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FE模式下物流学导论课程改革思考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TAFE模式下,本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以期对我国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TAFE模式;《物流学导论》;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TAFE的全称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TAFE直接与岗位工作能力挂钩,以为行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其特点是:明确课程考核要求、制定标准测试方法和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等。TAFE教学模式引起了我国的教育工作从事者,特别是独立院校的教育工作从事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不断的创新研究,为提高我国独立院校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物流学导论》课程分析
  (1)基础性。《物流学导论》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因此《物流学导论》是引导学生对物流管理各要素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引导学生入门。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为学习《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他专业课程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积极探索《物流学导论》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2)综合性。《物流学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包装、装卸搬运、采购、库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等主要内容,涵盖了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是对整个物流管理实践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导入。(3)概括性。《物流学导论》主要将相关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及工具介绍给学生,对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各项活动以及物流的应用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对于各项物流活动的细分知识则同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来进一步的探讨。(4)专业性。尽管《物流学导论》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概况性,但其仍然是一门专业课程。其涵盖的各要素,直接源于企业管理和营运的实践。
  二、TAFE模式下《物流学导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1)TAF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课程定位。TAFE模式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其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要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现代物流基本理论及物流实际运作流程,因此,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入门性质的课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问题和实例入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是什么、物流管理干什么、要知道怎么干以及如何干好,从而激发培养主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训练与现代物流管理相适应的系统化思维,强化重视实践的意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以技能化的模块为基础,整合《物流学导论》课程。TAFE学院的《物流学导论》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大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根据《物流学导论》的课程定位和TAFE模式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将《物流学导论》课程知识进行模块化,依次分为模块一认识物流、模块二物流功能要素、模块三物流应用等,模块一主要让学生们认识物流、模块二主要让学生们知识物流是干什么、模块三主要让物流在应用中展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点介绍模块二和模块三,这也是适应TAFE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物流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3)教学方法改革。《物流学导论》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予以点拨和诱导,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有理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在《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章的课程内容,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又和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章的知识,从而能够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趣味性。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图形直观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要介绍供应链管理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开始讲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前,采用这样的发问形式使学生对供应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找一个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发问:你最喜欢的一样商品是什么?(答:某某商品)——这个商品你事从哪里买来的?(答:某某零售店)——某某零售店的此种商品又是从哪里购进的?(答:批发店)——批发店的此种商品又是从哪里购进的(答:制造商)——制造商生产此种商品的原材料是从哪里购进的?(答:原材料的供应商)。在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此种商品达到消费者手中之前经过的所有企业以圆圈表示描述在黑板上,并用直线将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企业连接起来——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模型就出来。二是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正确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过学生在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有说服力并且印象深刻,从而能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相应的记录,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上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叫些学生代表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述。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举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例子在来进行说明,比如通过“囚徒困境”的例子来说明供应链管理中个体利益和团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三是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4)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反映出课程开发、课程运行的意义和效果。通过借鉴TAFE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在课堂、活动、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第一,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为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的了解而进行的评价。因此,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因此总结性评价主要强调的是记忆性内容的考察,而忽视除记忆和简单推理之外的技能,比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态度等,如此易造成“一考定成败”,最后导致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在《物流学导论》中的应用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物流学导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和利用《物流学导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找出教和学的薄弱环节以改之。然而《物流学导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的学科,其应用性和实操性显得比较重要,应尽量全面考察学生物流管理素养的协调发展。当然,这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以避免一次总结性评价定终身的情况。第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全面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培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过程评价相对于总结性评价“结果”而言,强调的是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过程性评价在《物流学导论》中的应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的小组评价形式。其基本程序如下:一是被评价的学生进行自我讲述;二是被评价的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三是同组同学对被评价的学生惊喜评议,并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四是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情况,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果”三方面对该学生给出一个等级成绩;五是组长综合该组同学意见,确定改同学的最终等级。主要针对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经验、好的评价方法等进行引导性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观察、分析和理解,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
  《物流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首先通过对《物流学导论》课程科学合理的定位,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方案的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物流市场所需要的真正物流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金汉信.基于BTEC 及TAFE教学模式的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J].商场现代.2008
  [2]谷再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1
  [3]赵敏.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以《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项目基金:该论文来自课题: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TAFE模式下物流学导论课程开发,课题编号:JXJG-10-73-7。课题成员:张秋燕,罗素娟,桂夏芸。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先机的关键,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金融创新  碳金融(Carbon Finance)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兴起源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武汉市黄陂区“十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园林城市创建、生态文化、生态旅游业、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走过的路程及取得的成就,从“生态立区”建设“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入手,分析了黄陂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黄陂;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现代都市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
期刊
【摘要】进入新的经济时代,国内银行业面临新的挑战,有着特殊市场特点和人口特点的新疆地区,在跟随创新口号的前提下,还应该寻找出独特的发展之道,以符合地域,顺应市场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  【关键词】银行;战略创新  一、新疆银行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战略结构雷同,存贷款业务品种单一。银行存款品种的设计都是以期限为尺度进行,而国外商业银行的存款品种设计标尺除了期限外,还包括
期刊
【摘要】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等角色,但目前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阻滞因素。因此,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健全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服务机制,提高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和效度,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创新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实践中仍然保留着乡土社会中“缺乏对契约的重视”的缺陷,随着民间借贷的金融化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充分说明了我国法律对于民间借贷不健全的规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吴英案”“跑路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金融秩序,引发信用危机。  【关键词】熟人社会;立法缺陷;主体放开;民商分立精神  一、关于温州民间借贷及其危机的思考  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中
期刊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建工集团)把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企业管理流程系统、制度机制建设、目标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人的政治、生命和企业的资产资本、社会信誉安全”的“大安全”目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广东建工集团连续7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近3年连续被省国资委考核为优秀;集团纪委被评为2008~2010年“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等,整体实力、行业地位和社会信誉进一步提升
期刊
一、银信合作业务对宏观金融市场运行的冲击  (1)影响了商业银行对财务指标的监管。经历了2009年的天量信贷投放之后,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警戒线。银行迫于经营和监管的双重压力,试图通过开展信贷类银信合作的业务方式,将存量贷款,新增贷款转出表外。降低了资产分母,一次提升资本充足率。这样的方式,从表面上看银行改善了资本充足率,但是实质上银行依然承担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减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现今社会发展的形式出发,提出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应进行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文中首先提出政府办公自动化的概念,以此为出发点,对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必要性、管理模式和办公自动化的具体设计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看法,最后对基层政府办公自动化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基层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  一、政府办公自动化概念研究  政府办公信息化主要包括设
期刊
【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分析了当前高校行政人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行政人员发展取向措施,从而以创新的思路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实现高校的稳定和谐和高效改革。  【关键词】高校行政;行政人员发展;行政取向  一、现状分析  (1)行政人员数量比例增大。随着近年来高校的蓬勃发展,高校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行政岗位如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都相应的招聘了高学历人才。
期刊
【摘要】农业院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实践农业高校服务“三农”的坚实保障,是加强和改进农业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诉求,是促进农业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路径与成效,认为学习型党组织必须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与方法内容创新相结合,与形式载体丰富相结合,与农业院校各级党组织事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保障学习效果。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