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意识对言语行为的监控探幽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论
  
  人依靠什么认识世界、肯定自我呢?人类肯定对象世界从而肯定人自身不外乎两种形式:思维和感觉。前者毋庸赘言,至于后者,有必要加以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不仅在思维中实现自己,同时也在感觉世界中实现自己,人的感觉较之于思维更具灵性。而且,感觉是思维的起点,没有感觉就不会有思维。马赫干脆认为:“感觉是知识之母。”换言之,以言语为对象的思维必以感觉为自身之前提,被感觉是被思维的前提。由此可见,人之所以具有在言语世界中自在遨游的高超技艺,是因为有思维和感觉这对相互对峙又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的共同作用,两者或单军独战或交替并用,又能自如转换,不留踪迹,其和谐默契如双睑开合,巧夺天工。
  另一方面,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被动的投射或复制的过程 ,而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感知和体察世界万物及其存在和运动的状态,通过自我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反复互动,形成某种特定的感知模式,建立起相应的意象图式,并且在自身那种特定的认知框架内接收、筛选、组织、加工和处理信息。面对新信息,我们总是通过新旧信息的多次反复比较,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这个过程表现为一个长期的学习和调试的过程,最终在人类个体和特定社会中形成富于惰性的知识组织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这就是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自然包含着民族性和地域性,呈现出差异性和独特性。
  研究表明,学习行为是能动的感知行为,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情境。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学习者,会对声、光、色、味、物象之形以及教师的表情和态度等进行能动反应,产生趋近行为、凝视行为、探索行为、静听行为和研读行为,还会主动用手触摸、用鼻嗅味、用口品尝、用耳倾听,通过感觉器官的充分运用去接触客观事物,感受客观事物,形成综合感知行为,这些感知行为通过电兴奋从神经末梢传到神经中枢,在大脑中形成复杂的神经联系。这种浅层的感知行为经过延续和深化,加上语言和思维参与其中,经过整合后最终形成复杂的知觉,包括双维感知、多维感知和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
  由此看来,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言“对于语言活动来说,感觉比之思维则更具有现实可能性。语言本来就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语言可能根本就不讲逻辑的理、思维的理”。对外汉语教学应着重开发留学生对汉语的感觉——汉语语感的潜质,这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重要的、无需开发成本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意识流图谱
  
  大脑是如何感知语言、处理语言、生成语言和监控语言的?要破译这个“一号机密”,得从整个语言使用过程着眼,从探察言语活动流程中的主体要素——意识谈起,窥测人的大脑中语言意识流的分布与分工、行进路径及其分合往复和大脑对整个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监控过程,从而勘定语感在心理语言学意义上的实质,以帮助摸索语感培养的科学原则和有效方法。
  刘大为(2003)认为“意识”有两种最基本的意义,一种是“我们对意识之外被意识对象的意识”,即被意识之物。这是我们和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儿以及无语言能力的动物所共有的。另一种是对意识自身的意识,它使人作为人区别于动物和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使意识活动成了一种可受意识主体调控的过程而不再仅仅是本能的冲动。
  这两种意义使人的意识中有了无意识心理和有意识心理这两种对立的心理。无意识心理即“我们进行意识活动时全身心沉浸在对意识对象的意识中,惟独没有意识到意识本身”(刘大为,2003)。有意识心理,即意识主体自身产生了自己作为意识主体意识意识对象的意识,简言之就是意识意识意识。这就意味着意识具有意识主体和意识客体双重的角色,从而形成了主体与客体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个体上的矛盾,就像在眼睛的视界里不可能有眼睛自身出现一样。但是借助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镜子这类可产生镜像之物,眼睛就可以看见自己了,主客体无法同体共存的矛盾也得到了消解。同理,意识要意识自身也必须借助一面意识的镜子,人类为自己找到的这面镜子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对意识对象的表述,使意识站到了意识之外看到了自己,也能像聆听别人的话语一样聆听到自己,从而使意识的目标得到实现。
  平时,我们以潜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信息的加工处理,尽管我们对它的存在和运作一无所知。当加工处理行为产生影响而被我们间接觉察到时就有了下意识,被我们直接觉察到时就是直觉意识,以语言方式被我们反思时就有了反思意识。介于无意识和反思意识之间还有一种言语意识,它指言语主体作为意识主体进行有意识的言语活动时的意识心态。潜意识、下意识、直觉意识、言语意识和反思意识可以看作是意识活动的一个连续体,是人的意识按自我觉察的程度划分出来的五个等级。
  正常生活中,人的绝大多数心理活动都以直觉的方式进行,反思意识活动量并不大。人的行为动作是由潜意识在隐蔽背景中支撑着、在下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直觉意识和下意识的活动是“先导的、源泉的、主动的、探寻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刘大为,2003)。它们和潜意识的活动结果一起不但是反思意识发生和存在的前提,而且是语言将意识激流引入理性通衢的前提。由此,可以认为无意识心理远比有意识心理丰富,更有发掘利用的必要,它是我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所做的外显性与内隐性学习对比研究已经证实了在无意识状态中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语言运用是一个意识过程,对这一形式系统本身及其运用的意识就是语言意识。语言意识要对语言使用的全过程实施监控以确保语言形式的选择和组配合法、语言意义的建构在对语言意义的意识的掌控之中。具体说,这种掌控的方式大致是:语言知识,包括语言系统的知识、语言运用的技能经验和交际策略等知识,以潜意识方式储存在大脑之中,对言语过程中语言知识的运用负责;语言过程,包括表达和接受两个相向的过程,都受下意识的监控;语言效果的评价,包括规则运用的正确性的评价和表达效果好坏的评价,则由直觉意识来完成。言语意识通过发送“警示电流”使言语者的言语在绝对掌控之中。至于反思意识,它似乎多专多能,上述三方面的工作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它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挺身而出,予以解决。
  以上述理论为铺垫,便于我们进一步追探意识流的活动情况。
  一个技术熟练的司机驾车时,注意力不在油门、离合、刹车、方向盘等操纵装置上,而在车与道路、行人的关系调整上。同理,我们运用一门熟悉的语言进行言语交际时,也是下意识地从大脑语料库中检索出合适的对象,下意识地使用语法规则对所选对象进行组装嵌套。可以说,是直觉在告诉我们哪些语词的组合、哪种句式的使用能最准确地反映内心的言语内容和真实情感。当然也并非总是这样顺畅,当语言的使用有了障碍,或为使自己的言辞闪烁出智慧火花时,往往要有意识地推敲斟酌。古人写诗 “两句三年得,一呤双泪流”就是如此。所以,在实际言语活动中,我们的无意识产生滞阻或梗死现象时,反思意识会马上跳出来“拔刀相助”,从而形成了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心理相互转换的情况。但总的来说,语言流畅就是无意识处在优势地位,就象有困难才找警察一样。鉴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言语是畅通无阻的,因而可以认为无意识状态是语言意识的主要状态。从而,无意识状态在言语活动中的比重成为衡量某人某种语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成正相关。对于相同的语言使用活动而言,无意识状态越多,语言水平就越高。
  所以,语言意识有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活动方式。以无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是语感,以有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是语识。简言之,语感就是语言的无意识,语识就是语言的有意识。
  神经心理学普遍认为,大脑左半球是有意识心理的活动区域,右半球是无意识心理活动区域,语言中枢在左半球,人的语言能力依赖于左半球的活动。但是右半球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因为一个人的顿悟、想象、创造以及情感体验等以无意识方式实现的心理能力都在右脑中发生和完成,如果一个人的右脑受损,那么这个人虽然可以说话,但是他的言语却无法让人接受,他已经丧失了领悟句中隐喻意义及其他含义的能力,也丧失了理解言辞的语调、感情色彩的能力,更不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可见,位于右半大脑的语感的有无及其高低,将决定一个人正常语言能力的有无和高低,正常人的语言能力是左右半球协调活动的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在意识领域进行的语言运用行为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达出来。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运用过程是一个语言意识的流动过程。平常言语交际顺畅时,大脑中的意识活动走线路一,是语感在掌控整个过程,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而这种掌控是以潜意识、下意识和直觉意识各司其职(大致如此)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们都属于无意识状况。
  当语言活动不能顺畅进行时,如二语初学者的言语交际;言语者力求言辞恰切、富有新意;修改病句、错句;润饰文章或者以微妙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等等都按线路二行进,整个过程由语识掌控,也包括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个方面。这个过程要么反思意识占主导,要么言语意识占主导,但都是有意识的言语活动。
  反思意识占主导的情况前面已有说明,不再重复。言语意识占主导时,它在始终提醒言语者要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特殊言语活动,暗示言语者遣字组句要审慎,不得轻率鲁莽,问要问得艺术,说要说得巧妙。比如各种谈判、打入罪犯集团内部的卧底、犯罪嫌疑人与讯问人之间的问答、回答记者的提问、初恋男女间的试探性交流等都属这种情况。
  一次,国民党警察闯入上海大剧院搜捕陈赓,全场大乱,前门挤得水泄不通,这时有人大喊一声:“快堵住后门,别让陈赓给跑了!”警察立即扑向后门,观众纷纷调头,想从前门逃走,就在这个警察移位、乱作一团的瞬间,陈赓挤出人群,从前门离开,逃出了虎口。这个高声大喊的,不是别人,正是陈赓自己。陈将军高喊的时候就是受言语意识掌控的。
  当然,真实的言语交际并非一成不变地走线路一或线路二,两线交替跳跃共同作用于交际的情况很常见,这在前文已有交待。
  上图如果从意识开始解读,则是由意识出发解读言语生成的动程。
  
  三、结语
  
  基于这个意识流图谱,我们可以进行有明确方向感、目的性和渐进性的教学构思。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引领学生走线路二,有了基本运用经验后尽快过渡到线路一,最终实现以线路一为“常途”,据需要在两条线路间自由替换,即历经逐字对译——模仿造句——汉语思维——语感掌控四个阶段。由于线路一是最主要的语言运用通道,是一个人语言能力高低的主要评价指标,所以,语感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2]王尚文.语感论[M].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美)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M].杨炳钧,陈蓝,邹枝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周键.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姚建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潜能已逼近极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是现实选择。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战两个层面探讨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思
文章以永州人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档案为主要材料,运用中介语理论,研究探讨了永州人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语音进阶状况,并探讨了各种语音阶反映出来的规律及其原因。
古训民以食为天,警示静言粮安全,科学种粮订单引,农商互利粮源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我国终身制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深入分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各个环节,挖掘其对教育技术专业教学的有利之处,将现代远程开
为切实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的财力状况.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25亿元奖励产粮大县.比上年增加15亿元。农业部介绍,中央财政依据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各占50%、25%、25%的权重.将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可行性分析则是其具体实施的必要前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可行分析,既要在理论上正确界定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及理论
鉴于以往人们对副词“不大”的量级认定失之客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分析了“不大”的量级归属,指出“不大”是一个程度量明显低于“有点”的否定性程度副词,因而不宜将
摘 要:湖南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不管是男性、女性还是非生命,单数全部用“其”字表示,复数全部用“其俚”来表示,这跟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是不相同的,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其”字用法在新化方言中的遗留。本文比较粗浅地探讨了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其”字的用法及其来源。  关键词:新化方言 “其” 用法 来源    在普通话及大部分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摘 要:三门峡方言与晋语方言接触频繁,语音、词汇特点有趋同的现象,其面貌尚未作过正式描写。本文主要对其进行共时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特殊现象作出解释。  关键词:三门峡方言 语音特点 词汇特点 晋语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方言也与河南东部的中原官话有着明显的差异,带有晋语的许多特征。《中国语言地图集》以“清、次浊入声字今归阴平,全浊入声字今归阳平”
摘 要:本文运用语料库搜集大量关于“非常”和“异常”的语料,然后对这两个意义和用法相近的程度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非常” “异常” 句法 语义 语用    一、句法分布特征    (一)“非常”作修饰语  1.“非常”修饰形容词  受“非常”修饰的词一般都是性质形容词,这些形容词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大”“热”“多”“对”“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