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喜湿润凉爽气候,怕高温,对南北方小麦均可造成为害。该病的生理小种变化很快,目前由条中1号变为条中31、32号,使小麦品种极易丧失抗性,2~3年病害就会中度或偏重发生流行1次。常造成小麦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5~8克,亩减产40~100千克,减产率15%~36%,严重者茎叶提前10~15天干枯、减产50%,甚至造成不能抽穗而绝收。
1.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底部叶片叶面上产生1个铁锈色小斑点,田间湿度大或潮湿时小斑点为鲜黄色病斑,气候干燥或干旱时病斑为土黄色,随小麦分蘖拔节小病斑扩大为大病斑,并不断变为黄色小粉疱(也称夏孢子堆),此时在病斑周围又产生成行、成虚线排列的鲜黄色新病斑和病点。粉疱变大后破裂,释放出夏孢子四处传播。小麦孕穗至抽穗期转向小麦倒三叶、倒二叶上为害,叶片受害后叶肉翻卷破裂、水分散失,使茎叶缺乏水分和营养提前干枯而减产。
2. 发生为害规律
条锈病为侵染性真菌病害,病菌在高寒阴湿区不能越冬但能越夏。5月上旬在海拔1900米左右的低海拔河谷川(塬)区返青的冬小麦上发生;中旬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冬麦田普遍发生,此时这一区域处于分蘖期的春小麦上初见病叶;下旬在海拔2100米孕穗挑旗的冬小麦上大面积发生,在拔节的春麦田内普遍发病。6月初在海拔2200米左右孕穗挑旗的春麦田大面积发生,在冬春小麦倒三叶、倒二叶上大量发病,6月中旬在扬花的冬小麦上流行,旗叶也大量发病,在冬麦田一直为害到灌浆和7月中旬(7月9~20日)收获。6月下旬到7月初在海拔2300米抽穗扬花的春小麦倒三叶、倒二叶上大量发病,7月中下旬病害大流行,在旗叶上大量发病。一直为害到春小麦灌浆和8月10~25日收获。冬、春小麦收获后条锈病转入禾本科杂草、次生春麦苗、自生冬麦苗(8月10日)上为害和越冬。
高寒阴湿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在16~22℃时,有利于条锈病越夏。
9月下旬至10月初冬小麦播种,1个月左右小麦出苗后,越夏的夏孢子随气流传入出苗的冬麦田(10月8日左右)为害,一直为害到11月15日,天气转冷后则随风转移到海拔1800米以下低海拔和南方温暖湿润冬小麦田越冬,来年春夏季随风转移到高寒区冬、春小麦上为害。
3. 防治方法
①压缩条锈病重发区小麦面积,种植最新育成的抗病品种。高寒二阴区气候冷凉湿润,有利于条锈病的侵染和流行,要尽量减少早春初侵染源,因此,要将冬小麦种植区域压缩至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在海拔2200米以上地区不种或尽量少种冬小麦,改种地膜玉米、蔬菜或经济作物等,发病重的春小麦低产区则改种马铃薯、中药材、豆类等作物;同时应选择最新育成的抗病品种,不能长期种植单一品种;防治上把冬麦区作为关键地带和重点地区。
②冬小麦要适期迟播。现在高寒区冬小麦在9月中上旬播种,应改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气温在15℃左右),这样不仅推迟了秋苗发病,还有利于生长发育成壮苗。
③早耕、伏耕和深耕地,及早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在自生麦苗上的传播和积累,减轻秋苗发病,同时通过及早耕翻培肥地力。
④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合理密植,增强麦苗抗病性。亩施农家肥1500千克以上,尿素10~20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拔节孕穗期,结合防蚜虫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2千克,对水40千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冬小麦亩保苗40万~52万株,春小麦亩保苗36万~40万株。
⑤选用高效药剂防治。播前药剂拌种:播前每50千克种子干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75毫升,可推迟发病20天左右,还可兼防黑穗病、白粉病等病害。流行期应急防治:5月初,当条锈病病叶率达2%~5%时,每亩及时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5~60毫升,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洒叶面,每隔7~10天防1次,直到防住病害为止;也可每亩选用12.5%烯唑醇20~30克,对水40~50千克喷洒叶面防治。
作者简介:漆文选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和植保植检工作。联系地址:甘肃省渭源县农技中心邮编:748200。
1.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底部叶片叶面上产生1个铁锈色小斑点,田间湿度大或潮湿时小斑点为鲜黄色病斑,气候干燥或干旱时病斑为土黄色,随小麦分蘖拔节小病斑扩大为大病斑,并不断变为黄色小粉疱(也称夏孢子堆),此时在病斑周围又产生成行、成虚线排列的鲜黄色新病斑和病点。粉疱变大后破裂,释放出夏孢子四处传播。小麦孕穗至抽穗期转向小麦倒三叶、倒二叶上为害,叶片受害后叶肉翻卷破裂、水分散失,使茎叶缺乏水分和营养提前干枯而减产。
2. 发生为害规律
条锈病为侵染性真菌病害,病菌在高寒阴湿区不能越冬但能越夏。5月上旬在海拔1900米左右的低海拔河谷川(塬)区返青的冬小麦上发生;中旬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冬麦田普遍发生,此时这一区域处于分蘖期的春小麦上初见病叶;下旬在海拔2100米孕穗挑旗的冬小麦上大面积发生,在拔节的春麦田内普遍发病。6月初在海拔2200米左右孕穗挑旗的春麦田大面积发生,在冬春小麦倒三叶、倒二叶上大量发病,6月中旬在扬花的冬小麦上流行,旗叶也大量发病,在冬麦田一直为害到灌浆和7月中旬(7月9~20日)收获。6月下旬到7月初在海拔2300米抽穗扬花的春小麦倒三叶、倒二叶上大量发病,7月中下旬病害大流行,在旗叶上大量发病。一直为害到春小麦灌浆和8月10~25日收获。冬、春小麦收获后条锈病转入禾本科杂草、次生春麦苗、自生冬麦苗(8月10日)上为害和越冬。
高寒阴湿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在16~22℃时,有利于条锈病越夏。
9月下旬至10月初冬小麦播种,1个月左右小麦出苗后,越夏的夏孢子随气流传入出苗的冬麦田(10月8日左右)为害,一直为害到11月15日,天气转冷后则随风转移到海拔1800米以下低海拔和南方温暖湿润冬小麦田越冬,来年春夏季随风转移到高寒区冬、春小麦上为害。
3. 防治方法
①压缩条锈病重发区小麦面积,种植最新育成的抗病品种。高寒二阴区气候冷凉湿润,有利于条锈病的侵染和流行,要尽量减少早春初侵染源,因此,要将冬小麦种植区域压缩至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在海拔2200米以上地区不种或尽量少种冬小麦,改种地膜玉米、蔬菜或经济作物等,发病重的春小麦低产区则改种马铃薯、中药材、豆类等作物;同时应选择最新育成的抗病品种,不能长期种植单一品种;防治上把冬麦区作为关键地带和重点地区。
②冬小麦要适期迟播。现在高寒区冬小麦在9月中上旬播种,应改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气温在15℃左右),这样不仅推迟了秋苗发病,还有利于生长发育成壮苗。
③早耕、伏耕和深耕地,及早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在自生麦苗上的传播和积累,减轻秋苗发病,同时通过及早耕翻培肥地力。
④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合理密植,增强麦苗抗病性。亩施农家肥1500千克以上,尿素10~20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拔节孕穗期,结合防蚜虫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2千克,对水40千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冬小麦亩保苗40万~52万株,春小麦亩保苗36万~40万株。
⑤选用高效药剂防治。播前药剂拌种:播前每50千克种子干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75毫升,可推迟发病20天左右,还可兼防黑穗病、白粉病等病害。流行期应急防治:5月初,当条锈病病叶率达2%~5%时,每亩及时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45~60毫升,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洒叶面,每隔7~10天防1次,直到防住病害为止;也可每亩选用12.5%烯唑醇20~30克,对水40~50千克喷洒叶面防治。
作者简介:漆文选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和植保植检工作。联系地址:甘肃省渭源县农技中心邮编:74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