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山东诸城通过推行“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模式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应加强农村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创新能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提升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等途径,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与广泛应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
中图分类号:G359.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5-0117-05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连续几年的中央l号文件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三农”信息传播服务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尽管在1994年,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金农工程”全面启动,农业数据库、各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农业决策和预警系统及农村信息员队伍等配套建设相继上马,但还是没能打通农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多数农户很难直接获取通过各种途径送传的科技信息。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由三个层面组成:组织传播层面为以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农业院校、涉农企业为信源的传播体系;大众传播层面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信源的服务体系;人际传播层面为以民间个体信息服务中介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三个层面的传播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信息灌输者的强势地位而造成了传播接受者(农民)的边缘化。如果双方不能消除和修正各种内外干扰带来的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供需错位,影响传播效果。
从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的三个层面人手,提高各个层面的传播效果。改变农民在信息传播中的边缘化地位,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整体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备受关注的山东诸城“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正是以此为思路,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诸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
笔者在诸城市选择了26个农村社区(每个镇街2个)260个农户(每个社区10个)进行了调查。目前农户获取农技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以农技推广站(106户,占40.8%)、电视广播(87户,占33.5%)、图书期刊(51户,占19.6%)和亲友间口头传播(38户,占14.7%)等为代表的传统渠道依赖性强,而通过专业合作社(18户,占6.9%)、农业企业(12户,占4.6%)和科研院所等获取农技信息的农户较少(调查问卷为“多选”)。
总体来看,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仍停留在被动阶段,一旦农技站等传统渠道提供的信息与农户的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户很难主动找到生产所需的信息,造成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供需失衡,导致农业研究和推广与生产相脱节,耕作、土肥、栽培、植保等技术不协调,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通道。由于农业技术未能实现集成,有关人员未能形成合力,现有技术尚有20%-30%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供需失衡的根源,在于农民缺乏切实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其他农村公共服务相比,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从需求的角度,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不同地域、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农民缺乏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分散需求使得农民影响公共决策的力量更弱,因此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往往被忽视,本应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主体的农民,却成为事实上的边缘人。
2基于山东诸城“五位一体”视点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2.1“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
诸城是个农业大市,辖13处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8个农村社区,总人口107万,其中农村人口75万,总面积2 183 km2。目前,全市208个农村社区都开通了宽带,宽带网络的镇、街覆盖率达到100%,市、镇(街)全部实现了联网的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按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向纵深发展,切实解决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要求,诸城创新服务机制,扩展信息服务平台,延伸信息服务网络,放大信息服务窗口,全面推行“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领域的传播应用,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1.1农业科技特派员巡回坐诊服务针对全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工作现状,诸城整合市、镇两级农业技术力量,建立了以镇农业科技人员为主、市农业科技人员为辅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建立起农业科技特派员巡回坐诊工作制度,在社区的综合服务大厅内设立农业科技服务窗口,摆放看牌,实行定时定点巡回坐诊服务。每个镇农业科技特派员负责2-3个社区,每周在1个社区服务2天,农忙时节适当增加坐诊服务时间;同时,制定实施了《关于力量下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社区的意见》,组织28名市农业科技专家,成立市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每人每周到社区坐诊l天,面对面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遇到区域性较强或需要紧急到现场诊断的问题,市、镇专家密切配合,及时到现场出诊解决。还印发了十大农业新技术、十大农作物新品种、40种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农业科技进社区服务指南》等资料2万余份,高标准做好农业科技进社区工作。
2.1.2农业信息网络服务2008年4月14日,诸城农业信息网建成开通,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持。诸城农业信息网设置了高效农业、农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植物检疫、农情信息、病虫预报等30多个专题栏目,收录文章2万多篇。农民只要点击进入诸城农业信息网,就可以从网上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各种农业生产和供求信息,接受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诸城购置了28台电脑,奖励给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绩突出的农村社区,以点带面,鼓励农村社区和诸城农业信息网联网。目前,全市208个农村社区都与诸城农业信息网建立了宽带连接,诸城农业信息网的日均点击率1 000多次,总浏览量达到70多万次。农业信息网络服务成为广大农民了解农村政策、学习农业科技、掌握市场动态、推销优质农产品的新渠道。
2.1.3农业专家在线视频服务 诸城市抽调专业技术骨干,聘请农业专家,成立了种植、植保、土肥、检测、沼气、执法等10多个专业专家组,在诸城农业信息网上特设了专家在线视频栏目,每天安排2名专家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坐诊,跟 农民进行面对面视频交流,实现市、镇街、农村社区(农资超市)、村(户)之间的网络视频“零距离”服务。视频栏目开通以来,共对接3 000多次,解答农民咨询问题5 000多个。
2.1.4 12316“三农”热线服务2008年6月17日,诸城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24小时无缝隙服务。12316具有话音自动查询、专家在线解答、24小时来电留言、人工服务、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农民用固定电话拨打“12316”,就能得到当前农事、农作物栽培、市场行情、农资产品投诉等方面的帮助和解答。自12316“三农”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到热线电话1 000多个,咨询内容非常广泛,诸如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良种求购等。同时,诸城以“农业科技直通车”为手段,整合农业专家队伍,实行承诺限时服务制,接到农民求助后,迅速组织相关专家乘坐“农业科技直通车”出诊,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采用现场播放、现场讲解、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社区、村户或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做到哪里有农业技术难题,哪里就有农业技术服务,并且出诊速度快、质量好、效率高、服务周到,实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上的新突破。12316成了农民心中的“知识线”、“贴心线”、“致富线”,成了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帮手。
2.1.5农业科技信息培训服务为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依据自身优势,针对各地的不同特点,深入全市13处镇(街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生机活力的农业科技信息培训服务活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收到了显著成效。整个活动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2010年以来,共出动“农业科技直通车"70多辆次,赶科技大集20多场次,举办各类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培训班30多期,参加活动的农业专家130多人次,为群众播放农业技术光碟60多张,发放技术资料8 000多份,接受技术咨询服务的农民达10 000余人,参加培训农民达3 000人次。培训对象主要有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农村干部、农业信息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部分群众。二是档次高。为提高农户农业科技信息水平,增强培训效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聘请了齐齐哈尔、青岛、寿光等地农业专家来诸城巡回培训指导,并担任部分农业项目技术顾问。三是形式活。根据农户实际,采取了以进村入户为主,与集中办班、实地指导、问题解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使农业科技信息培训通俗易懂,更有可操作性。四是针对性强。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种植习惯,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主要培训了信息采集、信息发布、计算机网络基础、大棚蔬菜栽培、名优水果种植、粮食高产栽培以及无公害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性技术,同时针对当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对当地农业生产更具现实意义。
2.2“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的制约因素
2.2.1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系统、网站和信息资源集成和整合,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平台支撑,否则就难以把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也只有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资源才能够实现兼容和共享,农民才能及时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资源,得到真正的实惠。所以,要通过标准建设,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共享等环节的规范化,这其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公益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同时积极探讨有偿服务的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信息传播工作,扶持和发展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培育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农业信息传播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在组织、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做到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加强部门、镇街之间的联合和力量集成,实现力量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抓住最急迫的问题,通过典型示范等手段,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2.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尚不健全从总体上看,市、镇街、农村社区都在建站、购机、入网,但行政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传播网络发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统一化与规范化水平低。同时,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的格局虽初步形成,但是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农业信息传播渠道的开通,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特别是农业信息传播服务市场、农产品设计市场、农业资金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农产品存储和运输乃至包装市场等,尚未开发或形成,农业信息传播体系尚不健全。
2.2.3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不够全面完善,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还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表面的、直接的信息比重大,而前瞻性、预测性信息比重小;一般性信息繁多,而权威性、可用性信息缺乏,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本地情况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农业信息传播服务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导致了农民生产上的新的盲目性,这应该引起信息传播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另外,农业信息传播机构仍处于传统体制下,其工作模式不能满足新体制和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工作的需要,其目标和利益与农户的生产和利益缺乏紧密联系,造成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不快。
2.2.4农业信息发布、接收方式落后,农民信息意识薄弱 农村基层主要是靠开会、办班、发资料、广播、有线电视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农民被动地、单向地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信息传播,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不高。农业信息传播的落后性、被动性、单向性必然造成农业信息的滞后,极易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已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更没有可能上网发布信息。目前以服务农户为主的信息传播,因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有效载体,影响了农业信息应有作用的发挥,也使农业信息难以从网上走进广大农户的家庭。
2.2.5农业信息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农技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服务步伐;二是信息分析、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状态;三是基层信息传播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小。
有些农技人员不懂信息技术,很难提出适时 适地的信息传播服务方案;而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农技知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理解农业管理运作或农业用户的信息需求。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社会上的IT人才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信息开发,使得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农业信息传播平台的建设速度缓慢。
3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的对策分析
3.1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业信息传播工作,把推进农业信息传播当作新时期农业工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在政策措施上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对农业与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领导与组织。信息是一种社会化资源,应该像资金、人才等资源一样,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信息传播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
第二,强化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管理和监控。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传播规划管理与信息标准化管理。二是加强农业与农村信息资源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投入,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以及有关软件的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传播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地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列为基础性体系建设内容。作为农业基础建设,要求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包括农业与农村信息传播系统开发和日常运行所需的费用,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来推进农业信息传播,通过农业信息传播推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3.2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服务工作创新能力
加速农业信息传播网络建设,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应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传播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有必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经济预警和政策模拟,制定调控决策方案等。同时,对原有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集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短信群发、专家讲座、专家坐席、视频点播为一体的农业专家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使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水平得到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提升。建立集标准化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和监管预警五大功能模块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全市农产品的产、供、销及加工、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全程监控。
3.3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
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传播的中坚。现阶段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资超市、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价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传播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传播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人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解决农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超市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传播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与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农资超市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因而要提高农资超市销售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地向农民传播农业信息。
3.4提升农业信息传播队伍综合素质
首先要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紧密结合,抓好信息传播队伍培训和建设,重点培训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镇(街)信息站要选择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在当地有较大代表性的各类专业户,通过信息培训后确定为信息联系户;每村选定一名信息员,培训一批青年农民作为信息联络员,成为信息采集的骨干和信息发布、入户使用的首选对象以及信息反馈“聚集扩散场”。
其次要建立市、镇(街)联网信息示范点,通过联网信息示范点获益的榜样力量扩大推广面。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到农村送技术,做好传帮工作。
三要解决好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镇(街)信息站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播到村,让农民随时查阅。
4结语
农业信息传播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的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地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等模型;同时也要使农民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
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
中图分类号:G359.2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5-0117-05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连续几年的中央l号文件使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三农”信息传播服务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尽管在1994年,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金农工程”全面启动,农业数据库、各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农业决策和预警系统及农村信息员队伍等配套建设相继上马,但还是没能打通农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多数农户很难直接获取通过各种途径送传的科技信息。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由三个层面组成:组织传播层面为以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农业院校、涉农企业为信源的传播体系;大众传播层面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信源的服务体系;人际传播层面为以民间个体信息服务中介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三个层面的传播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信息灌输者的强势地位而造成了传播接受者(农民)的边缘化。如果双方不能消除和修正各种内外干扰带来的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供需错位,影响传播效果。
从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的三个层面人手,提高各个层面的传播效果。改变农民在信息传播中的边缘化地位,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整体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备受关注的山东诸城“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正是以此为思路,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诸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现状
笔者在诸城市选择了26个农村社区(每个镇街2个)260个农户(每个社区10个)进行了调查。目前农户获取农技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以农技推广站(106户,占40.8%)、电视广播(87户,占33.5%)、图书期刊(51户,占19.6%)和亲友间口头传播(38户,占14.7%)等为代表的传统渠道依赖性强,而通过专业合作社(18户,占6.9%)、农业企业(12户,占4.6%)和科研院所等获取农技信息的农户较少(调查问卷为“多选”)。
总体来看,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仍停留在被动阶段,一旦农技站等传统渠道提供的信息与农户的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户很难主动找到生产所需的信息,造成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供需失衡,导致农业研究和推广与生产相脱节,耕作、土肥、栽培、植保等技术不协调,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通道。由于农业技术未能实现集成,有关人员未能形成合力,现有技术尚有20%-30%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供需失衡的根源,在于农民缺乏切实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与其他农村公共服务相比,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从需求的角度,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不同地域、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农民缺乏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对农业科技服务的分散需求使得农民影响公共决策的力量更弱,因此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往往被忽视,本应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主体的农民,却成为事实上的边缘人。
2基于山东诸城“五位一体”视点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2.1“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
诸城是个农业大市,辖13处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8个农村社区,总人口107万,其中农村人口75万,总面积2 183 km2。目前,全市208个农村社区都开通了宽带,宽带网络的镇、街覆盖率达到100%,市、镇(街)全部实现了联网的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按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向纵深发展,切实解决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要求,诸城创新服务机制,扩展信息服务平台,延伸信息服务网络,放大信息服务窗口,全面推行“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领域的传播应用,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1.1农业科技特派员巡回坐诊服务针对全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工作现状,诸城整合市、镇两级农业技术力量,建立了以镇农业科技人员为主、市农业科技人员为辅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建立起农业科技特派员巡回坐诊工作制度,在社区的综合服务大厅内设立农业科技服务窗口,摆放看牌,实行定时定点巡回坐诊服务。每个镇农业科技特派员负责2-3个社区,每周在1个社区服务2天,农忙时节适当增加坐诊服务时间;同时,制定实施了《关于力量下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进社区的意见》,组织28名市农业科技专家,成立市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每人每周到社区坐诊l天,面对面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遇到区域性较强或需要紧急到现场诊断的问题,市、镇专家密切配合,及时到现场出诊解决。还印发了十大农业新技术、十大农作物新品种、40种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农业科技进社区服务指南》等资料2万余份,高标准做好农业科技进社区工作。
2.1.2农业信息网络服务2008年4月14日,诸城农业信息网建成开通,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持。诸城农业信息网设置了高效农业、农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植物检疫、农情信息、病虫预报等30多个专题栏目,收录文章2万多篇。农民只要点击进入诸城农业信息网,就可以从网上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各种农业生产和供求信息,接受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诸城购置了28台电脑,奖励给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绩突出的农村社区,以点带面,鼓励农村社区和诸城农业信息网联网。目前,全市208个农村社区都与诸城农业信息网建立了宽带连接,诸城农业信息网的日均点击率1 000多次,总浏览量达到70多万次。农业信息网络服务成为广大农民了解农村政策、学习农业科技、掌握市场动态、推销优质农产品的新渠道。
2.1.3农业专家在线视频服务 诸城市抽调专业技术骨干,聘请农业专家,成立了种植、植保、土肥、检测、沼气、执法等10多个专业专家组,在诸城农业信息网上特设了专家在线视频栏目,每天安排2名专家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坐诊,跟 农民进行面对面视频交流,实现市、镇街、农村社区(农资超市)、村(户)之间的网络视频“零距离”服务。视频栏目开通以来,共对接3 000多次,解答农民咨询问题5 000多个。
2.1.4 12316“三农”热线服务2008年6月17日,诸城开通了12316“三农”热线,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24小时无缝隙服务。12316具有话音自动查询、专家在线解答、24小时来电留言、人工服务、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农民用固定电话拨打“12316”,就能得到当前农事、农作物栽培、市场行情、农资产品投诉等方面的帮助和解答。自12316“三农”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到热线电话1 000多个,咨询内容非常广泛,诸如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良种求购等。同时,诸城以“农业科技直通车”为手段,整合农业专家队伍,实行承诺限时服务制,接到农民求助后,迅速组织相关专家乘坐“农业科技直通车”出诊,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采用现场播放、现场讲解、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社区、村户或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做到哪里有农业技术难题,哪里就有农业技术服务,并且出诊速度快、质量好、效率高、服务周到,实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上的新突破。12316成了农民心中的“知识线”、“贴心线”、“致富线”,成了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帮手。
2.1.5农业科技信息培训服务为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依据自身优势,针对各地的不同特点,深入全市13处镇(街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生机活力的农业科技信息培训服务活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收到了显著成效。整个活动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范围广。2010年以来,共出动“农业科技直通车"70多辆次,赶科技大集20多场次,举办各类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培训班30多期,参加活动的农业专家130多人次,为群众播放农业技术光碟60多张,发放技术资料8 000多份,接受技术咨询服务的农民达10 000余人,参加培训农民达3 000人次。培训对象主要有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农村干部、农业信息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部分群众。二是档次高。为提高农户农业科技信息水平,增强培训效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聘请了齐齐哈尔、青岛、寿光等地农业专家来诸城巡回培训指导,并担任部分农业项目技术顾问。三是形式活。根据农户实际,采取了以进村入户为主,与集中办班、实地指导、问题解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使农业科技信息培训通俗易懂,更有可操作性。四是针对性强。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种植习惯,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主要培训了信息采集、信息发布、计算机网络基础、大棚蔬菜栽培、名优水果种植、粮食高产栽培以及无公害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性技术,同时针对当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对当地农业生产更具现实意义。
2.2“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的制约因素
2.2.1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系统、网站和信息资源集成和整合,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平台支撑,否则就难以把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也只有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资源才能够实现兼容和共享,农民才能及时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资源,得到真正的实惠。所以,要通过标准建设,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共享等环节的规范化,这其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公益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同时积极探讨有偿服务的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信息传播工作,扶持和发展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中介机构,培育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农业信息传播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在组织、投入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做到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加强部门、镇街之间的联合和力量集成,实现力量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抓住最急迫的问题,通过典型示范等手段,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2.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尚不健全从总体上看,市、镇街、农村社区都在建站、购机、入网,但行政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传播网络发展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统一化与规范化水平低。同时,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的格局虽初步形成,但是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农业信息传播渠道的开通,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特别是农业信息传播服务市场、农产品设计市场、农业资金市场、农产品加工市场、农产品存储和运输乃至包装市场等,尚未开发或形成,农业信息传播体系尚不健全。
2.2.3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不够全面完善,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还局限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而对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传播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表面的、直接的信息比重大,而前瞻性、预测性信息比重小;一般性信息繁多,而权威性、可用性信息缺乏,特别是中长期市场分析与预测、结合本地情况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农业信息传播服务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导致了农民生产上的新的盲目性,这应该引起信息传播服务机构的高度重视。另外,农业信息传播机构仍处于传统体制下,其工作模式不能满足新体制和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工作的需要,其目标和利益与农户的生产和利益缺乏紧密联系,造成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不快。
2.2.4农业信息发布、接收方式落后,农民信息意识薄弱 农村基层主要是靠开会、办班、发资料、广播、有线电视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农民被动地、单向地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信息机构的信息传播,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不高。农业信息传播的落后性、被动性、单向性必然造成农业信息的滞后,极易导致农业生产的波动,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已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更没有可能上网发布信息。目前以服务农户为主的信息传播,因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有效载体,影响了农业信息应有作用的发挥,也使农业信息难以从网上走进广大农户的家庭。
2.2.5农业信息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农技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服务步伐;二是信息分析、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严重不足,使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状态;三是基层信息传播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比例很小。
有些农技人员不懂信息技术,很难提出适时 适地的信息传播服务方案;而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农技知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理解农业管理运作或农业用户的信息需求。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社会上的IT人才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信息开发,使得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农业信息传播平台的建设速度缓慢。
3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的对策分析
3.1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业信息传播工作,把推进农业信息传播当作新时期农业工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在政策措施上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加强对农业与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领导与组织。信息是一种社会化资源,应该像资金、人才等资源一样,有组织地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信息传播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
第二,强化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管理和监控。一是加强对农业信息传播规划管理与信息标准化管理。二是加强农业与农村信息资源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投入,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以及有关软件的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传播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地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列为基础性体系建设内容。作为农业基础建设,要求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包括农业与农村信息传播系统开发和日常运行所需的费用,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来推进农业信息传播,通过农业信息传播推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3.2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服务工作创新能力
加速农业信息传播网络建设,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应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传播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有必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经济预警和政策模拟,制定调控决策方案等。同时,对原有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集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短信群发、专家讲座、专家坐席、视频点播为一体的农业专家立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使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水平得到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提升。建立集标准化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质量追溯和监管预警五大功能模块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全市农产品的产、供、销及加工、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全程监控。
3.3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
民间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传播的中坚。现阶段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资超市、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价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因为他们对农业信息传播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户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不仅仅要将他们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还应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农业信息传播的建设。启动民间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这些中间层人手,激发他们的活力,引导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带动普通农户,有效解决农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站,融入农业信息系统,让企业网站成为了解企业的窗口和向社会推介的桥梁。政府要对企业网站的建设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农业合作组织、农资超市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在信息传播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与农户联系密切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有利于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到一起,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并降低了成本。农资超市一般离农民很近,而且与农民的生产息息相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因而要提高农资超市销售人员的素质,通过他们及时地向农民传播农业信息。
3.4提升农业信息传播队伍综合素质
首先要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紧密结合,抓好信息传播队伍培训和建设,重点培训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通过培训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镇(街)信息站要选择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在当地有较大代表性的各类专业户,通过信息培训后确定为信息联系户;每村选定一名信息员,培训一批青年农民作为信息联络员,成为信息采集的骨干和信息发布、入户使用的首选对象以及信息反馈“聚集扩散场”。
其次要建立市、镇(街)联网信息示范点,通过联网信息示范点获益的榜样力量扩大推广面。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到农村送技术,做好传帮工作。
三要解决好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镇(街)信息站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播到村,让农民随时查阅。
4结语
农业信息传播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的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地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等模型;同时也要使农民运用计算机技术来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以及销售的网络化。这个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