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aaS已经成为IT业界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投入小、见效快、易于控制成本、无需后期维护等优点,使得SaaS备受用户的青睐。在6月11~13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位于十一号馆的北京中企开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企开源)SaaS体验中心大放异彩,中企开源也因此备受关注。
体验中心亮相
在過去两三年,厂商对SaaS的热情毋庸置疑,但是业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SaaS是叫座不叫好,用户对SaaS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面。如何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接受SaaS,是所有厂商都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中企开源在思考的问题。SaaS体验中心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在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中企开源首次推出了SaaS体验中心,向用户全面展示中企开源基于SaaS的IT服务运营体系,以及在中企开源SaaS平台上运行的部分服务,希望借此让用户对SaaS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在SaaS体验中心,用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IT服务运营体系的四个部分——基础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业务服务是如何具体运作的。在应用端的产品体验区,用户可以体验到目前在SaaS领域享有盛誉的服务,如中企动力数商Z和Z邮局、大地集团VOD、世华财讯的金融产品等,是如何在中企开源的SaaS平台上运行的。中企开源SaaS体验中心的推出,第一次让终端用户直接感受到了SaaS的魅力。
在携手长风联盟发起成立了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发布了SaaS白皮书后,SaaS体验中心的推出,无疑是中企开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aaS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中企开源总经理张斌表示,在政府及各界的大力推进下,中企开源将继续带领工作组开展更多有利于SaaS推进的工作。
适时切入领域
全球软件巨头微软认为,SaaS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com和Google是其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使得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SaaS上。通过SaaS模式,用户不必再像应用传统软件那样投入大量硬件、软件和人力,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软件和维护服务。这些优势让人看到了SaaS的巨大潜力,无论是传统的软件厂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希望能够在SaaS浪潮中抓住难得的产业发展机会。以成为中国最具实力、最具影响力的IT服务运营商为奋斗目标的中企开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中企开源成立于2005年4月,是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的附属公司。张斌介绍说,中企开源原来作为中国数码集团的技术公司,主要为集团内的公司提供服务,中国数码旗下的中企动力、新网等公司的服务都是通过中企开源SaaS运营平台来完成的。在过去10年的服务实践中,中企开源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特别是深入了解到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围绕互联网形成了较高的运营水平和成熟的服务保障体系。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IT应用服务运营研究的践行者,中企开源通过组建用户体验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运营中心和产品管理中心,建立了1600多人的队伍,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设立了研发基地。与此同时,中企开源还不断增加投资,在北京、广州、苏州、美国得克萨斯、德国慕尼黑等地建立了数据中心,运营的服务器数量已超过3000台,并随着服务客户数的增长而持续增长。
如今,中企开源已经成为我国典型的SaaS供应商,既是SaaS平台运营商,同时又是SaaS服务提供商,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SaaS体系:以S P S(服务 平台 软件)为战略,秉承开放、开源的理念,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进行服务规划和设计;基于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进行服务开发和服务聚合;基于ITIL(IT服务管理)进行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目前,中企开源设计、开发和运营了数字商务、数字管理、数字通信、多媒体等服务,涉及中小企业、金融、房地产、数字电影等多个领域,服务国内近百万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中企开源开发的四款软件产品——EclipseONE敏捷开发平台、用户通讯录集成接口软件、IP通讯运营系统和即时通讯软件近日已经正式被纳入《北京第二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据悉,凡被纳入该目录的产品,将享受北京市政府储备或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政策,包括在投标项目评审中享受一定比例的价格扣除或总分值加分等优惠条件。此次中企开源被收录的四款产品涉及商业应用、企业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借鉴经验,同时为提升自主创新产品市场份额、优化中国软件产业格局、加速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做出了贡献。
结盟共推SaaS
按照设想,通过SaaS服务平台可以获取各种软件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其中包括提供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平台供应商、开发各种基于SaaS应用的服务供应商、整合各种应用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营运商,以及为企业提供基于SaaS咨询实施服务的SaaS服务实施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于SaaS的连贯、完整的产业链。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工合作,用户才能获得实用、安全、可靠的SaaS服务。
但是,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SaaS业务的厂商之一,中企开源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加入到这个产业链条中来。中企开源认为,只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走在一起,整合已有的产业资源,建立协同式群体,共同攻关,才能实现SaaS产业的整体突破。中企开源的这一想法与长风联盟不谋而合。
2008年6月12日,由长风联盟牵头组建,中企开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起,集合了清华同方、中科红旗、东方通、红旗2000等13家IT技术及服务提供商的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宣布成立。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以建立SaaS服务规范和标准、带动国产软件的发展、壮大中国SaaS产业为目标,集合了基础软件、信息安全、中间件、电子支付及通信服务等国内IT领域众多企业,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开源框架,在面向用户进行的SaaS服务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希望整合联盟内部和外部资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面向公众和企业的基于SaaS模式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升整体竞争力。在长风联盟成立信息化服务工作组时,中企开源给工作组定了以下几个工作重点。
第一,研究SaaS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9年3月,在长风联盟的指导下,中企开源发布了SaaS白皮书,详细介绍了长风联盟关于软件服务产业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长风联盟的软件服务发展观,进而阐明了长风联盟软件服务的推进战略。白皮书的发布在引导国内软件企业的分工与协助、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aS运营体系解决方案的形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第二,规划SaaS的发展路线,研究支持SaaS的关键技术,制订SaaS的行业标准,探索联盟产业资源技术合作的新模式,带动软件技术的发展。据了解,目前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正与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合作,试图规划并制定SaaS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张斌指出,单一的SaaS应用对用户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无法实现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随着SaaS的发展,用户使用来自不同厂商提供的SaaS应用将变得更为常见,如果接口和数据规范等有统一的标准,用户就可以方便地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进行整合。他透露,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正在制定SaaS行业的6项技术标准,其中《软件服务运营数据规范》、《软件服务运营接口规范》等标准可行性强,计划先在联盟内部推行这些规范,如果运行效果好的话再向外推广。
第三,探索实践的合作创新机制,壮大产业链,做大做强SaaS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加入到信息服务工作组,其中包括硬件厂商、基础软件厂商、安全软件厂商和应用软件厂商。
体验中心亮相
在過去两三年,厂商对SaaS的热情毋庸置疑,但是业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SaaS是叫座不叫好,用户对SaaS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面。如何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接受SaaS,是所有厂商都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中企开源在思考的问题。SaaS体验中心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在十三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中企开源首次推出了SaaS体验中心,向用户全面展示中企开源基于SaaS的IT服务运营体系,以及在中企开源SaaS平台上运行的部分服务,希望借此让用户对SaaS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在SaaS体验中心,用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IT服务运营体系的四个部分——基础服务、技术服务、管理服务、业务服务是如何具体运作的。在应用端的产品体验区,用户可以体验到目前在SaaS领域享有盛誉的服务,如中企动力数商Z和Z邮局、大地集团VOD、世华财讯的金融产品等,是如何在中企开源的SaaS平台上运行的。中企开源SaaS体验中心的推出,第一次让终端用户直接感受到了SaaS的魅力。
在携手长风联盟发起成立了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发布了SaaS白皮书后,SaaS体验中心的推出,无疑是中企开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aaS体系的又一重要举措。中企开源总经理张斌表示,在政府及各界的大力推进下,中企开源将继续带领工作组开展更多有利于SaaS推进的工作。
适时切入领域
全球软件巨头微软认为,SaaS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com和Google是其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使得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SaaS上。通过SaaS模式,用户不必再像应用传统软件那样投入大量硬件、软件和人力,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软件和维护服务。这些优势让人看到了SaaS的巨大潜力,无论是传统的软件厂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希望能够在SaaS浪潮中抓住难得的产业发展机会。以成为中国最具实力、最具影响力的IT服务运营商为奋斗目标的中企开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中企开源成立于2005年4月,是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的附属公司。张斌介绍说,中企开源原来作为中国数码集团的技术公司,主要为集团内的公司提供服务,中国数码旗下的中企动力、新网等公司的服务都是通过中企开源SaaS运营平台来完成的。在过去10年的服务实践中,中企开源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特别是深入了解到中小企业的市场需求,围绕互联网形成了较高的运营水平和成熟的服务保障体系。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IT应用服务运营研究的践行者,中企开源通过组建用户体验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运营中心和产品管理中心,建立了1600多人的队伍,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设立了研发基地。与此同时,中企开源还不断增加投资,在北京、广州、苏州、美国得克萨斯、德国慕尼黑等地建立了数据中心,运营的服务器数量已超过3000台,并随着服务客户数的增长而持续增长。
如今,中企开源已经成为我国典型的SaaS供应商,既是SaaS平台运营商,同时又是SaaS服务提供商,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SaaS体系:以S P S(服务 平台 软件)为战略,秉承开放、开源的理念,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进行服务规划和设计;基于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进行服务开发和服务聚合;基于ITIL(IT服务管理)进行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目前,中企开源设计、开发和运营了数字商务、数字管理、数字通信、多媒体等服务,涉及中小企业、金融、房地产、数字电影等多个领域,服务国内近百万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中企开源开发的四款软件产品——EclipseONE敏捷开发平台、用户通讯录集成接口软件、IP通讯运营系统和即时通讯软件近日已经正式被纳入《北京第二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据悉,凡被纳入该目录的产品,将享受北京市政府储备或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购政策,包括在投标项目评审中享受一定比例的价格扣除或总分值加分等优惠条件。此次中企开源被收录的四款产品涉及商业应用、企业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借鉴经验,同时为提升自主创新产品市场份额、优化中国软件产业格局、加速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做出了贡献。
结盟共推SaaS
按照设想,通过SaaS服务平台可以获取各种软件服务提供商的支持,其中包括提供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平台供应商、开发各种基于SaaS应用的服务供应商、整合各种应用提供给消费者的服务营运商,以及为企业提供基于SaaS咨询实施服务的SaaS服务实施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于SaaS的连贯、完整的产业链。只有通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分工合作,用户才能获得实用、安全、可靠的SaaS服务。
但是,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SaaS业务的厂商之一,中企开源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加入到这个产业链条中来。中企开源认为,只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走在一起,整合已有的产业资源,建立协同式群体,共同攻关,才能实现SaaS产业的整体突破。中企开源的这一想法与长风联盟不谋而合。
2008年6月12日,由长风联盟牵头组建,中企开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起,集合了清华同方、中科红旗、东方通、红旗2000等13家IT技术及服务提供商的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宣布成立。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以建立SaaS服务规范和标准、带动国产软件的发展、壮大中国SaaS产业为目标,集合了基础软件、信息安全、中间件、电子支付及通信服务等国内IT领域众多企业,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开源框架,在面向用户进行的SaaS服务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长风联盟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希望整合联盟内部和外部资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的面向公众和企业的基于SaaS模式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升整体竞争力。在长风联盟成立信息化服务工作组时,中企开源给工作组定了以下几个工作重点。
第一,研究SaaS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9年3月,在长风联盟的指导下,中企开源发布了SaaS白皮书,详细介绍了长风联盟关于软件服务产业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长风联盟的软件服务发展观,进而阐明了长风联盟软件服务的推进战略。白皮书的发布在引导国内软件企业的分工与协助、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aS运营体系解决方案的形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第二,规划SaaS的发展路线,研究支持SaaS的关键技术,制订SaaS的行业标准,探索联盟产业资源技术合作的新模式,带动软件技术的发展。据了解,目前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正与国家标准化研究院合作,试图规划并制定SaaS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张斌指出,单一的SaaS应用对用户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无法实现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随着SaaS的发展,用户使用来自不同厂商提供的SaaS应用将变得更为常见,如果接口和数据规范等有统一的标准,用户就可以方便地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进行整合。他透露,互联网信息服务工作组正在制定SaaS行业的6项技术标准,其中《软件服务运营数据规范》、《软件服务运营接口规范》等标准可行性强,计划先在联盟内部推行这些规范,如果运行效果好的话再向外推广。
第三,探索实践的合作创新机制,壮大产业链,做大做强SaaS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加入到信息服务工作组,其中包括硬件厂商、基础软件厂商、安全软件厂商和应用软件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