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起居养生
1.静心
夏主火,心属火,心气通于夏。中医认为心主宰人体一切生理功能和精神意识活动,立夏过后应重视心的调养。我们可以从调摄心境和防止过度出汗做起。立夏后常容易上火,尤其是心火。而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畅达,可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会伤及心气。应避免烈日酷暑下的活动,常换衣勤洗澡,注意防暑降温,防止汗液过多流失。俗语说“惊出一身冷汗”,“惊汗”乃心之液,因此亦要避免受惊紧张而出汗。
2.坚持午睡
进入夏季后地面阳热较多。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则成夏季。由于夏天天亮得早,人们也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为了防止睡眠不足造成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时间,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
午饭后,人体血液大量供应胃肠道以促消化,略微活动一二十分钟后再午睡,可防止脑部供血突然减少引起的头晕等不适。午睡时应采取平卧姿势,避免风直接吹在身上。在夏日午后,中午1时到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因此要保证午休时间,以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
3.防暑湿、风疹
中医常说“暑多挟湿”,指暑邪最易与湿邪共同侵犯机体,湿邪隐蔽蛰伏体内,暑气张扬从外入侵,当湿热进犯人体后,最常出现皮肤疾病、肠胃疾病和上火症状。常见的皮肤疾病有湿疹、香港脚等等;而气温升高后,人们过度饮用冷饮解暑,往往造成肠胃疾病,且多见腹痛、腹泻。
二、膳食养生
自5月21日小满后,天气湿热的情况很严重,体内阳热之气萌而外发,外界湿气重而让汗出不爽、腠理不开。湿热交蒸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脘腹胀满、身体困重,湿疹、黄疸等也容易发作。
这时候我们应该健运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让升降运动有常,借少阳助脾气升发,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在饮食上宜遵守“健脾养心”的原则。
中医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两者工作的方式“一升一降”。脾宜升,胃宜降,所谓“健脾和胃”。夏季养脾胃要求讲求燥湿相济,升降相和,以平为期。可多吃红色、黄色谷物,如黄小米、高粱米、赤豆、薏苡仁、红米等,而选择山药、冬瓜、陈皮、白萝卜、海带、鲫鱼、扁豆、茯苓粉等都有良好的健脾祛湿效果。
此外,不可过用辛散之品,防引动胃火,如过多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也不可过度食用滋腻肥甘,抑遏脾阳气升发,这也会加重体内湿气聚集,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阿胶、鹿角胶,以及银耳、海参等滋腻之品。要想脾的阳气升发,切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否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全身的阳气。
夏季的炎热气氛最易于扰乱心神,容易让虚火攻心。因而,在夏季不仅要养护脾胃,还要对心脏特别关照。低脂、低盐、清淡饮食有利于心神养护,茯苓、莲子、百合、红枣、枸杞子等都是养心安神的食物。随着天气的炎热,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银耳、西瓜,都有利于夏季养生。
三、药食膳推荐
冬瓜太金汤
用料:冬瓜400克,咸肉或火腿100克,太子参30克,金银花10克,味精、葱花适量。
制法:咸肉或火腿切片,冬瓜洗净切成薄片。太子参、金银花放在一起,用水煎煮至太子参软烂,金银花取出弃去,药汁澄清备用,咸肉或火腿、冬瓜加水煮熟,放入太子参、味精和葱花,并兑入少量澄清的药汁,烧滚即成。
功效:养颜瘦身、清暑益气
生脉饮
用料: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共煎水当茶饮,老少皆宜。
功效:可益气养阴,是出汗较多的夏季最佳的饮品。
四、冬病夏治 三伏治疗
“冬病”是指由于体质虚寒而好发于冬季或逢寒湿之气侵袭而复发、加重的一类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腹泻、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等。“三伏天”是一年中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此时,通过温补、扶助阳气,可有效增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坤土建中法、中药膏方内服等。
“三伏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体病相关”的原则,结合个体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干预方案及选取相应穴位、部位进行施治。
2015年“三伏治疗”时间为:
伏前加强 7月7日
初伏 7月12日—7月14日
中伏 7月22日—7月24日
末伏 8月11日—8月13日
伏后加强 8月18日
【适宜人群】
凡素体虚寒,好发于冬季或逢寒湿之气加临而复发、加重的疾病均属于“三伏”治疗的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体虚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脂肪肝等;
风湿科疾病:如关节痛、骨质增生、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等;
妇科:月经失调、痛经、乳腺小叶增生、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等;
男科:阳痿,遗精、早泄等;
其它: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面瘫、免疫功能低下、冻疮、夜尿频多、空调病、肩周炎、颈腰椎病、腰腿冷痛、坐骨神经痛、耳鸣耳聋、口腔溃疡、其它亚健康状态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之一。中心团队倡导“自然、文化、仁和、安泰”的养生理念;实践中医“4P”( 预测疾病、预防疾病、个体化治疗及主动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体质辨识、个体化健康指导,科学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对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及其它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与治疗干预。
本中心环境优雅,将为您提供传统文化浓郁、技术特色鲜明、中医内涵深厚、诊疗成效显著的高品质养生保健服务。
1.静心
夏主火,心属火,心气通于夏。中医认为心主宰人体一切生理功能和精神意识活动,立夏过后应重视心的调养。我们可以从调摄心境和防止过度出汗做起。立夏后常容易上火,尤其是心火。而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畅达,可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会伤及心气。应避免烈日酷暑下的活动,常换衣勤洗澡,注意防暑降温,防止汗液过多流失。俗语说“惊出一身冷汗”,“惊汗”乃心之液,因此亦要避免受惊紧张而出汗。
2.坚持午睡
进入夏季后地面阳热较多。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则成夏季。由于夏天天亮得早,人们也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为了防止睡眠不足造成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时间,老年人有睡眠不实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
午饭后,人体血液大量供应胃肠道以促消化,略微活动一二十分钟后再午睡,可防止脑部供血突然减少引起的头晕等不适。午睡时应采取平卧姿势,避免风直接吹在身上。在夏日午后,中午1时到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极易疲劳。因此要保证午休时间,以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
3.防暑湿、风疹
中医常说“暑多挟湿”,指暑邪最易与湿邪共同侵犯机体,湿邪隐蔽蛰伏体内,暑气张扬从外入侵,当湿热进犯人体后,最常出现皮肤疾病、肠胃疾病和上火症状。常见的皮肤疾病有湿疹、香港脚等等;而气温升高后,人们过度饮用冷饮解暑,往往造成肠胃疾病,且多见腹痛、腹泻。
二、膳食养生
自5月21日小满后,天气湿热的情况很严重,体内阳热之气萌而外发,外界湿气重而让汗出不爽、腠理不开。湿热交蒸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脘腹胀满、身体困重,湿疹、黄疸等也容易发作。
这时候我们应该健运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让升降运动有常,借少阳助脾气升发,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在饮食上宜遵守“健脾养心”的原则。
中医认为,胃主纳食,脾主运化,两者工作的方式“一升一降”。脾宜升,胃宜降,所谓“健脾和胃”。夏季养脾胃要求讲求燥湿相济,升降相和,以平为期。可多吃红色、黄色谷物,如黄小米、高粱米、赤豆、薏苡仁、红米等,而选择山药、冬瓜、陈皮、白萝卜、海带、鲫鱼、扁豆、茯苓粉等都有良好的健脾祛湿效果。
此外,不可过用辛散之品,防引动胃火,如过多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也不可过度食用滋腻肥甘,抑遏脾阳气升发,这也会加重体内湿气聚集,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阿胶、鹿角胶,以及银耳、海参等滋腻之品。要想脾的阳气升发,切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否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全身的阳气。
夏季的炎热气氛最易于扰乱心神,容易让虚火攻心。因而,在夏季不仅要养护脾胃,还要对心脏特别关照。低脂、低盐、清淡饮食有利于心神养护,茯苓、莲子、百合、红枣、枸杞子等都是养心安神的食物。随着天气的炎热,养阴生津的食物如银耳、西瓜,都有利于夏季养生。
三、药食膳推荐
冬瓜太金汤
用料:冬瓜400克,咸肉或火腿100克,太子参30克,金银花10克,味精、葱花适量。
制法:咸肉或火腿切片,冬瓜洗净切成薄片。太子参、金银花放在一起,用水煎煮至太子参软烂,金银花取出弃去,药汁澄清备用,咸肉或火腿、冬瓜加水煮熟,放入太子参、味精和葱花,并兑入少量澄清的药汁,烧滚即成。
功效:养颜瘦身、清暑益气
生脉饮
用料: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共煎水当茶饮,老少皆宜。
功效:可益气养阴,是出汗较多的夏季最佳的饮品。
四、冬病夏治 三伏治疗
“冬病”是指由于体质虚寒而好发于冬季或逢寒湿之气侵袭而复发、加重的一类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腹泻、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等。“三伏天”是一年中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此时,通过温补、扶助阳气,可有效增强人体正气、改善体质。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坤土建中法、中药膏方内服等。
“三伏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体病相关”的原则,结合个体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干预方案及选取相应穴位、部位进行施治。
2015年“三伏治疗”时间为:
伏前加强 7月7日
初伏 7月12日—7月14日
中伏 7月22日—7月24日
末伏 8月11日—8月13日
伏后加强 8月18日
【适宜人群】
凡素体虚寒,好发于冬季或逢寒湿之气加临而复发、加重的疾病均属于“三伏”治疗的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体虚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脂肪肝等;
风湿科疾病:如关节痛、骨质增生、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等;
妇科:月经失调、痛经、乳腺小叶增生、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附件炎等;
男科:阳痿,遗精、早泄等;
其它: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面瘫、免疫功能低下、冻疮、夜尿频多、空调病、肩周炎、颈腰椎病、腰腿冷痛、坐骨神经痛、耳鸣耳聋、口腔溃疡、其它亚健康状态等。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试点单位之一。中心团队倡导“自然、文化、仁和、安泰”的养生理念;实践中医“4P”( 预测疾病、预防疾病、个体化治疗及主动参与)”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体质辨识、个体化健康指导,科学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对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及其它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与治疗干预。
本中心环境优雅,将为您提供传统文化浓郁、技术特色鲜明、中医内涵深厚、诊疗成效显著的高品质养生保健服务。