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读文章,优美的语言让人如饮佳酿,如品珍茗,历久弥香;相反,淡而无味的语言令人讨厌,让人感觉味如嚼蜡,难以下咽。这就需要大家掌握一些语言创新的技巧,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炼——锤炼词语,笔墨传神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写作也是这样,精心锤炼一两个精彩的动词、叠音词和同义词等,就能让语言瞬间生色不少。
1.斟词酌句,准确生动。
一篇优秀文章犹如一座精美建筑,生动的词语就恰似其中优质的砖瓦。写作时,我们准确地运用词语,不仅能逼真地描述笔下的人、事、景、物,还可以表达自己细微的感情,增添文章的感染力。例如鲁迅《社戏》写乘船去看戏: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例句使用“拔”、“点”、“磕”、“退后”、“上前”等动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孩子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还表现了他们生气勃勃、聪明能干、团结协作的特点。
2.精选叠词,韵味十足。
文中使用叠音词,能够传神地展示出人或物的音、形、情、态,给人栩栩如生之感,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比如朱自清《春》精彩片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偷偷地”表明小草发芽出乎人的意料,侧面表明春天来得快。“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质感和颜色,强调了小草的外观特征。“一大片一大片”写春草的长势,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3.同义替换,变化灵活。
想让语言显得活泼而新鲜,读起来具有韵律和起伏,就要考虑变换使用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单调乏味,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突出所描写的对象。例如下面这一段话:
有人憧憬白云,有人迷恋大海,有人喜欢高山,有人向往沙漠……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有很别致的风景。
例句使用“憧憬”“迷恋”“向往”,都表达了“喜欢”的感情,用词多样化,灵活而丰富,可见作者在语言的推敲上,下了一番工夫。
二、变——句式变化,摇曳多姿
生活中,人们都很注重着装搭配;写作时,句式也要富于变化。行文中,如能适当地变换句式,灵活使用长句和短句、整句与散句、设问句与反问句等,做到整齐中求变化,缜密中求灵动,常式中求变式,使语言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1.长短交错,错落有致。
为了避免语句的呆板单调,使叙述活泼生动,使行文有起伏变化之美,我们可以交错使用绵长悠扬、余音袅袅的长句与简洁铿锵,清脆悦耳的短句。比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作者先调动各种感觉来写雨,除听雨外,还有看雨嗅雨舔雨。这些都是短句,接下来写下雨则改用长句子,表明雨的无处不在。再用短句煞住,甚为紧凑,情真意切。
2.整散结合,摇曳生姿。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形式匀称整齐的一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而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写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交错使用,无疑会增加文章的韵味与魅力。例如刘成章《安塞腰鼓》片段: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文句表现了错落美和音乐美,奇偶相间,散中见整,或排叠,或对偶,或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地展现腰鼓表演時后生们的舞姿,体现腰鼓表演的壮阔、豪放、火烈。
3.感叹反问,情感充沛。
一般来说,如果抒发某种强烈感情,就用感叹句,句末用叹号;如果是明知故问、不要求回答,可以用反问句的形式,语气更强烈,引起人们的思考。二者交错使用,使表达更加活泼,感情更加充沛。比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作者先是一个疑问句,后面语气一转,改为三个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憎恶之情。临末再来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兴致,答案揭晓:你们杀死李先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激发了听众强烈的共鸣,既突出了重点,又使语句波澜起伏。
一、炼——锤炼词语,笔墨传神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写作也是这样,精心锤炼一两个精彩的动词、叠音词和同义词等,就能让语言瞬间生色不少。
1.斟词酌句,准确生动。
一篇优秀文章犹如一座精美建筑,生动的词语就恰似其中优质的砖瓦。写作时,我们准确地运用词语,不仅能逼真地描述笔下的人、事、景、物,还可以表达自己细微的感情,增添文章的感染力。例如鲁迅《社戏》写乘船去看戏:
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例句使用“拔”、“点”、“磕”、“退后”、“上前”等动词,准确生动地表明了孩子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还表现了他们生气勃勃、聪明能干、团结协作的特点。
2.精选叠词,韵味十足。
文中使用叠音词,能够传神地展示出人或物的音、形、情、态,给人栩栩如生之感,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比如朱自清《春》精彩片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偷偷地”表明小草发芽出乎人的意料,侧面表明春天来得快。“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质感和颜色,强调了小草的外观特征。“一大片一大片”写春草的长势,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3.同义替换,变化灵活。
想让语言显得活泼而新鲜,读起来具有韵律和起伏,就要考虑变换使用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单调乏味,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突出所描写的对象。例如下面这一段话:
有人憧憬白云,有人迷恋大海,有人喜欢高山,有人向往沙漠……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都有很别致的风景。
例句使用“憧憬”“迷恋”“向往”,都表达了“喜欢”的感情,用词多样化,灵活而丰富,可见作者在语言的推敲上,下了一番工夫。
二、变——句式变化,摇曳多姿
生活中,人们都很注重着装搭配;写作时,句式也要富于变化。行文中,如能适当地变换句式,灵活使用长句和短句、整句与散句、设问句与反问句等,做到整齐中求变化,缜密中求灵动,常式中求变式,使语言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1.长短交错,错落有致。
为了避免语句的呆板单调,使叙述活泼生动,使行文有起伏变化之美,我们可以交错使用绵长悠扬、余音袅袅的长句与简洁铿锵,清脆悦耳的短句。比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作者先调动各种感觉来写雨,除听雨外,还有看雨嗅雨舔雨。这些都是短句,接下来写下雨则改用长句子,表明雨的无处不在。再用短句煞住,甚为紧凑,情真意切。
2.整散结合,摇曳生姿。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形式匀称整齐的一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而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写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交错使用,无疑会增加文章的韵味与魅力。例如刘成章《安塞腰鼓》片段: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文句表现了错落美和音乐美,奇偶相间,散中见整,或排叠,或对偶,或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地展现腰鼓表演時后生们的舞姿,体现腰鼓表演的壮阔、豪放、火烈。
3.感叹反问,情感充沛。
一般来说,如果抒发某种强烈感情,就用感叹句,句末用叹号;如果是明知故问、不要求回答,可以用反问句的形式,语气更强烈,引起人们的思考。二者交错使用,使表达更加活泼,感情更加充沛。比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作者先是一个疑问句,后面语气一转,改为三个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憎恶之情。临末再来一个反问句,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兴致,答案揭晓:你们杀死李先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激发了听众强烈的共鸣,既突出了重点,又使语句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