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于第三代导演对社会现实及历史的探索,以吴天明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打破了电影戏剧式的结构,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探寻,其擅长以电影为媒介将质朴自然的时代风格再现,通过对日常凡人小事的探索来深入挖掘浮躁社会下所隐藏的时代意蕴。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在新旧文化冲击的年代老一辈传统文化艺人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通过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落魄的境遇、传承过程中的坎坷,从而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反思。
关键词: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匠人精神
一.传统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传统文艺是民俗文化之瑰宝,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中,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匠心独运的美。同时,民间艺术与时代生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影片中唢呐与当地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既反映着当地劳动人民生活情趣与道德观念又体现了社会时代信息。一曲悠扬婉转的唢呐吹出了浓郁醇厚的乡土情怀、贮满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精髓。影片开始以一段欢快的乐曲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同时也交代了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带领观众重回纯真质朴的八十年代。在这个时代,唢呐可以说是无双镇的灵魂,是当无数劳动人民心之所向,人人皆尊重唢呐。天鸣、蓝玉两人为实现父辈人的心愿,被送到焦三爷家,学吹唢呐,父辈人对百鸟朝凤的夸张描述,师傅对乞求之人无数次拒绝,催动了他们对唢呐的热爱,他们心中对《百鸟朝凤》的向往逐渐抽根发芽。接师礼的苛刻,村民对三爷的尊重,证明着唢呐当时在无双镇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通人村吹四台,富贵人吹八台,德高望重之人才配吹《百鸟朝凤》的规矩始终没被打破,即使面对金庄村长子孙的苦苦哀求,焦三爷仍坚定拒绝。《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仿佛成为无双镇人民对一个品质高低判断的规则,成为了代代匠人及村民所坚守遵循的秩序礼数。在这里,唢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多的是一种地位,一种荣耀。它不是平日里取悦解乏的手段,而是代表着乡村世界一整套的礼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唢呐声在山间回荡,长期积淀的文化在唢呐声中萦回,一步一步,唢呐走向顶峰,但处于浮躁的社会分歧中,站得越高也意味着摔得越惨。
二.新旧文化冲击中传统文化的凋零
文化是人们生活的积淀,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九十年代,随着制度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开始了长期迅猛地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使得一大批新鲜有趣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人们文化娱乐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变,新文化的不断涌入冲击,给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带来面临衰败的难题。随着情节不断深入,剧情到了白热化阶段,德高望重的三爷将焦家班传给了勤奋负责的天鸣,同时也将自己全部期望寄托于他,才华横溢的蓝玉黯然离场。当天鸣学成归来,社会悄然已变,当初焦三爷想极力延续的焦家班最终还是散了。师兄的不厌其烦,父亲的态度转变给天鸣带来沉重一击。时代的发展,新兴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唢呐这一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被时代按在了文明喧嚣的深处,《百鸟朝凤》这首熔铸和闪耀着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名曲也如同无形的风,隐匿在时间深处。虽大势已定,但是倔强执着的焦三爷,无数次的大声疾呼:“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一代匠人同时代变迁、文化不断消失的对抗,是一代匠人坚守劳动人民生存智慧与传统风俗的体现。纵使再姣美的花朵开在冬天注定会凋零,天鸣的坚守抵不过西方新兴文化的猛烈冲击,就像逆流而上的鱼,终究会被时代变迁的洪流冲刷殆尽。当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唢呐班同西洋乐队狭路相逢,迎来中西文化声势浩大的一战,那一曲曲文化的传统乐章竟比不过刚刚兴起的西洋乐曲,只要被时代所抛弃,是勇者也赢不了这场新旧文化之战。当青年人与匠人之间矛盾爆发,散落一地的乐器被无情摧残,给本已逐渐衰落的文化披上了一层荒芜与突兀。浮躁喧嚣的社会毫不留情地扇了他们一记耳光,唢呐的地位岌岌可危,天鸣不得不把《百鸟朝凤》搬出银幕来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争取最后一次机会,此时游家班的成员为谋生计已陆续离开,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仍坚守本心。唢呐终于再次响起震天动地,十几年来,难得一听的名曲在文化还未完全落幕之际重出江湖,然而一代名将焦三爷的病逝为此后唢呐的衰败埋下伏笔,暗示了传统文化即将没落的结局。西洋音乐流入乡村,年轻人不再喜爱唢呐,唢呐走下神坛。“百鸟朝凤”的“曲终人尽”,象征着乡村民俗文化的瓦解,更象征着民间传统道德评价体系的瓦解,老的艺术形式败落于新旧时代夹缝中的尴尬与迷茫。一代匠人的努力,最终还是抵不过经济体制的残酷冲击。
三.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有人说,时代给人提供选择的机会越多,人就越容易浮躁游移不定。一部分人广泛涉猎,结果样样稀松;一部分人得过且过,不咸不淡;还有一部分人一直坚持做着同一件事,看似枯燥乏味,实则是一种匠人精神的表现。匠人精神自古延续至今,所追求的是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恪尽职守。这种精神是专注,执着,耐心,创新的体现。影片中的焦三爷是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作为无双村一位德高望重的唢呐匠,焦三爷对自己的职业敬重又热爱,他对待唢呐就像对待自己的好友,非常珍视。在他的世界中唢呐是一门匠活,是老祖宗传下来永不能缺失的手艺,他执拗的坚守着这门老技艺,从不随意收徒随意吹《百鸟朝凤》。他一边恪守自己的道德观念,一边身体力行的捍卫着唢呐的尊严。焦三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即使是在唢呐遭到西方文化冲击光景异常惨淡时,也坚守在传统文化面前,拖着生病的躯体吹起唢呐与西方乐器背水一战,在焦三爷的一生中唢呐占据了极具重要的地位。焦三爷执着于对事业的信念和担当,不仅严于律己且对待徒弟更加严格,天鸣在他的要求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拿着秸秆在水中吸水苦练基本功,甚至不把水吸上来不让回家,一次天鸣终于吸上水来,而焦三爷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换了一个更长的秸秆让天鸣继续练。匠人精神”不仅指匠人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技艺专注、坚持传承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还包含了匠人的心性。唢呐技艺蕴含的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记忆,也凝聚着传统匠人对自然的尊敬与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在挑选接班人时,焦三爷一直在观察,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明白能将唢呐传承下去的必须是有德行之人,于是他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把唢呐传下去。”在他眼中刻苦坚韧,秉性纯良的品性比天赋更重要,所以焦三爷选择了天鸣,他知道只有像天鸣这样善良淳朴,品德端正、努力坚毅之人,才能将唢呐的德之精神真正的传承下去。
结语
《百鸟朝凤》这部作品从民族文化入手,对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反思,讲述了两代唢呐匠人为坚守信念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讲的是民间艺人对民间传统艺术最忠贞的守候,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亦如吴天明《人生》《老井》等作品,深刻紧贴现实,富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文化情怀,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作。如今,唢呐艺术只是众多文化艺术逐渐消失的一种,很多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消失淘汰。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不应被时代遗忘,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2]颜纯钧.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3.
[3]仲呈祥.中国电影的“中国风格”[N].陕西日报.2014.9.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276000)
关键词: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匠人精神
一.传统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传统文艺是民俗文化之瑰宝,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中,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匠心独运的美。同时,民间艺术与时代生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影片中唢呐与当地人民生活密不可分,既反映着当地劳动人民生活情趣与道德观念又体现了社会时代信息。一曲悠扬婉转的唢呐吹出了浓郁醇厚的乡土情怀、贮满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精髓。影片开始以一段欢快的乐曲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同时也交代了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带领观众重回纯真质朴的八十年代。在这个时代,唢呐可以说是无双镇的灵魂,是当无数劳动人民心之所向,人人皆尊重唢呐。天鸣、蓝玉两人为实现父辈人的心愿,被送到焦三爷家,学吹唢呐,父辈人对百鸟朝凤的夸张描述,师傅对乞求之人无数次拒绝,催动了他们对唢呐的热爱,他们心中对《百鸟朝凤》的向往逐渐抽根发芽。接师礼的苛刻,村民对三爷的尊重,证明着唢呐当时在无双镇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通人村吹四台,富贵人吹八台,德高望重之人才配吹《百鸟朝凤》的规矩始终没被打破,即使面对金庄村长子孙的苦苦哀求,焦三爷仍坚定拒绝。《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仿佛成为无双镇人民对一个品质高低判断的规则,成为了代代匠人及村民所坚守遵循的秩序礼数。在这里,唢呐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多的是一种地位,一种荣耀。它不是平日里取悦解乏的手段,而是代表着乡村世界一整套的礼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唢呐声在山间回荡,长期积淀的文化在唢呐声中萦回,一步一步,唢呐走向顶峰,但处于浮躁的社会分歧中,站得越高也意味着摔得越惨。
二.新旧文化冲击中传统文化的凋零
文化是人们生活的积淀,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九十年代,随着制度的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开始了长期迅猛地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使得一大批新鲜有趣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人们文化娱乐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变,新文化的不断涌入冲击,给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带来面临衰败的难题。随着情节不断深入,剧情到了白热化阶段,德高望重的三爷将焦家班传给了勤奋负责的天鸣,同时也将自己全部期望寄托于他,才华横溢的蓝玉黯然离场。当天鸣学成归来,社会悄然已变,当初焦三爷想极力延续的焦家班最终还是散了。师兄的不厌其烦,父亲的态度转变给天鸣带来沉重一击。时代的发展,新兴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唢呐这一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重视,被时代按在了文明喧嚣的深处,《百鸟朝凤》这首熔铸和闪耀着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名曲也如同无形的风,隐匿在时间深处。虽大势已定,但是倔强执着的焦三爷,无数次的大声疾呼:“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一代匠人同时代变迁、文化不断消失的对抗,是一代匠人坚守劳动人民生存智慧与传统风俗的体现。纵使再姣美的花朵开在冬天注定会凋零,天鸣的坚守抵不过西方新兴文化的猛烈冲击,就像逆流而上的鱼,终究会被时代变迁的洪流冲刷殆尽。当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唢呐班同西洋乐队狭路相逢,迎来中西文化声势浩大的一战,那一曲曲文化的传统乐章竟比不过刚刚兴起的西洋乐曲,只要被时代所抛弃,是勇者也赢不了这场新旧文化之战。当青年人与匠人之间矛盾爆发,散落一地的乐器被无情摧残,给本已逐渐衰落的文化披上了一层荒芜与突兀。浮躁喧嚣的社会毫不留情地扇了他们一记耳光,唢呐的地位岌岌可危,天鸣不得不把《百鸟朝凤》搬出银幕来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争取最后一次机会,此时游家班的成员为谋生计已陆续离开,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仍坚守本心。唢呐终于再次响起震天动地,十几年来,难得一听的名曲在文化还未完全落幕之际重出江湖,然而一代名将焦三爷的病逝为此后唢呐的衰败埋下伏笔,暗示了传统文化即将没落的结局。西洋音乐流入乡村,年轻人不再喜爱唢呐,唢呐走下神坛。“百鸟朝凤”的“曲终人尽”,象征着乡村民俗文化的瓦解,更象征着民间传统道德评价体系的瓦解,老的艺术形式败落于新旧时代夹缝中的尴尬与迷茫。一代匠人的努力,最终还是抵不过经济体制的残酷冲击。
三.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有人说,时代给人提供选择的机会越多,人就越容易浮躁游移不定。一部分人广泛涉猎,结果样样稀松;一部分人得过且过,不咸不淡;还有一部分人一直坚持做着同一件事,看似枯燥乏味,实则是一种匠人精神的表现。匠人精神自古延续至今,所追求的是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对职业的恪尽职守。这种精神是专注,执着,耐心,创新的体现。影片中的焦三爷是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作为无双村一位德高望重的唢呐匠,焦三爷对自己的职业敬重又热爱,他对待唢呐就像对待自己的好友,非常珍视。在他的世界中唢呐是一门匠活,是老祖宗传下来永不能缺失的手艺,他执拗的坚守着这门老技艺,从不随意收徒随意吹《百鸟朝凤》。他一边恪守自己的道德观念,一边身体力行的捍卫着唢呐的尊严。焦三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即使是在唢呐遭到西方文化冲击光景异常惨淡时,也坚守在传统文化面前,拖着生病的躯体吹起唢呐与西方乐器背水一战,在焦三爷的一生中唢呐占据了极具重要的地位。焦三爷执着于对事业的信念和担当,不仅严于律己且对待徒弟更加严格,天鸣在他的要求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拿着秸秆在水中吸水苦练基本功,甚至不把水吸上来不让回家,一次天鸣终于吸上水来,而焦三爷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换了一个更长的秸秆让天鸣继续练。匠人精神”不仅指匠人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技艺专注、坚持传承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还包含了匠人的心性。唢呐技艺蕴含的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记忆,也凝聚着传统匠人对自然的尊敬与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在挑选接班人时,焦三爷一直在观察,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明白能将唢呐传承下去的必须是有德行之人,于是他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把唢呐传下去。”在他眼中刻苦坚韧,秉性纯良的品性比天赋更重要,所以焦三爷选择了天鸣,他知道只有像天鸣这样善良淳朴,品德端正、努力坚毅之人,才能将唢呐的德之精神真正的传承下去。
结语
《百鸟朝凤》这部作品从民族文化入手,对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反思,讲述了两代唢呐匠人为坚守信念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讲的是民间艺人对民间传统艺术最忠贞的守候,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亦如吴天明《人生》《老井》等作品,深刻紧贴现实,富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和文化情怀,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作。如今,唢呐艺术只是众多文化艺术逐渐消失的一种,很多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消失淘汰。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不应被时代遗忘,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2]颜纯钧.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3.
[3]仲呈祥.中国电影的“中国风格”[N].陕西日报.2014.9.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