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绑架疑云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41年6月初的一天早晨,盐业银行董事兼上海分行总稽核张伯驹正在法租界亚尔培路168弄的家中享用夫人精心准备的早餐,突然间铃声大作,电话里有人告诉他,从北平来的朋友已经坐船抵达上海码头,要他前去接人。
  电话里说的这位朋友姓卢,是张伯驹的同乡好友,见面不多,却素有来往。放下电话,张伯驹面露喜色,早餐也不吃了,收拾齐整,就要出门。夫人潘素将一只黑色公文包递到他手中,笑盈盈地说道:“今晚早些回来,我要烧几个拿手菜为卢先生接风。”
  张伯驹高高兴兴地上了车,交代司机孔庆和先去外滩码头,然后再送他去盐业银行上班。
  孔庆和点点头,汽车缓缓地朝着弄堂口方向驶去。
  不料,汽车刚出弄堂,突然蹿出三名手持短枪的黑衣人,拦住了去路。孔庆和还没搞清发生了什么事,就被他们一把拽下了车。
  “你们要干什么?”张伯驹又惊又怒。可是没有人理他,两个黑衣人迅速钻进后排,一左一右地将他夹在中间,另一个跃入驾驶室,一踩油门,汽车顿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了出去……
  孔庆和急忙跑回家,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潘素。话未听完,潘素已经吓得一脸煞白。好半天,她才回过神来,颤抖着手指,拨通了法国巡捕房的电话。
  巡捕房大为震惊:谁这么大胆,竟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公然劫人?何况劫走的还是一介社会名流。巡捕房立即出动,展开了搜查。上午10点45分,他们在法租界巨籁达路508号门口发现了一辆被舍弃的黑色汽车,正是张伯驹的车,可是车内空空如也。随后,他们又在租界内进行了严密的排查,依然查无所获。张伯驹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张伯驹被绑架的消息刊登在了上海《申报》上,成为轰动上海滩的头号新闻。大家议论纷纷,有人猜是日本人干的,也有人说是黑道敲诈勒索,还有人怀疑是个人恩怨……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使整个案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二
  张伯驹官宦世家出身,父亲张镇芳是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民国时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与袁世凯还有些“沾亲带故”。作为当时四大银行之一的盐业银行就是张镇芳一手创办的,总管理处设在北平。按理说,有着这样显赫的家族背景,张伯驹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将前途无量。可是,张伯驹和普通的富二代不同。他自幼熟读诗书,才华横溢,尤其偏好诗词、戏曲和字画,甚至为了成全自己的爱好,丢掉了袁世凯给他的“陆军混成模范团”旅长职位,这让张镇芳伤透了脑筋。为了不让儿子继续“玩物丧志”,张镇芳让他顶替自己当上了盐业银行的董事,并强迫他去上海分行挂职上班。可没想到的是,张伯驹依旧“不务正业”,该学的业务不上心,反倒对抵押在银行的清廷文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步入收藏界。张伯驹对文物研究颇深,并且眼光独到,只要他看上的古董,从不讨价还价,很快张伯驹就在北平上海两地的收藏界声名鹊起。
  那么,究竟是谁绑架了张伯驹呢?地痞流氓?还是收藏界的竞争对手?潘素的心里翻滚着巨浪,焦急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她一步也不敢离开电话机,她知道,绑匪一定会在合适的时候跟她谈条件。
  傍晚时分,电话终于响了,从里面传出一个低沉嘶哑的声音:“要救张伯驹,速拿200万大洋赎人。”
  潘素的心一下收紧了。这200万大洋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家里所有的钱款不久前买了藏品《平复帖》,哪里还拿得出这么大一笔钱?
  “没钱?没钱就拿国宝级文物来交换!”不等潘素回答,对方“啪”的一声将电话挂断了。
  潘素这下明白了,绑匪想要的不是钱,而是稀世珍品《平复帖》。
  《平复帖》乃西晋大书法家陆机所作,是中国留存最早的纸本书法,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了七八十年,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为了得到此帖,张伯驹可算费尽了周折。
  《平复帖》早年收藏在清宫内府,后来流落到恭亲王的孙子溥儒手中。张伯驹曾经一心求购,可溥儒开价20万大洋,他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只好作罢。1936年,张伯驹突然听说溥儒收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经古董商之手流失海外,深感痛心。他唯恐《平复帖》再遭盗卖,便请张大千做说客说服溥儒,愿以6万大洋购买,可终究未能如愿。直到不久前,他意外得知溥儒因母亲病重急等钱用,想要出售《平复帖》,才抓住了机会。这一次,张伯驹找到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之职的傅增湘帮忙,终以4万大洋的价格达成协议。张伯驹一次性付了2万大洋,剩下的2万靠潘素变卖首饰才得以付清。
  一边是《平复帖》得之不易,一边是性命攸关,潘素心乱如麻,坐立不安。多少次,“拿画换人”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闪现,可是一想到丈夫“不让国宝流入外国”的决心,她又一次次地动摇了。
  第二天,潘素把家里所有值钱的首饰细软收拾起来变卖,又四处借钱筹款。可几天下来,筹得的钱远远不够。
  这天,潘素正坐在家里发愁,突然家里闯进两个黑衣人。
  为首的冷冷说道:“跟我们走一趟吧,张伯驹要见你!”
  潘素的心一阵狂跳,腾地一下站了起来。
  三
  门口停了一辆黑色汽车,潘素刚上车,双眼就被一块黑布蒙住了。
  汽车在大街上飞驰,驶出繁华的闹市,最后在偏僻的郊外停了下来。
  潘素走下车,从容地整了整衣服,她的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为了救丈夫,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去闯一闯!
  在一个阴暗的房间里,潘素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张伯驹。此时的他面容憔悴,形容枯槁,那雙深邃的眼睛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潘素鼻子一酸,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
  “我不要紧。”张伯驹微笑着安慰她,趁绑匪不注意,他压低声音说道,“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宁可死在这里,也绝不能让字画卖到国外!”潘素这才知道,为了能见她一面,张伯驹已经绝食三天了。
  潘素含着泪,点了点头,紧紧握住了丈夫的手。   回去以后,潘素继续忙着筹集赎金。曾有人主动上门,表示愿意高价收购张伯驹的藏品,都被她婉言拒绝了。
  可是,字画不能卖,这么大一笔钱该如何筹得呢?潘素愁得寝食难安,猛然间想到了盐业银行。那时候,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已去世多年,盐业银行的现任董事长叫任凤苞。任凤苞虽然担心张伯驹性命不保,可也害怕一旦银行卷入,绑匪就会以银行为谈判对手,层层加码,以致不可收拾。所以他的态度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银行出面。
  潘素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万般无奈之下,她想到了一个人,没准儿能帮上忙。
  四
  潘素要找的这个人叫孙曜东。作为汪伪政权灵魂人物周佛海的机要秘书,孙曜东在上海滩还是有一些分量的。
  见到孙曜东,潘素毫不犹豫地跪了下去,哀求着说:“孙先生,求您帮帮忙,救救我家伯驹吧!”
  绑匪来路不明,查起来的确有些棘手,但一看潘素满脸泪痕,孙曜东的心不由得软了下去,满口应承下来。他经过调查发现,劫匪是将张伯驹藏在一辆特制的车子里劫走的。这辆车的中间部位事先被掏空,腾出一个能躺人的位置,他们将张伯驹藏入其中,这才骗过了租界警察的眼睛。再一细查,孙曜东又有了惊人的发现,此事竟然与盐业银行的李祖莱有关。
  这个李祖莱是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的襄理,平时就和汪伪特务机构“76号”打得火热。自从上海分行的经理被调走以后,李祖莱一心谋求提升,却始终不得人心。他坚持认为是张伯驹的到来阻碍了他的仕途,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孙曜东一个电话打到盐业银行,冲李祖莱说道:“张伯驹是我的把兄弟,你不要为难他。兄弟们缺钱的话,我愿意资助。”没想到,李祖莱态度冷淡,丝毫不买他的账。
  孙曜东只好去找周佛海。说来也巧,周佛海的母亲和妹妹妹夫前几日被蒋介石的人绑架,急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才请到杜月笙出面救急。现在,一听到“绑架”二字,顿时怒火中烧,桌子一拍,喝道:“谁干的?”孙曜东急忙回答:“是‘76号’。”周佛海随即拨通李士群的电话,询问缘由。消息传到李祖莱的耳中,他这才知道,原来孙曜东也是个惹不起的角色。
  李祖莱料定此事捞不到任何好处,又急于撇清和自己的关系,便将张伯驹作为“人情”送给了上海浦东的地方军阀丁锡山。
  这起绑架案的始作俑者,到底是“76号”还是丁锡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历经8个月的讨价还价,赎金降到了40万大洋,潘素终于凑够了钱,换回了张伯驹的自由。
  再一次见到丈夫,潘素悲喜交加,两个人相拥而泣。这一番劫难让张伯驹夫妇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的黑暗与残酷。他们将收藏的字画缝进被子里,一路逃到了西安。从此,再未踏入上海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駒和夫人常居北京,他将毕生收藏的8件国宝级文物无偿地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中就包括这幅他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平复帖》。
  选自《上海故事》2020.5
其他文献
民国时,老街上有一家李姓人家开的裁缝店,名噪一时。李师傅给人裁剪衣服有绝活儿,他裁衣服不用尺子量,而是拿眼看,左看右看,就靠心中记忆量体裁衣,分毫不差,便有了个“一眼准”的外号。  李师傅人不错,讲究与人为善,他家的厅堂上挂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块匾,上书“敦品厚德”,这也就是他们老李家的家训了。可是老天爷不长眼哪,这么个好人,数代单传,到了李师傅这一辈,都快四十了,只有个女儿,也没儿子传宗接代。老婆
期刊
乾隆十六年初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乾隆皇帝请上圣母皇太后,从京城浩浩荡荡出发,开始了南巡之路。二月初,乾隆一行抵达清口,按照行程要在此巡查河务,故要驻跸数日。淮安知府刘永安自然不敢怠慢,早早地就建好了一处行宫,取名迎龙苑。  迎龙苑内曲径回廊,绿水环绕,树木青翠,各类建筑别致有趣。乾隆一到就连夸刘永安心怀君父,接驾有功。刘永安得了个头彩,心中美滋滋的。一连几天,刘永安陪伴乾隆左右,精心侍奉,很讨
期刊
在印度旅游,我选择了乘火车到首都新德里。但是,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几十公里远的时候,火车居然罢工了,停在了一个荒郊野岭。“咣当”一声急刹车,晃得刚从卫生间出来的我没有站稳,身子一歪,脸直接贴在了车窗玻璃上。  我回到车厢坐好,耐着性子等了又等。同车厢有一批商务人士打扮的當地人,貌似颇有经验,其中几个推开窗户四下张望了一下,然后拎起行李就走。不需要交流,其余几个商务人士默契地跟着下了火车,动作敏捷得如同
期刊
立夏这天,河洛地区有很多习俗,比如饯春迎夏、尝新、斗蛋、吃鸡蛋、吃五色饭、祭火神等等,而最有趣的习俗,莫过于“立夏称人”。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还跟阿斗有关系。  相传三国时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交给孙夫人抚养。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欢。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自己是后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
期刊
乾隆皇帝非常宠爱的香妃病逝之后,他终日郁郁寡欢。这天,乾隆睹物思人,悲从中来,便换上便装,手拿折扇,来到皇宫外的西清古鉴馆看字画。  按大清律,陰历八月十三日是入闱乡试之日,馆里的人都赴考去了,整个古鉴馆空荡荡的。乾隆在楼内走了一圈未见一人,触景生情又想起了香妃,不由叹道:“真是人去楼空啊……”话未落音,一个身材矮小的中年汉子不知从哪里走了出来,对乾隆一揖说:“这位先生是来看字画的吧?馆里的人都去
期刊
深夜,我和搭档拉里被记者杰克·班纳特的管家带到其家中。杰克·班纳特报道过不少社会改革家的事迹。  “说说为何报警?”  “今晚我本来休息,”管家说,“走之前,班纳特先生告诉我,他要工作到很晚,让我回来时敲下他书房的门,好让他知道。”  “然后呢?”  “刚才我回来了,看到班纳特先生的书房没有亮灯,还以为他已经休息了。但看了他的卧室,他并不在那儿,床也没有人睡过。”  “这不寻常吗?”  “是的。如
期刊
笑为快乐之举,何刑之有?  非也,张大头在盐区执政期间,偏偏创造出此种怪异的惩罚方式。它让人在欢笑声中去感受痛苦,接受制裁。乍一听,误认为是今天引发争议的安乐死,其实不然。安乐死是结束生命的一种非痛苦手段,而张大头使用的笑刑,则是违背个人意志的一种强迫欢笑,它比正常受刑更为残酷。  张大头乃一介武夫,做事没有章法,凡事由着他个人的性情来。遇到棘手的案件,他懒得升堂问罪,手中的“盒子”咔咔咔地一比画
期刊
落陷阱  巴斯卡是冰岛著名的猎手,他闯荡霍夫斯冰原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巴斯卡打死过许多白狼、雪狐、雪角鹿,还打过几头体型巨大的北极熊。他有一手绝活儿,就是善于打雪角鹿,每次狩猎,雪角鹿只要被他碰上了,都逃不过他的手心。因此,别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雪角鹿克星”。  4月初,巴斯卡知道现在正是雪角鹿大迁徙的时间。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又进入冰原的山中狩猎,刚转过一个山头,他就发现有一头雪角鹿正在融雪
期刊
我是一个叫花子。  叫花子经常会遇见好心人。就如我,这次遇到的一个好心人是个女的,长眉细目,她一脸笑着对我道:“饿了吧?”  我忙点头,轻声告诉她,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  她叹口气:“唉!”  她让我去家里吃饭,说时,还拉了一下我的手。她的手如棉花一样,拉得我心一跳一跳的。到了家,坐下,她拿出香蕉、苹果,我大口吃起来。她說:“空腹吃香蕉伤胃。”说完,又拿来面包和牛奶。我接过面包就吃,噎着了,嗝儿
期刊
他是搞摄影的,但更痴迷民间收藏。他去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古籍,也结交了许多业内人士,对收藏很有一番见地。  这天,他在大山里采风,口渴得要命,忽然看见一个小村,村头有个小茶棚,他疾步上前,要了一碗茶,正欲喝时,忽然看见茶嫂一只手端着一只碗,另一只手拿着梳子,蘸着碗里的皂水梳头。直觉告诉他,那碗不是等闲之物,走近一看,果然是一件古物,一件很珍奇的瓷器。  茶嫂有些嗔怪:“女人梳头,有什么好看的?”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