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一个凉爽的夏日走进了浙江最北边的城市。那是一块儿狭长的土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史称温州。那儿有独具一格的方言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勃勃生机。
在那个以榕树为标志的城市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和我有着血缘关系。20余年来,我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用每一寸肌肤感受它的气息。仿佛冥冥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我走向它,自从七年前一个当地人成为我的好友,教会了我城市名字的方言发音后,它就一下子扎根在我的世界里。我知道那儿的方言很难说,叽里咕噜像极了外国话;我知道那儿有许多美食,以至于当地人闯荡四海总在感慨吃不上家乡菜;我知道那儿有热情的人们,前卫的妆扮下是一颗颗野性的心……这个未曾谋面的城市在脑海中一日比一日熟悉。
温州小吃网罗记·老仓桥猪脏粉
八月中旬的一日,我终于迎来了难忘的温州小吃网罗记,那是快乐而满足的一天。起了个大早,我和几个朋友便踩了舒适柔软的平底鞋出门了。
伴着清晨温暖的阳光,温州地道小吃搜罗记便从“老仓桥猪脏粉”开始了。猪脏粉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小吃,主要是由猪肠、鸭血、粉干等配料配制而成。早在十几年前,便宜又好吃的猪脏粉就已在温州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了。我们特地找到公认最地道的一家——老仓桥猪脏粉。
这家小小的老店铺坐落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陈旧的楼房,窄小的街道,白底黑字木板的招牌,店铺门前有两口冒着腾腾水汽的大锅,穿着白围裙的漂亮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来客。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猪脏粉就端上桌了:白嫩滑润的粉干、料理地极清爽的猪脏,配上老板娘亲手调制的辣酱,再加一点点醋,“呼哧”一下子一碗就下肚了,味道妙不可言。
朋友一直提醒我,少吃点,下面的美食更精彩。于是乎,我只好恋恋不舍地起身,走之前忍不住再三向掌勺的老板说,“味道真的很棒啊!”看着老板淡定的笑容,我就知道,这样的赞美估计是每天的例行功课了。
温州小吃网罗记·糯米饭鱼丸店
第二站是糯米饭。拐过几个弯,绕过几条小道,我们来到了飞霞南路仓坦大楼楼下的“汉忠炊饭”,据说这是温州最有名的一家专卖糯米饭的小铺子。确实是小小一间铺子,门口还用黑板写着几个笨拙的字——招洗碗娘娘。朋友告诉我,温州的糯米饭不是一团一团的,而是一碗一碗的糯米饭浸泡在浓郁的肉汤里面,上面撒上一层又脆又香的油条沫;也有甜的口味,那也是一小碗糯米饭上面撒上厚厚一层白糖。只有在赶路来不及的时候,人们才会自个儿把碗装的糯米饭倒在小塑料袋儿里,自己胡乱捏几下搓成团子方便携带。似乎很多温州人的童年都有过手里握着团子赶公交车上学的经历。糯米饭管饱又美味,也就成为了温州经典的早餐之一了。
温州地界小,寸土寸金,所以店铺是一家挨着一家的,走不了多少路就到了我们的第三站——强能鱼丸店。
鱼丸是温州鼎鼎有名的特产,和其他各地的鱼丸有所不同,温州的鱼丸是一条一条的,这也是让许多外乡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丸子竟然是条状的。条状的鱼丸一般是以新鲜的鮸鱼为原料,挑去鱼刺后切成细条,再用刀挂成鱼蓉,之后用酒、盐等调料腌制片刻,再加入白淀粉,拌入姜丝、葱末均匀混合,用手揉捏直到鱼肉弹性十足。这个时候下锅,将鱼肉用手指挤成条状放进沸水中,烫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吃的时候要配上温州人一日不能离的白醋。碧绿的葱花和玉白色的鱼丸交相映衬,搁在酒红色的漆碗里端上来,看着就令人心情舒畅。早在1998年的时候,温州鱼丸就已经被定位为“中华名小吃”了。
强能鱼丸店不仅有鱼丸,还有胶冻和鱼饼。这些也是外乡人吃不到的美味。
胶冻是温州老底子的小吃,一般是用黄鱼胶做原料,加了水煮开后会变成薄薄的浆液状,之后再冷冻就可以形成可口的胶冻。胶冻是下酒的好菜,小小一块或者窄窄一条,加上酱油、白醋等凉拌就可以开动了。口感正如名字一般,滑腻有弹性,有嚼劲又鲜美。
而鱼饼呢,乍一眼看过去颇像鲜炸的鸡块,可是咬进去却是鲜嫩的鱼味儿。朋友告诉我,鱼饼早在汉朝就已经有了记载,到了民国的时候就已经很出名了。当时在永强有一个人姓周,他非常擅长制作鱼饼,大街小巷走一趟,担子里的鱼饼就被卖空了。现在的鱼饼一般都是用黄鱼、带鱼等刺少肉多的鱼肉做原料的,加入酒等调料,拌上豆腐、番薯粉等揉成粉团,再拍成饼状,或者蒸一蒸,或者炸一炸,味道总是鲜美软韧的。
温州小吃网罗记·长人混沌
最后隆重推出的是温州民谣中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美食——长人馄饨。
这个好玩的名字有何缘由呢?传说“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左右,当时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以馄饨摊营生,沿街叫卖。他家的馄饨制作精细,皮薄馅大,盖料更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深受大家欢迎。由于陈立标个子很高,人们都称他的馄饨为“长人馄饨”。
岁月倏忽远逝,陈先生的坟墓或许已经绿荫浓浓,可馄饨的美味依旧经久不衰。走进红木装修、金字招牌的店铺,端上来的馄饨依旧是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吃进去也是鲜美无比。怪不得满满当当坐满了各个年龄层的客人,有奶奶耐心地给小孙子一口口喂食的,也有小情侣面对面含情脉脉,吃一口馄饨温声细语几句的……食物是永恒的力量,长人馄饨便可佐证。
古时候有司马青衫作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到了温州,我这个好吃的外乡人倒是扎扎实实地体会了一把“鱼非鱼,胜似鱼”的好厨艺,但愿今日温州一梦非惟春时,美食与朝云都将长长久久地存在,以慰人心。
在那个以榕树为标志的城市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和我有着血缘关系。20余年来,我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用每一寸肌肤感受它的气息。仿佛冥冥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我走向它,自从七年前一个当地人成为我的好友,教会了我城市名字的方言发音后,它就一下子扎根在我的世界里。我知道那儿的方言很难说,叽里咕噜像极了外国话;我知道那儿有许多美食,以至于当地人闯荡四海总在感慨吃不上家乡菜;我知道那儿有热情的人们,前卫的妆扮下是一颗颗野性的心……这个未曾谋面的城市在脑海中一日比一日熟悉。
温州小吃网罗记·老仓桥猪脏粉
八月中旬的一日,我终于迎来了难忘的温州小吃网罗记,那是快乐而满足的一天。起了个大早,我和几个朋友便踩了舒适柔软的平底鞋出门了。
伴着清晨温暖的阳光,温州地道小吃搜罗记便从“老仓桥猪脏粉”开始了。猪脏粉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小吃,主要是由猪肠、鸭血、粉干等配料配制而成。早在十几年前,便宜又好吃的猪脏粉就已在温州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了。我们特地找到公认最地道的一家——老仓桥猪脏粉。
这家小小的老店铺坐落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陈旧的楼房,窄小的街道,白底黑字木板的招牌,店铺门前有两口冒着腾腾水汽的大锅,穿着白围裙的漂亮老板娘热情地招呼来客。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猪脏粉就端上桌了:白嫩滑润的粉干、料理地极清爽的猪脏,配上老板娘亲手调制的辣酱,再加一点点醋,“呼哧”一下子一碗就下肚了,味道妙不可言。
朋友一直提醒我,少吃点,下面的美食更精彩。于是乎,我只好恋恋不舍地起身,走之前忍不住再三向掌勺的老板说,“味道真的很棒啊!”看着老板淡定的笑容,我就知道,这样的赞美估计是每天的例行功课了。
温州小吃网罗记·糯米饭鱼丸店
第二站是糯米饭。拐过几个弯,绕过几条小道,我们来到了飞霞南路仓坦大楼楼下的“汉忠炊饭”,据说这是温州最有名的一家专卖糯米饭的小铺子。确实是小小一间铺子,门口还用黑板写着几个笨拙的字——招洗碗娘娘。朋友告诉我,温州的糯米饭不是一团一团的,而是一碗一碗的糯米饭浸泡在浓郁的肉汤里面,上面撒上一层又脆又香的油条沫;也有甜的口味,那也是一小碗糯米饭上面撒上厚厚一层白糖。只有在赶路来不及的时候,人们才会自个儿把碗装的糯米饭倒在小塑料袋儿里,自己胡乱捏几下搓成团子方便携带。似乎很多温州人的童年都有过手里握着团子赶公交车上学的经历。糯米饭管饱又美味,也就成为了温州经典的早餐之一了。
温州地界小,寸土寸金,所以店铺是一家挨着一家的,走不了多少路就到了我们的第三站——强能鱼丸店。
鱼丸是温州鼎鼎有名的特产,和其他各地的鱼丸有所不同,温州的鱼丸是一条一条的,这也是让许多外乡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丸子竟然是条状的。条状的鱼丸一般是以新鲜的鮸鱼为原料,挑去鱼刺后切成细条,再用刀挂成鱼蓉,之后用酒、盐等调料腌制片刻,再加入白淀粉,拌入姜丝、葱末均匀混合,用手揉捏直到鱼肉弹性十足。这个时候下锅,将鱼肉用手指挤成条状放进沸水中,烫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吃的时候要配上温州人一日不能离的白醋。碧绿的葱花和玉白色的鱼丸交相映衬,搁在酒红色的漆碗里端上来,看着就令人心情舒畅。早在1998年的时候,温州鱼丸就已经被定位为“中华名小吃”了。
强能鱼丸店不仅有鱼丸,还有胶冻和鱼饼。这些也是外乡人吃不到的美味。
胶冻是温州老底子的小吃,一般是用黄鱼胶做原料,加了水煮开后会变成薄薄的浆液状,之后再冷冻就可以形成可口的胶冻。胶冻是下酒的好菜,小小一块或者窄窄一条,加上酱油、白醋等凉拌就可以开动了。口感正如名字一般,滑腻有弹性,有嚼劲又鲜美。
而鱼饼呢,乍一眼看过去颇像鲜炸的鸡块,可是咬进去却是鲜嫩的鱼味儿。朋友告诉我,鱼饼早在汉朝就已经有了记载,到了民国的时候就已经很出名了。当时在永强有一个人姓周,他非常擅长制作鱼饼,大街小巷走一趟,担子里的鱼饼就被卖空了。现在的鱼饼一般都是用黄鱼、带鱼等刺少肉多的鱼肉做原料的,加入酒等调料,拌上豆腐、番薯粉等揉成粉团,再拍成饼状,或者蒸一蒸,或者炸一炸,味道总是鲜美软韧的。
温州小吃网罗记·长人混沌
最后隆重推出的是温州民谣中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美食——长人馄饨。
这个好玩的名字有何缘由呢?传说“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左右,当时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以馄饨摊营生,沿街叫卖。他家的馄饨制作精细,皮薄馅大,盖料更讲究,有紫菜、蛋丝、肉松、浸酒虾米,尤其是汤清见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深受大家欢迎。由于陈立标个子很高,人们都称他的馄饨为“长人馄饨”。
岁月倏忽远逝,陈先生的坟墓或许已经绿荫浓浓,可馄饨的美味依旧经久不衰。走进红木装修、金字招牌的店铺,端上来的馄饨依旧是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吃进去也是鲜美无比。怪不得满满当当坐满了各个年龄层的客人,有奶奶耐心地给小孙子一口口喂食的,也有小情侣面对面含情脉脉,吃一口馄饨温声细语几句的……食物是永恒的力量,长人馄饨便可佐证。
古时候有司马青衫作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到了温州,我这个好吃的外乡人倒是扎扎实实地体会了一把“鱼非鱼,胜似鱼”的好厨艺,但愿今日温州一梦非惟春时,美食与朝云都将长长久久地存在,以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