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在弘扬正能量,从个体应有的素养,到国家治理的经验与设想,艰辛不易与奋斗突破暗含其中。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在这极不平凡的年份里,回溯中国的艰辛过往,突破历程,重申奋斗精神将会是主旋律,“艰辛与突破”这一话题顺时应景,应给予足够重视,笔者着眼于“历史素材、经典素材、社会热点、人物素材、名言类素材”五种类型的素材,结合素材的运用示范给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方案。
素材指路
一、历史素材
世界航天第一人
万户,明朝人,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喜好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事故后,转为试制火器。元末,吴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献火神器技艺。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从此陶成道被人称为“万户”。
明初,陶成道设想利用火箭飞天,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然而,火箭突然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素材运用示例:无畏挑战,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探寻未知的世界。这是万户飞天的科学启示和其中折射的科学精神。今天,作为用血汗及至生命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许许多多个万户的后裔,我们传承了这种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吗?我们的所思所为又有多少创新的火花?
二、经典事例篇
从大同到大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农业工业想要快速发展,石油必不可缺。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多年经验,斩钉截铁地告诉毛泽东:请您放心,中国这么大,一定会有丰富的石油蕴藏。
1958年7月9日,钻头轰鸣声在松辽盆地响起,“松基一号”正式启动。经过四个多月日以继夜的奋战,钻头已快接近地下2000米,采集出的岩心物质让所有工作人员心都凉了——没有石油。
针对“松基一号”的失利,相关部门从各方面汲取教训,认为不应该盲目下钻浪费人力和物力,而是应该对钻井地点周围环境反复考察,再确定第二次勘探位置。
第二次勘探,钻头在162米处就发现油砂,在1252米处就有油泡泛起,然而,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足,工程被迫停工。
接连两次失利之后,地质人员对“松基三号”的开采地点慎重选择。根据我国石油部门和地质部队技术人员的确定,参考苏联专家的意见,钻头再次深入地下。这次的地点是黑龙江省大同镇的高台子。
这次钻井出奇地顺利,1959年9月26日,当“松基三号”顺利出油时,大同镇沸腾了。这是石油人为新中国十周年送上的最好贺礼,大同镇也更名为大庆。
素材运用示例:松基一井是松辽盆地基准井的第一口井的简称。闻名遐迩的“松基三口井”,皆为因此而得名。松基一井为之后的松基二井、松基三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有益的借鉴,可谓大庆石油人的根与魂。所以人们说,没有松基一井的奉献,就没有松基二井的油花,就没有松基三井的功垂青史,就没有“兄弟仨”同步载入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册的奇观。如今,几十年转眼即逝。“兄弟仨”昂首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当年三次钻探穿起的串串珍珠般的传奇故事,永远珍藏在松辽盆地的广阔胸怀。
三、社会热点篇
全球海洋最深处“奋斗者”号成功坐底!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此前的10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有多难?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其最深处接近11000米,也就是珠穆朗玛峰顶上再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马里亚纳海沟一万米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面對如此巨大的压力,“奋斗者”号该如何“抗压”?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的不断优化和上千次的测试,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钛合金终于问世。强度高、韧性好,可以容纳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进行科考任务。现在,“奋斗者”号终于可以顶住巨大的海底压力,安全载人潜入万米深海。
每次下潜作业,“奋斗者”号要工作10小时左右。深海高压下,如何避免奋斗者号的锂电池因温度过高引发的自燃隐患?“奋斗者”号的锂电池和普通的电池不同,它的内部充满了油。上百块单体锂电池为若干组排列,模块之间的间隙中充满了油。当某个电池的温度升高时,热量会先传递给周围的油,然后油再通过电池箱体将热量传递给外部的海水,来缓解电池发热的状况。
素材运用示例: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中国资源相对短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首批潜航员、“载人深潜英雄”傅文韬谈及“奋斗者”号探海的意义时说得好:“深海探测,既是海洋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一环,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海洋强国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人物素材
20年持续研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孔令让,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2020年5月2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孔令让团队重要学术突破——找到小麦赤霉病克星。小麦赤霉病,是全球小麦生产中的重大病害,堪称小麦“癌症”。这项研究成果,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孔令让谈到团队成员的付出时,禁不住流下了泪水。他说,赤霉病的研究他做了二十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几位年轻的同事更是克服多种困难,不敢一刻停歇,就是想快速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回忆科研过程的艰难时,孔令让的同事王宏伟说,自2016年以来,团队共分析了2.5万株实验小麦,还将重复性的DNA扩增实验做了至少30万次。一根针,一台镜,用手敲,用眼瞪更是孔令让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
素材运用示例:孔令让是我们当下的英雄,其二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值得青年一代学习。“一根针,一台镜,用手敲,用眼瞪”的工作流程看似简单,背后却是耐得住寂寞的强大毅力,人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孔令让坐了二十年,无怪乎袁隆平教授都给予他高度肯定。
五、名言类素材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代 刘禹锡
2.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德国 歌德
3.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然而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来说是有益的。——俄罗斯 克雷洛夫
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5.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英国 牛顿
6.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美国 德莱赛
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美国 费洛姆
8.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古罗马 塞涅卡
9.人,不要畏惧一切艰难,要敢于克服一切艰难。——诗人 闫江东
(编辑:李跃)
素材指路
一、历史素材
世界航天第一人
万户,明朝人,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成道”。原是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喜好钻研炼丹技巧。一次炼丹事故后,转为试制火器。元末,吴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献火神器技艺。在历次战事中屡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从此陶成道被人称为“万户”。
明初,陶成道设想利用火箭飞天,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然而,火箭突然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万户以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素材运用示例:无畏挑战,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探寻未知的世界。这是万户飞天的科学启示和其中折射的科学精神。今天,作为用血汗及至生命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许许多多个万户的后裔,我们传承了这种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吗?我们的所思所为又有多少创新的火花?
二、经典事例篇
从大同到大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农业工业想要快速发展,石油必不可缺。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多年经验,斩钉截铁地告诉毛泽东:请您放心,中国这么大,一定会有丰富的石油蕴藏。
1958年7月9日,钻头轰鸣声在松辽盆地响起,“松基一号”正式启动。经过四个多月日以继夜的奋战,钻头已快接近地下2000米,采集出的岩心物质让所有工作人员心都凉了——没有石油。
针对“松基一号”的失利,相关部门从各方面汲取教训,认为不应该盲目下钻浪费人力和物力,而是应该对钻井地点周围环境反复考察,再确定第二次勘探位置。
第二次勘探,钻头在162米处就发现油砂,在1252米处就有油泡泛起,然而,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足,工程被迫停工。
接连两次失利之后,地质人员对“松基三号”的开采地点慎重选择。根据我国石油部门和地质部队技术人员的确定,参考苏联专家的意见,钻头再次深入地下。这次的地点是黑龙江省大同镇的高台子。
这次钻井出奇地顺利,1959年9月26日,当“松基三号”顺利出油时,大同镇沸腾了。这是石油人为新中国十周年送上的最好贺礼,大同镇也更名为大庆。
素材运用示例:松基一井是松辽盆地基准井的第一口井的简称。闻名遐迩的“松基三口井”,皆为因此而得名。松基一井为之后的松基二井、松基三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有益的借鉴,可谓大庆石油人的根与魂。所以人们说,没有松基一井的奉献,就没有松基二井的油花,就没有松基三井的功垂青史,就没有“兄弟仨”同步载入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册的奇观。如今,几十年转眼即逝。“兄弟仨”昂首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当年三次钻探穿起的串串珍珠般的传奇故事,永远珍藏在松辽盆地的广阔胸怀。
三、社会热点篇
全球海洋最深处“奋斗者”号成功坐底!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此前的10月27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有多难?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其最深处接近11000米,也就是珠穆朗玛峰顶上再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马里亚纳海沟一万米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面對如此巨大的压力,“奋斗者”号该如何“抗压”?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的不断优化和上千次的测试,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钛合金终于问世。强度高、韧性好,可以容纳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进行科考任务。现在,“奋斗者”号终于可以顶住巨大的海底压力,安全载人潜入万米深海。
每次下潜作业,“奋斗者”号要工作10小时左右。深海高压下,如何避免奋斗者号的锂电池因温度过高引发的自燃隐患?“奋斗者”号的锂电池和普通的电池不同,它的内部充满了油。上百块单体锂电池为若干组排列,模块之间的间隙中充满了油。当某个电池的温度升高时,热量会先传递给周围的油,然后油再通过电池箱体将热量传递给外部的海水,来缓解电池发热的状况。
素材运用示例: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中国资源相对短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首批潜航员、“载人深潜英雄”傅文韬谈及“奋斗者”号探海的意义时说得好:“深海探测,既是海洋资源勘探、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一环,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海洋强国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人物素材
20年持续研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孔令让,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2020年5月22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孔令让团队重要学术突破——找到小麦赤霉病克星。小麦赤霉病,是全球小麦生产中的重大病害,堪称小麦“癌症”。这项研究成果,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孔令让谈到团队成员的付出时,禁不住流下了泪水。他说,赤霉病的研究他做了二十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几位年轻的同事更是克服多种困难,不敢一刻停歇,就是想快速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回忆科研过程的艰难时,孔令让的同事王宏伟说,自2016年以来,团队共分析了2.5万株实验小麦,还将重复性的DNA扩增实验做了至少30万次。一根针,一台镜,用手敲,用眼瞪更是孔令让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
素材运用示例:孔令让是我们当下的英雄,其二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值得青年一代学习。“一根针,一台镜,用手敲,用眼瞪”的工作流程看似简单,背后却是耐得住寂寞的强大毅力,人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孔令让坐了二十年,无怪乎袁隆平教授都给予他高度肯定。
五、名言类素材
1.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代 刘禹锡
2.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德国 歌德
3.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然而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来说是有益的。——俄罗斯 克雷洛夫
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5.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英国 牛顿
6.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美国 德莱赛
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美国 费洛姆
8.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古罗马 塞涅卡
9.人,不要畏惧一切艰难,要敢于克服一切艰难。——诗人 闫江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