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根据目前高校植物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传统植物学教学的特点,从微型课题研究、经济植物种植、植物资源调查和常见植物识别四个方面对植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微型课题
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植物学方面的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植物学实际问题。在植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科研水平。因此,研究如何科学构建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每个植物学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为笔者在植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一、微型课题研究
高校学生一方面要进行紧张而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承受着考证、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展常规课题研究。但是,在他们学习之余也有一些零碎的闲暇时间,如果把这些零散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设计一些用较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微型课题,让他们来做,也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诸如种子萌发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就不需要集中的较长时间来做,而只要每天能留出10~20分钟就完全可以了,并且也只需要1~2周的时间就能完成。通过微型课题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生枯燥单调的学生生活,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二、经济植物种植
在植物学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诸如作物的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理论,更不用说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进行经济植物种植,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子是很容易得到,并且种植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种植过程学生很容易掌握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哪些阶段是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植物一生的需水、需肥曲线等理论,当然也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了,也就是说已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了。
三、植物资源调查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亲近自然是植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而操作性较强的就是让学生进行当地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是县域植物资源的调查,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假期进行,另一方面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调查起来难度不大,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学生在接触自然、拓宽眼界、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了解了植物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然这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进行植物资源调查中自己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
四、常见植物识别
植物学中系统分类部分是最为枯燥乏味的,学生普遍不感興趣,并且还有大量的重点科属特征和代表植物要记忆,因此教学效果一直不好。但是在引导学生将系统分类学的学习和识别身边常见植物结合起来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大幅提高,并且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在学习系统分类学的时候同时进行校园植物的识别,他们在鉴定的时候发现校园里有几组植物比较难以区分,例如高山柏和刺柏,这两种植物在生活型、树皮色泽、枝叶形态和生长方式、球果形状和色泽等方面极为相似,难以区别,但学生在解剖球果之后发现这两种植物的种子数量和形态有明显的不同,原来高山柏种子1粒、卵圆形或锥状球形,而刺柏种子3粒、半月形,这样根据球果中种子的数量和形态很快就把这两种植物给区别开来了。同样,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后发现云杉和青海云杉的主要区别在于云杉的冬芽有树脂、基部膨大,而青海云杉的冬芽通常无树脂、基部芽鳞有隆起的纵脊;杨属和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杨属冬芽有数枚鳞片、具顶芽,而柳属冬芽具一枚鳞片、无顶芽。总之通过对常见植物的识别,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专业术语,而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如何来构建植物学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应当成为所有植物学教学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微型课题
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植物学方面的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植物学实际问题。在植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科研水平。因此,研究如何科学构建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每个植物学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为笔者在植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一、微型课题研究
高校学生一方面要进行紧张而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承受着考证、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展常规课题研究。但是,在他们学习之余也有一些零碎的闲暇时间,如果把这些零散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设计一些用较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微型课题,让他们来做,也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诸如种子萌发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就不需要集中的较长时间来做,而只要每天能留出10~20分钟就完全可以了,并且也只需要1~2周的时间就能完成。通过微型课题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生枯燥单调的学生生活,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二、经济植物种植
在植物学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诸如作物的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理论,更不用说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进行经济植物种植,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子是很容易得到,并且种植过程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种植过程学生很容易掌握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哪些阶段是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植物一生的需水、需肥曲线等理论,当然也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了,也就是说已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了。
三、植物资源调查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亲近自然是植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而操作性较强的就是让学生进行当地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是县域植物资源的调查,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假期进行,另一方面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调查起来难度不大,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学生在接触自然、拓宽眼界、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了解了植物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然这应该归功于学生在进行植物资源调查中自己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
四、常见植物识别
植物学中系统分类部分是最为枯燥乏味的,学生普遍不感興趣,并且还有大量的重点科属特征和代表植物要记忆,因此教学效果一直不好。但是在引导学生将系统分类学的学习和识别身边常见植物结合起来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大幅提高,并且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在学习系统分类学的时候同时进行校园植物的识别,他们在鉴定的时候发现校园里有几组植物比较难以区分,例如高山柏和刺柏,这两种植物在生活型、树皮色泽、枝叶形态和生长方式、球果形状和色泽等方面极为相似,难以区别,但学生在解剖球果之后发现这两种植物的种子数量和形态有明显的不同,原来高山柏种子1粒、卵圆形或锥状球形,而刺柏种子3粒、半月形,这样根据球果中种子的数量和形态很快就把这两种植物给区别开来了。同样,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后发现云杉和青海云杉的主要区别在于云杉的冬芽有树脂、基部膨大,而青海云杉的冬芽通常无树脂、基部芽鳞有隆起的纵脊;杨属和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杨属冬芽有数枚鳞片、具顶芽,而柳属冬芽具一枚鳞片、无顶芽。总之通过对常见植物的识别,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专业术语,而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植物学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如何来构建植物学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应当成为所有植物学教学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