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堂 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3-038-01
什么是历史?简单通俗地说,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件。过去发生的事,按常理思考,应该是:为什么会发生(背景)?怎样发生的(过程)?造成了什么影响(影响)?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目的。
那么,历史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去贯穿落实这些理念呢?下面我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粗浅地谈谈历史课堂的逻辑性。
没有鸦片会不会有战争?为什么将鸦片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时空观念是分析、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思维方式。从空间上看,这场战争在中英之间展开,并且是英国侵略中国。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1840年。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不容忽视: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多,国内市场早已不能满足需要。资本是逐利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开拓国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英国必然对外扩张。而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这是战争的第一个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因素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差距。
英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力强大;政治制度先进(君主立宪制),社会稳定;军备精良、殖民扩张,蓄谋已久。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财政困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土地高度集中);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即一个快速发展,野心勃勃,一个封建落后,危机四伏。明显英国占据优势,中国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三个因素,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长期以来,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买不起),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于是,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而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
学生到此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即没有鸦片也会有战争。将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侵略性,不道德性。
战争的经过不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所在,战争的结果只不过是印证了背景中的中英之间的极大差距。这个结论不易接受,却很难否定。中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将英国战前的诉求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如“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关税协定”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最后,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随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攫取了一系列的特权,并凭借这些特权对中国进行疯狂的侵略,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历史教学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堂课如果到此为止的话,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探讨,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有的启示必须来源于史实,论从史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老师在点评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
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历史课堂的逻辑性: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启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对教學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附板书:鸦片战争(1840——1842)
(一)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以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二)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
1.第一阶段:1840年6月,广东海面,→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议和”。
2.第二阶段: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中国对英宣战→英军扩大侵华→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
《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打开中国市场)、协定关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中美:《望厦条约》
3.中法:《黄埔条约》
(四)影响:
1.政治: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革命性质
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五)启示:略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堂 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3-038-01
什么是历史?简单通俗地说,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件。过去发生的事,按常理思考,应该是:为什么会发生(背景)?怎样发生的(过程)?造成了什么影响(影响)?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的目的。
那么,历史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去贯穿落实这些理念呢?下面我以《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粗浅地谈谈历史课堂的逻辑性。
没有鸦片会不会有战争?为什么将鸦片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时空观念是分析、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思维方式。从空间上看,这场战争在中英之间展开,并且是英国侵略中国。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1840年。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不容忽视: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多,国内市场早已不能满足需要。资本是逐利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开拓国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英国必然对外扩张。而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忽略的目标。这是战争的第一个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个因素是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差距。
英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力强大;政治制度先进(君主立宪制),社会稳定;军备精良、殖民扩张,蓄谋已久。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财政困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土地高度集中);军备废弛,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即一个快速发展,野心勃勃,一个封建落后,危机四伏。明显英国占据优势,中国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三个因素,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长期以来,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买不起),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于是,一些不法英商遂转而进行非法的鸦片贸易,以求减少中英正常贸易中的逆差所带给英国的损失。而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导火索,诉诸武力。
学生到此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罢了。即没有鸦片也会有战争。将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侵略性,不道德性。
战争的经过不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所在,战争的结果只不过是印证了背景中的中英之间的极大差距。这个结论不易接受,却很难否定。中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将英国战前的诉求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如“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关税协定”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最后,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随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攫取了一系列的特权,并凭借这些特权对中国进行疯狂的侵略,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历史教学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堂课如果到此为止的话,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探讨,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有的启示必须来源于史实,论从史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老师在点评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方面的素养。
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历史课堂的逻辑性: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启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对教學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附板书:鸦片战争(1840——1842)
(一)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以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二)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
1.第一阶段:1840年6月,广东海面,→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议和”。
2.第二阶段: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中国对英宣战→英军扩大侵华→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中英
《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打开中国市场)、协定关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2.中美:《望厦条约》
3.中法:《黄埔条约》
(四)影响:
1.政治: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革命性质
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思想: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五)启示:略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