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杨军,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宿迁市名教师,宿迁市初中语文教学领军人物,泗洪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坊领衔人物,泗洪县双沟实验学校校长。多次在全国、省、市语文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有三十余篇论文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协作学习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优秀成果奖,现正主持研究省、市级课题各一项。先后获得宿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宿迁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引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为多元智能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起来。新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时代感强,贴近学生生活。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歸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
语文小社会,生活大语文。讲解语文,也只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推促学生理解语文,继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毕竟,初中生的思维还是感性的,倡导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构建,提升素养。
一、推进“生活化”体验,增强文本意识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学习并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而是需要主动去参与。传统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背诵,结果导致其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比如《济南的冬天》这一课,对于济南冬天特征,教师不是通过学生探究而获悉,而是通过直接讲解,让学生知道的。还有《背影》这一课,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也是多由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没有结合送别的情境展开探究,理解不够深刻。这样也许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形而上学,停于表面的。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意识,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境,以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感知,进行理解。如有可能,也可以结合相关视频,或者画面,继而进行组织交流,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获得的信息,其理解必然更深,体验更深。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满。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针对百草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探究。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乐趣,接着再结合“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一内容进行思考,让他们探究一下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等等,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更好地引导他们体验百草园之乐。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系列活动,推促学生探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体验。比如对于小说阅读,其中关于语言分析、性格分析,等等,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推促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描写特点。还有针对《背影》这一课中提到的父亲买橘子这一动作,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模仿父亲的动作,再结合词句进行品析,那么学生的感悟必然更深。
二、促进“生活化”探究,嚼出语文味道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感性思维是最强烈的。如果直接进行讲解,学生也许能明白,但体验可能不深。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本,嚼出语文的真味道,继而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体验,感悟。如有可能,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家庭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便让学生从中明白,生活可以用语文来演绎,而语文则可以借助生活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在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激情,推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比如《背影》这一篇课文,针对父亲蹒跚翻越火车月台的样子,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咀嚼;继而播放关于父亲的视频,或者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父亲的那种如山的父爱,还有一种岁月的沧桑;接着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尤其是记忆中最深的片段;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借助家长微信群,邀请部分家长事先录制向孩子问候的视频,在课上播放……再让学生回到课文,读一读朱自清的描述,其感悟必然更加深刻,对文本的理解也必然到位。
比如《烈日和暴雨下》这一篇课文,针对其中的烈日与暴雨描述,如果直接让学生读,他们也许没有感觉,觉得很平常,很普通,但是如果先播放一段暴风雨视频,或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暴雨是怎么下的,然后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课文内容,也许他们的体验更深。这种方式,通过生活体验与文本描述进行对照,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还能助推他们在更深层次上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整合课内外资源,对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班级里有两个学生课间争吵,教师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读了一篇《读者》上面的文章,然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这种方式,不仅推促打架的同学进行反思,而且还能对其他同学进行教育。这种借助文章进行教育的方式,比单纯进行说教效果更好。
三、创新“生活化”实践,推促语用内化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只有坚持开放,坚持生活化,才能充满活力。而教师也应该积极推进课堂与生活链接,唤醒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继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对其生活实践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针对写景物这一作前指导,教师应精心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家乡景物,然后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练说。这种方式,有效地构建起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推促语文学习真正走向生活。具体来说,教材只是例子,而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将其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资源,尽可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所处地区文化进行整合,以便真正让语文课堂变得丰满,真正让语文学习更加生活化。比如《端午节》这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会有哪些活动,等等。接着通过视频或者画面的形式,引导他们逐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只有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语文学习的天地才能更宽广。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教师既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更要注重将教学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用实践。比如针对“描写动作”这一作前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特征介绍相应动物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制作“动物名片”这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动物进行观察,然后抓住特征制作名片。这样不仅学生兴趣较高,而且还能从中渗透方法指导。
其实,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诗歌,可以在课后组织朗诵比赛;还有小说,可以组织学生讲故事,或者演课本剧;对于文言文,则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文化素材;还有新闻,在让学生对其结构有所了解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活动等;写景类作品,如《苏州园林》,虽然有的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到苏州园林去参观,但学习该文后,引导学生就本地的园林进行观察,写出观察日记,这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园林特点的把握。
总而言之,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继而将其生活感悟链接到语文学习之中,以便推促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探究中体验,在运用中提高,进而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走出一条新路,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具张力。
后记: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生活中或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并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學实践过程中,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责任重大。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从生活中去挖掘语文资源,用生活的方式去教语文,让学生用生活的方式学习语文,力求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相信语文教学定能走出耗时低效的尴尬境地,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