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儿小典》:一部为水果写就的“辞典”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儿小典》
  作者:崔岱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你是否知道风行世界的新西兰奇异果正是《诗经》里记载的十九种可食用果实之一?你可曾想过为什么桃李杏梨都被写进了古诗词,可唯独不见最常见的苹果?你吃糖葫芦的时候,有没有在意山里红、红果儿、山楂、榅桲之间的关系?喝上一口柠檬水,你尝得出柠檬和诺贝尔奖的三段缘分吗?还有醋栗为什么让契诃夫伤透了心?王家卫的蓝莓又隐喻着什么样的气氛…… 《果儿小典》以六十余篇优美的随笔,将我们熟悉却又未必深知的水果用悠闲又有趣的文字一一道来。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筆触,来共同品味一下吧!
  世界上什么最好吃?我觉得是果子。道理很简单,植物结出果子来,本来就是给动物吃的,当然也包括人。植物不会自由行走,要想兴旺繁盛,让后代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就只有求助动物帮它传递生命的种子。
  熟透的果子是漂亮的、芳香的,几乎不需要加工就可以直接吃进嘴,口感和味道还都特別棒。果生大地,生来就是供取食的,果子正是大自然赏赐给生灵们的精致礼物。所以我说,果子最好吃!
  人对于果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无论是令人满口生津的水果还是风味香醇的干果。这一点,您瞧瞧小孩子们若小果子一般的眼神就明白了。因为人吃果子的历史比吃粮食早,其至比吃肉更早。果子是人类最初的口粮,它伴随着人类走出原始森林,走进农业文明,一直走到信息时代。今天的人们好像越来越意识到,原来吃果子是如此的重要,那颗小小的果子里几乎包含了支撑生命的全部要素。
  当然,今天的果子大部分是人工选育和栽培的。那些赤橙黄绿的果子就像一叶叶不系之舟,漂泊过无尽的沧海;又如一首首古老的歌谣,用密语讲述着几乎被人淡忘的故事。
  果子的故事是何等的离奇曲折!
  桑葚 (五月鲜、荐鲜)
  桑树是原产中国的古老树种,和中华文明渊源至深。用桑叶来喂蚕缫丝,可以织出人世间最美的衣裳,也能铺就通往远方的丝路。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树曾让无数先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想必很久很久以前,先民们也没少吃桑树上的美味鲜果吧?尽管它始终没有像柑橘、苹果一样被培育成主流水果,但这小小的果实里却蕴藏着不少传说和故事。
  传说斑鸠吃了这美味的果子会深深迷醉,以至于醉倒在桑树下面被人逮了去。这大概是源自《诗经》里那首著名的《氓》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斑鸠会不会因为吃了桑葚而迷醉不得而知,但这传了几千年的诗句倒是真的迷醉过无数痴情怨女,给初夏时节相互厮守的人们平添了许多缠绵的话题。
  石榴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农历五月,正值石榴花绽蕾吐艳,所以有把这个月叫成“榴月”的传统。古人在榴月里摘了石榴花捣碎煎汁、染布织丝、剪衣裁裳,于是有了耀眼的石榴裙。橙红、桃红、粉红、火红……“红裙妒杀石榴花”,收尽春光,引得无数男子迷倒在石榴裙下,演绎出榴生百子的浪漫故事。
  石榴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它的花染红了唐诗宋词,它的籽长进了中国人的日子,一长就是两千年。“天棚,鱼缸,石榴树”,多有中国味儿的生活呀!面对窗前的石榴花,你可曾想过,这一片姹紫嫣红竟然穿越过丝绸之路。
  中国的石榴来自西域,西域的石榴发祥于中东连绵的高山。而那片土地上,犹太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创造了石榴花一样绚烂多姿的文明。
  椰子(金椰子)
  印象里最早见到的椰子是带着椰棕的木头球,郑重其事地摆放在水果店的木架上,淡褐色,长满棕毛,带个小尖嘴儿。当初图新鲜买过一个,又钻又凿好不容易劈开,并没见到什么汁水,只有一层雪白的椰肉,咬起来发艮,有股别致的奶油味儿。
  工作几年后第一次去海南岛,看见街边巨伞似的椰子树下圆滚滚的大椰子堆成山,感觉无比新奇:椰子怎么是青绿色的,而且比北京的大得多?花上两块钱赶紧买一个。
  推贩用带弯的砍刀“咔咔”两下,刀缝处,清澈的椰子水喷射出来。我这才明白,真正的椰汁无色透亮如同清水,并不是易拉罐里的那种白奶汁。就那么抱着大绿球“咕咚,咕咚”喝个痛快,隐隐的清甜含着淡淡的香,伴着阵阵椰风吹干身上的微汗,独特的热带温情裹挟着海味儿永远定格在心头。
  喝光了椰子水,小贩要过椰子,一刀砍开,又削下一块青绿的椰皮,示意我把椰皮当勺子挖壳子里面那层椰肉吃。雪白的椰肉颤巍巍的,上面是一层明亮的胶冻,含到嘴里温凉滑嫩,带着浓郁椰香。一壳椰肉下肚,实在有些吃撑了。
  白果(银杏)
  满树油绿的小扇子刚刚镶上金边儿,枝衩的缝隙间已然看得见橙黄的果儿,手指肚大小,两三颗一串,像坠落在丛林中的点点星辰。
  一阵飒利的秋风吹过,凉飕飕的,搅得片片扇叶晔啦哗啦响,抖落了几颗金豆子掉在地上,泛起一股熏鼻子的墨臭气。戴上手套捡回摔得稀烂的果儿,洗净了那层不讨人喜欢的臭皮囊,得到中间纯白坚硬的种壳,那就是白果。
  其实白果本非果,而是种子,传递生命的种子。
  白果又叫银杏,白果树自然也叫银杏树。这个很文艺的名字据说是宋朝一位皇帝给起的,可能因为它长在树上时看着像杏,而果壳又纯白如银吧?不过敲开那层白壳子,里面的果肉既不白也不像杏,而是层薄薄的棕膜裹着颗莹洁翠绿的果粒,像是颗冰种翡翠豆。
  白果可食,但生吃有微毒,一般要熟着吃。蒸、煮、煨、炖、蜜饯、盐焗都可以,其中能够突出本味的吃法是炒或烤。炒白果不是指用它来炒菜,而是类似于炒花生那样带着壳干炒。但白果要比花生金贵得多,算是干果中的细货。
   (摘编自商务印书馆《果儿小典》一书,所配插画为李杨桦绘)
  附:哪些属于“吃货”的小书   1.《中国吃》: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梁实秋先生这样评论:“读了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一似过屠门而大嚼,使得馋人垂涎欲滴。唐先生不但知道的东西多,而且用地道的北平话来写,使北平人觉得愈发亲切有味,忍不住我也来饶舌。”
  2. 《五味》:汪曾祺谈吃
  又是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不得不再次介绍一下,汪先生特别善于在平淡中显现奇崛,表达出情韵的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所以这本书不宜一口气读完,因为里面海纳百味,读完心情大好、食欲大增,读者的胃卻要承担超负荷的风险。汪先生在书中谈各色野菜、萝卜、苦瓜、豆腐、干丝、栗子、面茶、豆汁儿、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津津有味,满嘴噙香。
  3.《吃货辞典》:写给那些销魂于碗筷之间的“吃货”
  荣获“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被新华网评选为2014年中国影响力图书,并入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八十多篇精致散文,介绍了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全书配有近百幅手绘插画,着眼于美食的各种细节,连筷子都各不相同,深藏着关于美味的幽默表达,待与读者一起去寻味。
  4.《国宴与家宴》:一场场认真的宴席
  家宴曾是被寄托了许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在本书中,出身江浙世家的台湾知名女作家王宣一以母亲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家族故事为出发点,回忆了幼时围在厨房饭厅,目光追随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记录下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美食记忆——快速又小心地护送冰激淋桶回家、杮子的软核吃到“叽咯叽咯”响、围蹲在垃圾桶旁啃掉一锅荸荠和甘蔗……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详细记录的一张张家族菜谱,更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5.《一面一世界》:为您讲述面条儿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爱吃面。当您享受这种大众美味的时候可曾想到,一碗简单的面条里竟然隐藏着文化交流的历程——纵横五大洲,长达千百年,错综复杂,生动有趣。它提高和丰富了彼此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最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本书是讲面条的。同时也在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如面条一样自然流畅的交融,或许能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消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吧。但愿如此!
  6.《旅行者的早餐》:爆笑吐槽的舌尖之旅
  人类的舌尖上除了住着吃货的味蕾,还住着有趣的笑话。如果你觉得美食类的书籍大都注重食物的美味与制作技巧,那这本书将带你享受美食独有的快乐与欢喜。书的作者米原万里是知名俄语翻译家,也是赫赫有名的“毒舌美人”。她自如地游走在欧亚大陆,记录下爆笑吐槽的舌尖之旅。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作者游走在饮食文化的广阔地图上,用食物满足了饥肠辘辘的肠胃,也抚慰了漂泊不定的心灵。读完这本书,不论美食还是烦恼,通通一扫而空!
其他文献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其画大气磅礴,具有慑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
期刊
作 者:〔美〕丹尼尔·加伯  作品尺寸:76.2 ×76.2 cm  作品年代:1929年  作品材質:布面油画
期刊
杨小婷(1978- ),女,汉绣大师,祖籍通山阳新,出生于湖北崇阳县,毕业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现为中国青年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级美术师。  汉绣,是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创造出来的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  汉绣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它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对比强烈。汉绣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
期刊
日前,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项目《陈之佛全集》(全16卷)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  陈之佛(1896-1962),我国20世纪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大师,中国现代设计学科开拓者、奠基人,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全集》共分《制图·几何图案构成法》《中国工艺美术史》《古代波斯图案·图案教材·儿童画教授指要》等16卷,收錄作品以原作、原件为底本,进行高质量扫描,重新校对作品年
期刊
如果回忆是忘记,  那我从未记起。  如果忘记,是回忆,  我近乎忘记。  如果想念,是快乐,  悲悼,是歡颜,  手指多么快活呀  它采撷到了这些,今天!  花环属于皇后,也许  月桂——属于  卓越的灵魂或武力  ……  没人知道这枝小小的玫瑰  它或许有朝圣的心意  若我不将她从路边摘取  献上给你。  只有一只蜜蜂会想念  只有一只蝴蝶会蹁跹,  来自迢迢之旅  停在它的花蕾上面  只有一
期刊
《京都人的京都》,徐铭志著,于2019年由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本书作者徐铭志邀请传统商铺第六代、私家旅馆第八代、花道家族第三代、建筑师、画廊主人、摄影师、作家、策展人、设计师等9位京都本地达人,按照9大主题,如意想不到的京都秘境、百年老铺与忘记忧愁的好心情、老京都的新活力等分版块介绍京都,分享他们钟爱的京都去处,网罗京都最值得去的巷陌深处的小店、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少为人所知的质感寺
期刊
朵云书院,全中国最高的书店,地处有着“上海之巅”之称的上海中心52层,2200平米的空间,单日最高接待人次达6000人,开业就引起各界关注,被称为“上海文化新地标”。  美,是“这朵云”的最大标签。每一个排队走进门的人都会说上一句:“漂亮”。  黑白空间,强烈却又不违和的反差感在同一空间尽显。白色的弧线,是山峦,黑色的方格,是大地,灵感来自中式山水田园。  在这个高品质的云端书店里,理所应当地,书
期刊
玛丽·雪莱(1797-1851),英国著名小说家,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继室,因其1818年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你这个该诅咒的创造者啊!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为什么不在那个时候,把你如此草率制造出来的生命就此毁灭呢?我真不明白啊。但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陷入绝望,但是当时我的心里充满愤懑和报复的心理。我当时本可以
期刊
2019年4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12个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开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
期刊
作为一条文化交融通道,古代科技创新络绎不绝地跨越万里之遥,在东西方之间传播,并激荡被传播地区人们的思想,融会贯通后产生新的知识。从古代中国发明创造中,不难看到诸如苏麻离青、紫檀木等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更上层楼的海外原材料。同时,源于中国的技术创新,也通过引发欧亚大陆其他地方的仿制,而从细节上深刻地改变着当地的社会面貌。在很多方面,“源于中国”成为其他地区人们对心目中品质优良、理念先进的产品的代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