这位曾因“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隐居的诗人就不用“义熙”年号纪年,而用甲子纪年。此举亦受到人们的褒颂。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称其,“甲子不数义熙前”。
清军入关前,崇祯皇帝就已自缢身亡。但清朝定都北京后,明朝遗老中仍有人在其著述中,继续使用“崇祯”年号,以此表示怀念故国。相反,清初也有人将入关前的明朝史实,一律冠以天命、天聪、崇德等清初年号。以此表示自己很早就向往清朝。清朝末年,溥仪在位3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此前,革命党人就已经不使用清朝的年号纪年。而一些清朝遗老们,直至民国成立后,依然用“宣统”年号纪年。这些事例,都反映了人们对年号与政权关系的认识。
自年号产生后,年号又配合干支纪年。因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循环周期,往往在一个朝代中,同一千支会反复出现数次。若无其他的纪年方法,就很难判定是哪位帝王在位时的于支。但有了年号纪年后,两者互为补充,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纪年更加精确。干支加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个特点。(文章代码:1927)
[责任编辑]常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