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男人速成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79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学中有“3B”的概念——baby、beauty、beast,大概意思是说,但凡广告内容涉及孩子、美女、动物三者之一,该产品在消费者那里就会比较讨巧,比较容易赢得好感。孩子纯真,美女诱人,动物可爱,这三者绝非仅是广告的噱头,在电影院里,它们也是赚人眼球的有效元素。在好莱坞打造的诸多小成本制作中,有一类“2B”兼备(boy+beast)的“男孩+动物”电影很有特点,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欣赏之余,该类影片的情感模式也值得探讨和玩味。
  该类电影的优秀之作,总是惯于将男孩和动物释义为两个彼此独立的角色,且将他们摆放在一个天平的两端,无论是男孩还是动物,都务必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形成互动。该类影片不同于那些拿动物做点缀的电影,无论是《威鲸闯天关》(Free Willy)中的男孩与鲸鱼,《(黑神驹)(The Black Stallion)中的男孩与马,还是《杜马》(Duma)中的男孩与豹子,男孩和动物都是第一主角,不存在谁陪衬谁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平等前提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男孩和动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男孩成长的必要帮助。该类影片同时会融进一些人文、环保因素,但情感因素无疑是最大的亮点。这类电影,乐于用野性与温情混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一个男孩成长的过程,揭示男孩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元素,在观赏影片、感动唏嘘之余,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西方文化体现在教育思路和育人目标方面的一些独到之处。
  
  30%独立
  
  中国动物题材电影不是很多,即便有,也多是设计多个孩子作为主人公,更乐于描写孩子之间的关系,而动物角色多以陪衬形式出现。好莱坞动物电影中的男孩,则多数以一种独立面貌出现。这些男孩,多是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独自面对世界、面对难以想象的困境、面对他的动物朋友,不得不学会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孤独。《威鲸闯天关》中的男孩是个被收养的孤儿,《黑神驹》中的男孩在经历海上风暴后失去了父亲,《杜马》中男孩的父亲也是英年病逝,于是,这些男孩不得不过早面对独立的考验。
  当独自面对苍茫旷野和未知危险的时候,那种感受是让人绝望的,此时,除了不会言语的动物朋友,男孩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去依赖的伙伴,而动物朋友在更多的时候可能还要依赖男孩。于是,我们总是可以看到,男孩迅速学会了独立,开始拥有自己的判断,开始掌握独自生存的能力,甚至担当起保护动物伙伴的重任。比如在《杜马》一片中,父亲去世后,男孩代替了父亲的角色,独自承担起护送小豹子杜马返回自然的任务;而《黑神驹》中的男孩,在落难荒岛后,也很快找到了独立生存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讲,孤独可能是这世上最可怕的东西,而这些电影中的小主人公,之所以能够克服孤独迅速独立起来,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动物朋友的存在。当有另一个生命陪伴在身边,当自己被另一个生命依靠的时候,对孤独的恐惧被弱化了,男孩由此在短时间内变得坚强自信起来。
  
  20%勇气
  


  身处逆境,被困难重重包围,男孩们最终要坚强起来。在好莱坞的“男孩+动物”题材电影中,我们很少看到男孩因为身处逆境、险境而顾影自怜感伤流泪,虽然这些孩子遇到的难题和危险,往往是连成人都难以直面的,这种困境有时候甚至让人绝望,但是男孩子们最终却克服了。探其究竟,动物朋友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电影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节:亲人去世之后,孩子往往会变得忧郁甚至自闭,拒绝他人的关怀和帮助,而能够打开他们心锁的,可能是一只鸟、一只狗或者一匹马,这就是动物之于孩子的重要作用。这些生命无法用语言来慰藉孩子幼小的心灵,甚至不会同情和怜悯,但它们却能帮助孩子暂且忘却痛苦,它们再简单不过的存在方式,是最好的疗伤手段,男孩们在逆境中有了“同甘共苦”的伙伴,因而变得坚强,由此产生了走出困境的巨大勇气。
  《黑神驹》中的男孩,先遭遇丧父之痛,又被迫流落荒岛,黑神驹的出现,让他忘却痛苦,让他恢复孩童心性,给他生存的勇气。在这部1979年拍摄的影片中,男孩与马在荒岛上的生活占了影片三分之一的篇幅,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一句对白,却拍得浓情蜜意,诗意盎然,从男孩愉悦松弛的表情,观众看不到一丝伤痛,所能做到的就是伴男孩欢笑,随骏马狂奔,把整个心灵交付给最单纯最美好的感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匹马的存在,男孩的境遇会是怎样可悲可怜。在这些动物电影中,动物之于男孩,就是“生趣”,就是坚强的理由,就是生的希望。
  
  10%激情
  
  勇气、激情、信心、从心底喷薄而出的力量,这是在东方的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刻意避免的东西,但对于一个男孩、一个男人而言,那些却是最富雄奇质感的力量。东方人重含蓄、细腻,讲忍耐,往往不着意培养孩子的胆气、志气、豪气,甚至霸气,而以上因素恰恰也是一个健康民族不可或缺的素质。
  在好莱坞的“男孩+动物”电影中,男孩子不仅要承受磨难,更要主动应对挑战,当这些孩子内心迸发出那种迎战逆境的强烈激情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弱小的男孩,而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男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力量。在影片中,动物的存在,给男孩的成长以足够的空间,而且以一种最单纯的方式,帮助一个弱小的生命迅速成熟。没有语言,也用不着语言,男孩与动物之间,是两个生命个体的最直接的交流,纯粹的力量、生命的激情,是此类电影感染观众的最大亮点。
  
  15%信任
  


  好莱坞电影特别喜欢揭示在逆境或者险境中的人性表现,我们在很多动作、科幻、灾难题材的电影中,都经常会看到这种内容。在困境中,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彼此的信任,懂得去甄别一个人、进而信任别人(或者动物),不仅仅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能力和素养,一个对善恶无法明辨、对任何人都不敢信任的人,是无法在这个世界立足的。
  疑虑-判断―建立信任-收获情感,在“男孩+动物”电影中,男孩和动物伙伴之间、和形形色色其他人之间,经常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而观众经常被这种感情历程所打动。学会判断和信任,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对一个男孩而言,这是其脱胎换骨成男人的必要条件。
  《黑神驹》中的男孩和马同时沦落荒岛,开始时彼此保持着距离,性格刚烈的黑马对男孩很警惕,总是用嘶鸣警告男孩不许靠近,男孩对黑马也是充满了敬畏。在这个孤岛上,男孩只有这么一个可以去与之建立关系的“伙伴”,他通过自己的判断,认为威猛的黑马并不是威胁,通过自己的判断,男孩对黑马产生了最初的信任,再后来,男孩勇敢地走出了跨越障碍的关键一步——主动尝试去接触和沟通,以自己的诚意去换取对方的信任。男孩的善意和坚持不懈的试探终于消除了黑马的戒心,从黑马小心翼翼从男孩手中接过青草那一瞬起,一段人马情谊开始缔结。这部电影让观众相信:人和动物之间,乃至人和人之间是可以跨越陌生、猜忌的障碍,建立信任关系和真挚感情的。无论对于人还是动物,遇见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时,最初的疑虑都是自我保护意识的自然体现。
  在成人世界里,每个人的灵魂都难免处在这样的“孤岛”之上,很多人始终把自己包裹在套子里,终其一生,都很难和别人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和深挚的感情。而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既不能盲目信任所有人,也不能拒绝信任所有人,其中的要点,就是判断的能力和迈向信任第一步的勇气。对一个向往成熟的男孩而言,这种基于判断力的考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会认识和判断,并且勇于主动跨出第一步,才能有机会去信任别人,被别人信任。
  


  15%尊重
  
  很多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懂得如何去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成年人虽然有很多人生经验,但眼睛和心灵也更容易被这些经验束缚和蒙蔽,因此很少能真正去从内心出发去了解身边的人,更不懂得去尊重别人的意见,以至成人的世界里误会丛生矛盾重重。然而,孩子的目光要清澈许多,如果能学会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反而能够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在很多人眼中,或是敌人、或是玩偶、或是傻瓜,东方的电影和文学作品,经常着力表现动物的“忠心”、“勇猛”、“神奇”,而极少去表现它们真实的意愿和理想。但是在西方电影中这些小主人公眼中,动物朋友们是平等的个体和伙伴,它们拥有独立的灵魂。孩子们从最初的恐惧或懵懂,到逐渐学会理解和体会这些动物的感受和期望,学会平等地看待动物,最终学会尊重它们的“人格”和意愿,这个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次了不起的提升。
  黑神驹热爱自由,狂奔是它的使命,男孩尊重它的意愿,没有把它关在几十平米的后院,而是选择让他生活在广袤的农场并带它在赛场狂奔;鲸鱼威利渴望回归海洋,男孩尊重它的意愿,想尽办法帮它逃出海洋馆,重获自由。通过尊重,动物们过上了想过的生活,男孩们也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感。
  
  10%选择
  
  除了去了解别人、建立信任以外,一个“男人”所要拥有的重要素质,就是责任感,其形成的基础就是判断、选择、决策的能力。成年人往往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左还是右、进还是退、理智还是情感、生存还是毁灭,从生活琐事到世界格局,人生充满选择,学会尽量做出正确的选择,是男孩到男人的必经之路。这些电影中的小主人公们,也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两难选择,他们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勇敢地付诸实施,使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动叫好。
  拿《杜马》举例:男孩跟小豹子杜马朝夕相处,感情深挚,当父亲说给杜马找个新家送它回草原的时候,男孩也曾有过思想斗争。后来父亲突然去世,男孩和母亲带着豹子回到城市生活。由于豹子无法适应,男孩选择完成父亲生前的计划——独自一人送豹子返回自然。途中艰辛可想而知,而突然出现在男孩身边的土著男人也让男孩数次面临判断和选择——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相信他还是防备他?救他一命还是任其死去?类似的选择不断刺激着男孩稚嫩的心灵,最终让他获得了快速成长的机会。当他完成使命,回到母亲身边的时候,观众都知道,经过“选择”的历练,这个幼小的身体已经拥有了一颗成熟而坚强的灵魂。
  
  世界观vs大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年人总是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上的大道理,于是顾不上生硬的灌输和说教是不是显得过于勉强,在国内的儿童题材电影中,孩子们经常是一上来就懂得世界和平和民族责任的大道理了,让人觉得虚假。而苍白的“大道理”并不等于真正的“世界观”,满嘴“祖国爱心”的孩子,并不一定拥有健全的判断力,并不一定知道怎么爱人、爱动物。
  西方的儿童电影,却能够对这些“大道理”进行自然贴切的包装,将其表现得更加自然亲切、令人信服,影片中的男孩子们,在战胜困难、完成目标、并得到了他们的动物朋友之外,也懂得了尊重、理解、悲悯、宽容、和平、爱护环境,空泛的道理通过情感演绎,最终“升华”为具体的世界观,让人会心微笑,悉心接受。
  回顾这些“男孩+动物”电影,我们发现:西方人看待孩子和动物,总是采用一种平视的目光,更趋于平等和尊重,动物和孩子虽然也会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但仍然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不存在类似依附的关系。动物的独立个性,总是表现得非常鲜明,影片对个性的追求,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对情感的追求。而中西方对于孩子,特别是男孩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在这里也能看得甚为鲜明。中国人说:“你还是个孩子,长大你就懂了!”美国人说:“你已经是个男人了!你可以自己决定!”30%独立+20%勇气+10%激情+15%信任+15%尊重+10%选择,这就是好莱坞“男孩+动物”电影的情感模式,我们会感动,也会思索;我们看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也看男人速成。
其他文献
阿娜伊丝·宁(1903 -1977)与她的在巴黎侨居的美国同伴们相比是独特的。 因为她不是作为旅行者,而是位回归的本地人。所以她对欧洲文化很熟悉,并且她的法语很流利,这使得她可以受到法国文学传统的熏陶,这一点是她的美国同伴不能做到的。宁190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随家人移民美国之后她成为了美国公民。1914年,宁的父亲弃家而去之后,宁的母亲带着宁和她的两个兄弟从欧洲搬到纽约。当时宁
期刊
译:殷晓云    尽管苦苦推测了三十年,“深喉”——那个泄露尼克松掩盖水门事件真相的关键细节给《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线人——的身份却从未被揭露出来。  现年91岁,上世纪七十年代联邦调查局二号人物,W马克费尔特终于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匿名者。在《名利场》的这篇独家报道里,约翰D奥康纳还一位美国民主政治的英雄以本来面目,叙述荣誉与责任间的斗争,而这种责任,几乎让费
期刊
最近五年,大卫·霍克尼和物理学家查尔斯·法尔考越来越坚信,从安格尔(Ingres)(注:1780-1867,法国历史画、人像画及风俗画家,新古典主义的先锋。)、卡拉瓦乔(Caravaggio)(注:1571-1610,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画家。)以来,直到凡戴克(Jan van Eyck) (注:1366-1426,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及其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布鲁日(Bruges)(注:位于
期刊
译:李游  文:[美] 斯黛西·里希特(Stacey Richter)  在我和妹妹十二岁的时候,父母亲帮我们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报名参加孪生研究的计划,自那时起,我成为人类研究的实验品已有二十年了。每四年一次,我俩就和加州几百对和我们一样的双胞胎一起,到福莱斯诺那气氛压抑的连锁旅馆见面,接受测试、接受指指戳戳。“你们与众不同!!!”这类聚会每次都是这么开场。天哪,我与众不同,不是因为我做过什么,
期刊
詹姆斯·鲍德温(1924 – 1987)是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受到广泛赞誉的《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度》、《土生子的笔记》、《下一次将是烈火》以及《街头的无名之辈》。1942年,他去新泽西州一家公司工作,以此抚养兄弟姐妹和继父。在这个时期内他所遇到的种族主义促使他决心用他的全部时间从事写作。尽管早期他在一些杂志和期刊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还不能完成任何长篇
期刊
一年里,最有感觉的节日就是圣诞节。圣诞节在假期里,而且是期末考试之后,跟之前的感恩节大不相同。整个十二月,我们注视着圣诞节一点点走近。今年我看到的最早的圣诞的影子,是在Grand 大道上一家卖电器的店。小小的广场,旁边竖起红红扁扁的圣诞老人。那一刻我正听着音乐,车里在放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听得心里一片柔软。那时我还在痛苦地准备考试。然后的圣诞就是我们家里的。楼梯上搭起来一排玩具圣诞老人的头像,楼梯
期刊
编者按: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登陆,被“卡特里娜”横扫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沿海地带,完全陷于混乱之中……这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自然灾难。以下是一篇获得美国2005年普利策特稿奖的报道。《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朱利亚·凯勒在2004年4月龙卷风袭击了芝加哥附近小镇尤替卡之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十几位幸存者,以及更多的遇难者的家人、朋友。
期刊
译:王青松    纵观文学史,没有一个具有纳博科夫声誉的作家对自然界曾经产生过如此强烈的探索热情,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过如此卓越的贡献。纳博科夫孩童时期萌生的对自然的热情到后来演变成了终生不渝的热爱和忠诚,这一非同寻常的历程本身便有着巨大的魅力。在小说《洛莉塔》使他一举成名后,纳博科夫也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鳞翅昆虫学家。  《父亲的蝴蝶》是纳博科夫迄今未发表的小说手稿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它可视为纳博科夫
期刊
译:安期生、壶公、槎客    编者按:对于那两个揭露了水门事件的新闻记者来说,《名利场》5月31日声称马克费尔特就是他们的“深喉”线人这一事件促使他们整整一天都心绪纷乱,思前想后,并与《华盛顿邮报》的高层人士就互相抵触的忠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底是加以证实还是保持沉默?卡尔伯恩斯坦在为鲍勃伍德沃德刚出版的有关费尔特的新书《秘密的人》撰写了后记之后,记述了这些关系重大的讨论,三十年后仍然叫他颇感
期刊
关于阐释巴黎人良好的生活习惯,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在她的《法国巴黎》一书中写道,“法国不需要思想的进程,就是文明的,她相信她内在的文明。” 斯泰因出生在美国宾州亚拉尼,但是她的双亲痴迷于四处游走,于是年幼的格特鲁德在生命的头五年里游遍了欧洲。当整个家庭返回美国时,五岁的格特鲁德已经品尝过了巴黎,在那里入过学,说过法语。自然而然地,她会再回去。  她从拉德克利夫学院获得文科学士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